黃顙魚[中藥]

黃顙魚[中藥]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鮎形目,鱨科,黃顙魚屬。又名黃臘丁、嘎牙子、黃鰭魚、黃刺骨,廣布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體長123-143mm,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

基本信息

簡介

黃辣丁是岷江江水中土生土長的魚兒,魚體不大,遍體通黃,三五成群地巡遊在岷江里。用它下菜味道之鮮,湯汁之美。非同尋常,一般10到40公分長短,魚體無鱗,乍看似北方常見的泥鰍,仔細端詳又很像津門近年鮮見的嘎魚,腹部泛黃色,光滑晶亮。加工這種魚不像北方那樣將魚刮鱗後再煎透,而是洗淨魚兒,掏盡腸肚,直接用大火清燉,片刻滾動的湯汁鮮味即出,香氣四溢。魚肉白細鮮嫩,魚刺微小,可以直接吞入,辣酥酥麻烘烘加上熱湯讓人食慾大開,一口氣吃了七八條,周身舒暢,末了再舀上一勺不辣的清湯,慢慢品嘗不辣的黃辣丁,一股飄飄然的感覺油然而生。

黃辣丁學名黃顙魚。有很多種叫法,上海人叫“昂牛”;蘇州人稱為“汪釘頭”;東北人叫“嘎牙子”;而昂刺魚則是寧波人的叫法。所有這些叫法,或是取其魚之顏色,或是取其魚胸鰭、背鰭尖如長針之形,或是取其群游時發出“嘎嘎”之聲。而四川人卻以“黃臘丁”呼其名,細想起來,這三個字的確涵蓋了這種魚的色、形、聲,川人語言之簡練名不虛傳。不過最絕的還數湖南人 “黃鴨叫”北京延慶因其外表為黃顏色稱其為“黃幫子”。

黃辣丁 黃辣丁

黃顙魚體長,腹面平,體後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後。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並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後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於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後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

外形特徵

黃辣丁 黃辣丁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屬鯰形目,鱨科,黃顙魚屬。俗稱:黃臘丁,央絲。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須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脂鰭短小。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灰黑帶黃色。

營養成份

(每100克中含) 可食部 52

水分(克) 71.6 能量(千卡) 124 能量(千焦) 519 蛋白質(克) 17.8 脂肪(克) 2.7

黃辣丁 黃辣丁

碳水化合物(克) 7.1 膳食纖維(克) 0 膽固醇(毫克) 90 灰份(克) 0.8維生素A(毫克) 0

胡蘿蔔素(毫克) 0 視黃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01 核黃素(毫克) 0.06 尼克酸(毫克) 3.7

維生素C(毫克) 0 維生素E(T)(毫克) 1.48 a-E 1.05 (β-γ)-E 0.43 δ-E 0

鈣(毫克) 59 磷(毫克) 166 鉀(毫克) 202 鈉(毫克) 250.4 鎂(毫克) 19

鐵(毫克) 6.4 鋅(毫克) 1.48 硒(微克) 16.09 銅(毫克) 0.08 錳(毫克) 0.1

碘(毫克) 0

食性

黃辣丁 黃辣丁

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cm的個體,主要攝食浮遊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cm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

年齡與生長

黃顙魚 黃顙魚

黃顙魚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個體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齡魚可長到體長56mm,體重5.7g。2齡魚可長到體長98.3mm,體重20.6g。3齡魚可長到135.5mm,體重36.1g。4齡魚可長到160.1mm,體重58.2g。5齡魚可長到177.7mm,體重81.3g。黃顙魚雄魚一般較雌魚大。1~2齡魚生長較快,以後生長緩慢,5齡魚僅為250mm。

繁殖

黃顙魚 黃顙魚

黃顙魚2~4冬齡達性成熟(約3齡以上),最小成熟個體,雌魚為11.7cm,雄魚為14.8cm。達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後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在南方4~5月產卵,在北方6月才開始產卵,是產卵較晚的魚類之一。要求水溫在20~30℃。產卵活動於夜間進行,當天氣由晴轉為陰雨,即可產卵。黃顙魚具有築巢產卵保護後代的習性。產卵時親魚選擇具有水草的沙泥質的淺灘,水深8~10cm,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搖動。建造魚巢有幾個在一起的,也有幾十個成群的,相隔不遠形成穴群。每個穴徑約為15cm,深為10cm,產卵受精於穴內。雄魚於穴口保護魚卵孵化。當其它魚接近穴口時,雄魚猛撲向入侵者,驅逐入侵之魚。並經常用巨大的胸鰭撥動,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輔助卵孵化。守護到仔魚能自行遊動為止(7~8天)。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雌魚產完卵後離巢覓食。黃顙魚懷卵量為1086~4469粒,成熟卵徑1.7mm,受精卵為黃色、粘性、沉於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鬚根等物體上發育。其產出的卵徑約為2.5mm,兩天內即可孵化。黃顙魚可能為分批產卵的魚類。

藥用功效

黃顙魚

性味:甘、平,微毒。

功用:利小便,消水腫,祛風、醒酒。

宜食:適宜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腳氣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者食用;適宜小兒痘疹初期食用。

黃顙魚 黃顙魚

《本草綱目》 :“煮食消水腫,利小便。”姚可成《食物本草》 :“主益脾胃和五臟,發小兒痘疹。”

忌食:根據前人經驗,為“發物”食品,故有痼疾宿病之人,諸如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腫,紅斑狼瘡以及頑固瘙癢性皮膚病者,忌食或謹慎食用。忌與中藥荊芥同食。

《日用本草》 :“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

《隨息居飲食譜》 :“甘溫微毒,發痘瘡。”

《本草綱目》 :“反荊芥。”

選方:

(1)水氣浮腫(急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

黃顙魚3尾,綠豆1小杯,大蒜頭1個,水煮爛,去魚,食豆,並喝其湯,不能用鹽。

(2)累痢潰爛:

黃顙魚1尾,剖去腸雜,納入蓖麻子20粒,黃泥封固,放炭火中煅存性,去泥,研細末,以菜油調塗,一日2次,用前先以食鹽水洗滌拭擦患處。(此方亦可用治下肢潰爛。)

黃顙魚涎

來源:為黃顙魚皮膚中分泌的粘液。出自《本草綱目》:“黃顙魚涎,翅下取之。”

黃顙魚 黃顙魚

歸經:肺;腎經。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刮取其皮膚分泌的粘液,鮮用。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劑,適量。

功用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

選方:治消渴飲水無度: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

黃顙魚頰骨

來源:為黃顙魚的頰骨。

功用主治: 《普濟方》 :"治喉痹,黃顙魚頰骨燒灰出火毒,以茶清調下三錢匕。"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

分類劃分

黃顙魚

黃顙魚的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盎塘黃顙魚、中間黃顙魚、細黃顙魚、江黃顙魚、光澤黃顙魚等。

岔尾黃顙魚

黃顙魚 黃顙魚

吻短。須4對;上頜須長,未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游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螺螄和小魚等。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江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未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未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和珠江水系。

光澤黃顙魚

(尖嘴黃顙、油黃姑)

吻短、稍尖。須4對,上頜須稍短,未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較胸鰭刺為長,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帶鋸齒。腹鰭未端能達到臀鰭起點。脂鰭基部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2~25。尾鰭深分叉。江湖中、下層生活。食水生昆蟲和小蝦。4~5月在近岸淺水區產卵。生殖時,雄魚在水底掘成鍋底形圓穴,上面覆蓋水草,雌魚產卵於穴中,雄魚守候穴旁保護魚卵發育。個體不大,常見體長為80~140毫米。分布於長江水系。

瓦氏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

(硬角黃臘丁、江顙、郎絲、肥坨黃顙魚、牛尾子、齊口頭、角角魚、嘎呀子)在分類學上屬於魚鯰形目,鱨科魚類,在中國長江、珠江、黑龍江流域的江河、與長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種群,瓦氏黃顙魚是中國江河流域水體中重要的野生經濟型魚類。瓦氏黃顙魚喜棲息於江河緩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體,底棲生活,其肉質細嫩肉、味道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極受消費者歡迎。瓦氏黃顙魚比黃顙魚大的多,最大個體可達1kg以上。

生活環境

瓦氏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

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游至水上層覓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黃顙魚是一種典型的廣食性魚類,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成魚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黃顙魚2齡達性成熟。每年5-7月,雄魚游至沿岸地帶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處(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轉動,掘成一個小小的泥坑,即為產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後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魚到來,在巢里進行產卵受精。產卵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雌魚產過卵後即離巢覓食,只有雄魚在巢附近守護髮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大約7-8天)。

黃顙魚分布廣,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有分布。它個體雖較小,但產量大。肉質細嫩,無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質含量為16.1%,脂肪為0.7%,是我國常見的食用魚類。黃顙魚的種類頗多,常見種還有長須黃顙魚(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黃顙魚(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澤黃顙魚(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後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黃顙魚作為藥用常取其全魚。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風、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症。

真假鑑別

體型:野生黃辣丁頭與身搭配均勻,成流線形。而冒牌貨頭大、身小二者不成比例。

色澤:野生黃辣丁背部呈綠黑色,體側和腹面帶黃色。冒牌貨這些部位呈青褐色。值得注意的是,野生黃辣丁在水裡也呈青褐色,但捉出水面,幾分鐘後便轉為黃色,而冒牌貨“永不變色”。

嘴型:野生黃辣丁嘴是圓的,而冒牌貨是長方型嘴。

口感:野生黃辣丁口感細膩,肉味鮮美,而冒牌的較為粗糙。

野生“黃辣丁”背部呈綠黑色,體側和腹面帶黃色。冒牌貨這些部位呈青褐色。何師傅說“黃辣丁”是一種生活在沙石較多的淺水地方的魚,喜曬陽光,所以它身上有明顯的黃花斑。值得注意的是,野生“黃辣丁”在水裡也呈青褐色,但捉出水面,幾分鐘後便轉為黃色,而冒牌貨“永不變色”。

嘴型上,真假“黃辣丁”也有明顯區別:野生“黃辣丁”嘴是圓的,而冒牌貨是長方形嘴。因為真的“黃辣丁”長期在江河裡邊覓食,嘴向下,以方便覓食,而養殖魚在魚池裡是接食物,當然它的嘴自然向上翹一點,也是方便接食。

最大的區別在口感上:野生“黃辣丁”口感細膩,肉味鮮美,而冒牌的較為粗糙、粉綿。養殖的“黃辣丁”煮熟後,可看出它的顏色是淡紅色。為什麼呢?因為它的污血多,入口後肉質不僅不嫩,反而有點綿。而正宗“黃辣丁”煮熟後一看就讓人有食慾,顏色是乳白色的,非常鮮甜可口,肉質入口嫩如豆腐,回味無窮。

黃辣丁】也稱黃骨魚,本名叫黃顙魚。四川人則愛叫黃辣丁,紅鍋黃辣丁、泡椒黃辣丁是川味名菜;湘菜里也有乾鍋黃骨魚、蒜燒黃骨魚等。野生黃辣丁要3、4條才有一斤,加點蒜蓉薑片就這么清蒸,鮮嫩清甜。養殖黃辣丁,一條就差不多有一斤。

黃骨魚無鱗無小刺,肉質細嫩,最適合老人和小孩子食用了。黃骨魚蛋白質和胺基酸含量高,營養豐富, 中醫認為它還祛風利水,解毒斂瘡之效。據介紹黃骨魚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被刺後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料理黃骨魚時要小心為妙了。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歸脾、胃經。

【功效】利小便,消水腫,發痘疹,醒酒。

宜: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腳氣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者宜食;小兒痘疹初期宜食。

忌:據前人經驗,因黃骨魚為發物食品,故有痼疾宿病者,乳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腫、紅斑狼瘡以及頑固瘙癢性皮膚病患者忌食或謹慎食用。

操作要點

黃顙魚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亦有巨大的市場,是出口創匯的優良品種。黃顙魚人工養殖是近年開發的養殖新技術。

1、池塘條件。

養殖黃顙魚的池塘面積要求不嚴,可大可小,但水深應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過厚,以泥沙質底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進行消塘消毒,每畝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徹底清除野雜魚類和殺滅病原生物。

2、池塘主養。

池塘主養黃顙魚,魚種規格以10--15厘米、體重15--35克左右為佳,每畝放2500--5000尾左右,並配養鰱、鱅魚各100尾,用以調控水質。餌料日投餵量,全價配合飼料按魚體重的1%--4%左右、小雜魚蝦按體重10%左右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可參照下述配方進行配製:魚粉30%--40%,菜餅10%--35%,豆餅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誘食促長添加劑2%--5%。由於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此,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要求較高,否則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生長。對已經馴食的人繁種苗可直接投餵人工飼料,對天然種苗還須經馴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攝食工作飼料。馴食方法:先用魚糜沿池邊潑撒,1--2天后,待魚種開始前來攝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餌料攪入魚糜中定點投於水邊,最後轉為全部人工飼料進行定點、定時、定量投餵。

3、混養。

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魚池中,可以利用池內的一些野雜魚蝦,不必為黃顙魚另行投餵飼料,每畝放50--100尾規格在35克左右的魚種,可獲得10--15公斤商品黃顙魚。套養黃顙魚種的放養規格不宜過小,池中不宜再配養其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大口鯰、烏鱧等。

4、水質管理。

黃顙魚耐低氧較常規魚差,喜清潔水,因此,養殖黃顙魚的池塘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40厘米,放養密度高的池塘應設增氧機防止缺氧浮頭。定期加注新水。黃顙魚池水不宜鹼性過強,用於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立方米。

5、魚病防治。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養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生於魚體鰓絲及內臟各部位引發疾患,需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

主養黃顙魚

池養黃顙魚,大致有主養和套養兩種形式。

(一)、池塘準備。黃顙魚對池塘要求不嚴,一般選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積3-10畝,最好不選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個池塘都須有可控制的進、排水口。一般主養池塘面積為3-5畝或10畝以下,水深以1.5-2.0米較為理想,池塘較淺光照度較強,不利於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要求。

池塘在放魚前10-15天用生石灰(70-90公斤/畝)或漂白粉(4-6公斤/畝)進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後第2天加注水0.8-1.0米,第3-4天按350公斤/畝施入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天然餌料,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後,放入魚種,加滿池水。

每個池塘配備1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機。

(二)、魚种放養投放的苗種無論從天然水域捕撈或人工繁育的魚種,都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養期3-4月之間,每畝放養1000-1500尾;同時每畝套放尾重100克左右團頭魴魚種100-150尾;尾重50克的鰱、鱅魚種50-80尾。搭配品種不宜用鯉、鯽、羅非魚等雜食性的底層魚類,這些魚類的生活習性與黃顙魚大致相當,混養這些魚類會跟黃顙魚爭奪餌料和棲息環境,影響黃顙魚的生長。

在黃顙魚魚種下池1周后,搭配投放一些與黃顙魚在生態和食性上沒有衝突的其它魚類,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體空間,如搭配體長15-20厘米的花鰱50尾/畝,體長15-20厘米的白鰱200尾/畝。魚种放養時用3%-5%食鹽水浸洗消毒,以殺滅魚體表的細菌和寄生蟲。魚種下塘前,魚簍內水溫與放養池水的溫差不超過3℃。

(三)、日常管理堅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認真觀察魚類活動、攝食與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經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質惡化,還可防止魚體發病和產生浮頭現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陰雨天要開增氧機。

由於長期投飼,池塘水質會逐漸變化至呈弱酸性,這對黃顙魚生長不利,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藥物,調節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間。調節池水水質的藥物多為生石灰,一般為每半個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為15-25公斤/畝。(四)、注意事項。魚種在放養、捕撈、計數、運輸時的操作要輕,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傷魚體。黃顙魚對常用水產藥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魚,這可能由於黃顙魚是無鱗魚的緣故,所以,對黃顙魚用藥一定要嚴格控制用量,防止黃顙魚因中毒而死亡。黃顙魚對硫酸銅、敵百蟲等藥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出塘一定要根據規格大小、市場行情來定,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

套養黃顙魚

(一)、品種搭配。魚种放養時間一般選擇在冬季或春初進行,放養規格一般為20克/尾以上,放養密度一般為2000-3000尾/畝。魚种放養前,套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後,方可放養。同時,搭配花白鰱的夏花魚種,花鰱1000尾/畝,白鰱3000尾/畝。

黃顙魚在飼養其它品種的池塘中進行混養,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將5厘米左右的大規格夏花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養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餵飼料,不增加人工、水電等成本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塘中優質魚類產量及經濟效益。

(二)、套養密度套養密度應根據其它底層魚類放養和餌料情況而定,常規飼養方法的商品魚池塘,每畝套養5厘米左右長的大規格夏花250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種2.5公斤。經過一個生長季節的套養,大規格夏花年底可長成平均規格100-150克左右的成魚15公斤。在不是以鯉、鯽等底層魚類為主養魚的池塘,黃顙魚的套養量可成倍增加。

(三)、日常管理黃辣丁的養殖過程當中,日常管理比較重要,主要應抓好餌料投餵。黃顙魚是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所餵餌料可用占總量30%-40%的鮮小雜魚蝦絞碎成魚漿後,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狀餌料(豆餅4份、小麥3份、玉米2份),添加1%維生素和無機鹽,製成團塊投餵。根據黃顙魚集群攝食的習性,在池塘中設定固定的食台,一般每畝魚塘設食台1-2個。每日定點投餵2次,投餵量占池魚重量的5%-9%,一般每天上午7-8時、下午5-6時各投餵1次,考慮黃顙魚晚間攝食的生活習性,上午投餵一天投餌量的1/3。有條件時可適當投餵水蚤、絲蚯蚓、蠅蛆等鮮活餌料。魚類生長旺盛時期,可適當投餵一些水、陸草,以供團頭魴攝食。

由於投餵絞碎的動物性餌料較多,水質易惡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個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1/4-1/3,以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每畝10-15公斤,調節池水的pH值(6.8-8.5)。要適當投入一些活螺蜆等,用以淨化水質,並作餌料。

(四)、魚病防治黃顙魚抗病力強,病害少,只要預防得當,一般不易發病。在養殖過程中,要定期對水體、食台消毒。定期在魚漿中加入1%食鹽,連續投餵5-7天,投餵的餌料要新鮮、乾淨,要堅持不投餵腐爛變質的餌料。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強氯精殺菌1次。巡塘觀察發現黃顙魚攝食不旺和行動遲緩等情況應立即檢查,一旦發現病害應及時鏡檢,進行綜合分析和確診後,對症下藥;並加強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

精養高產技術要點

黃顙魚,俗稱黃牙頭,廣泛分布於各大江河水系,以鄱陽湖所產的種類品質最優。黃顙魚以其肉嫩味美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1、池塘條件精養高產魚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積1334—3335平方米(2—5畝),水深以1.5—2米為宜,水質清新,溶氧豐富,池底淤泥少。靜水塘必須配增氧機。

放苗前7天排乾池水,每667平方米(1畝)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並用“901魚蟲淨”殺滅水蜈蚣、蝌蚪等敵害,提高黃顙魚苗種成活率。

2、魚苗放養鄱陽湖地區人工繁殖的黃顙魚苗,6月上旬可達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暫養10天,達3厘米左右的夏花規格再下塘。暫養期間主要投餵紅蟲和魚肉糜,後期拌餵粉狀配合飼料。放養量視池塘條件和飼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養量每667平方米可達5000—8000尾。正常情況下,經120—150天飼養,尾重可達100—150克的商品規格,667平方米水面單產500—800公斤。黃顙魚性情溫馴,搶食能力弱,不宜配養其他吃食性魚類。從調節水質、合理利用天然餌料出發,必須混養大規格的(100克/尾以上)鰱、鱅魚種,密度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養魚單產可達150公斤。

魚苗放養前要用3.5%的食鹽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藥浴消毒5分鐘,以殺滅體表病菌和寄生蟲。因氣溫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網箱中進行。

3、飼料投餵黃顙魚為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精養高產的前提是大量投餵優質飼料,並做到科學餵養。要設定2—4個食台,並進行馴食,使魚群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集中搶食。尾重20克以前,用魚肉拌粉狀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投餵;尾重20—50克,投餵粒徑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飼料(或破碎的魚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徑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飼料。

養殖期間嚴格做到“四定”投飼:一是定點。飼料要投餵在食台上或附近,不要滿塘隨意投喂,也不要隨魚群變動位置。二是定時。每天上午9—10點餵日餌量的1/3,下午4—5點餵2/3,每次餵30分鐘,並按“慢、快、慢”的節奏投飼,避免養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餌量隨水溫變化和魚的生長適時調整,日投飼率為3%—8%,一般以投飼後1小時大部分魚吃飽離開食台為度。四是定質。確保飼料新鮮不變質,在價格合理的前提下,選擇蛋白含量高、營養均衡、適口性和穩定性好的優質飼料,正常情況下飼料係數為2.5左右。濱湖地區野雜魚資源豐富,可拌餵冰鮮魚肉,以降低飼養成本。

4、水質管理黃顙魚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達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時間不低於3毫克/升。精養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餵高蛋白飼料,排泄物及殘渣易惡化水質,導致缺氧浮頭,甚至泛塘。養殖期間一方面要定期沖注新水、更換老水,確保水質鮮、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機,充分利用其攪水、曝氣、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營養而導致低溶氧綜合徵。

5、魚病防治天然水域中的黃顙魚很少發病,但集約化高密度人工飼養易暴發細菌性病和寄生蟲病。勤洗勤掏食台,清除殘餌並消毒食台,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飼養期間,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如全池潑灑0.3毫克/升強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結合內服痢特靈(每公斤飼料加0.5克,連餵7天),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若病情嚴重,還可拉網集中起來用50—60毫克/升甲醛藥浴5分鐘。此外,每隔半個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調節水質,又可預防魚病蔓延。

魚苗放養與飼養管理

放養密度:每畝放養5—10萬尾,以單養為好,放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魚苗必須在0.9厘米以上放養,活力要好,遊動正常,已開食的魚苗。

(2)同一池魚苗要求是同一批的魚苗。避免培育規格參差不齊,放養時操作要輕快,注意放苗溫差,溫差不要超過2℃。

(3)魚苗放養前一定要試水,其方法為:用桶裝一桶池水,放入幾尾魚苗,經12個小時觀察無異常現象,可放心放養魚苗。

飼養管理:

(1)水質管理:魚苗淺水下塘(40—60厘米),以後每隔3—5天注換水1次,每次注換水8—10厘米,保持一定的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2)餌料投餵:魚苗下塘後,開始不投餌或少量投餵配合團狀飼料。一周后每天上、下午各投餵1次餌料,日投量為每萬尾苗0.25—0.5公斤配合飼料。配合飼料參考配方:鮮魚漿35%,豆餅粉25%,麥麩23%,玉米粉15%,粘合劑2%。

投餵方法:依據黃顙魚的集群攝食習性,採取多點集中投餵方法,投餵面積占池塘面積的6—1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