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九七式中型坦克

日軍九七式中型坦克

日本陸軍中型坦克

日軍九七式中型坦克點擊查看大圖

 ——97式("Chi-Ha","奇哈")

開發簡史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定名為“九七式中戰車”。九七是日本天皇紀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後兩位數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漢語音譯。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在97式之前,日本有一種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的火力和機動性已明顯落後於當時世界坦克的發展潮流。為此,日軍參謀總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決定發展一種新式坦克。時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之際,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急需大量戰車投入戰鬥,於是採用了三菱重工的樣車“奇哈”(如右側的三視圖)。和89式一樣,雖然名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來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不過各國的軍事專家們仍然稱它為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位於駕駛員的左側,炮塔位於車體縱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裝有扶手欄桿,以便檢閱及步兵搭乘,兼作無線電天線。主要武器為一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攜彈量120發(榴彈80發、穿甲彈40發),其穿甲彈可以在1200米距離上擊穿50毫米厚的鋼質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機槍,攜彈量4035發,其中1挺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
動力裝置為1台功率為125千瓦的12缸風冷些油機,位於車體後部;車輛最大速度38公里/小時,主動輪在前,動力需通過很長的傳動軸才能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和並速器。車體每側有6箇中等直徑的負重輪,第1和第6負重輪為獨立的螺旋彈簧懸掛,第2-5負重輪每2個為一組要用平衡懸掛。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採用柳接結構,最大厚度25毫米。車長5.516米、寬2.33米、高2.23米。
從1940年起,以97式坦克底盤為基礎研製出以下兩種改進型車:
“九七改”中型坦克,戰鬥全重增加到15.75噸。由三菱公司設計出新炮塔,換裝1式47毫米火炮,穿甲彈的初速為825米/秒,在500米距離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裝甲。火炮採用半自動垂直滑動式炮閂,車上攜帶104發炮彈和2575發機槍彈。這種坦克在日本稱“九七改”、“奇哈改”。有些97改中型坦克還增加1挺高射機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即是這種坦克,常稱為100式坦克,100是日本天皇紀年2600年(公元1940年)簡化後的數字。1945年12月1日,正是憑著這輛坦克成立了中國人民軍隊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這輛坦克從參加綏芬河剿匪,三下淞花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立下了赫赫戰功,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稱號。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軍為準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後一位數字。該車戰鬥全重增加到17.2噸,增加了1名裝填手,乘員增至5人。炮塔尺寸也明顯增大,車高增大到2.38米。主炮是長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車體改為焊接結構,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50毫米;動力裝置是三菱公司生產的100式12缸風冷柴油機,功率為176千瓦。這種坦克共生產了587輛。
九七式中型坦克被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與美蘇同類坦克相比,它的防護、火力、機動均相差甚遠,無法勝任大規模的坦克戰。1944年菲律賓戰役中,作為日軍“精銳部隊”的第二坦克師團與美軍在馬尼拉城下進行了大規模坦克戰,200輛坦克中的180輛受到破壞,具體狀況描述如下:
“如果我軍坦克在接近敵前70米處使用47毫米穿甲彈,對敵軍的M4坦克毫無威脅,敵軍的M4坦克的燃燒穿甲彈在同一射程內,則很容易穿透我軍坦克的25毫米鋼板,同時瞬間產生連鋼鐵也會熔化的高溫,使我們的坦克燃燒起火。”(摘自日防衛廳戰史室:《戰史叢書 捷號陸軍作戰<2>》,朝雲新聞社,1972)

性能諸元

型號 九七式
戰鬥全重 15.0噸
乘員 4人
車長 5.54m
車寬 2.31m
車高 2.36m
最大速度 38 km/h
最大行程 209km
火力裝備 57mm Type 97;2x7.7mm Type 97 MG
彈藥 57mm:120發;7.7mm:4035發
功率 17馬力
轉數 2000轉
炮塔裝甲 10-25mm
車體裝甲 8-25mm
生產輛數 147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