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發背景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鬥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定型失敗
在試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製的樣炮於1944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性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畫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儘快裝車。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性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
結構性能
基本設計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鬥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動力
研製從1942年開始,在承襲了以往坦克設計的基礎上,擴大了車體,由於尺寸的增加,重量也增加到35噸。為適應車體尺寸和重量的增加,負重輪增加到8對,每邊分別使用了4組日本傳統的水平彈簧懸掛系統,履頻寬增加到600毫米。重量的增加,使五式自然也要使用大功率的發動機。但由於當時日本被大功率柴油機的實用化困難所困饒,故使用了由航空發動機改進而來的汽油發動機。並準備在五式改進型上搭載日本特有的氣冷柴油機。
五式樣車採用的是由“寶馬”航空汽油發動機改進而來的九八式800馬力發動機,雖然設計功率為800馬力,但實際上只能達到550馬力,對於坦克來說,這個功率實在太小了點。五式的改進型原來準備裝載日本特有的氣冷柴油機,但由於沒能付諸實施,因此也就不好評論了。由於採用了與九七式坦克相同的變速裝置,因此五式上面需要專門設定一名人員來操縱它。
五式採用了600毫米寬的履帶,這對日本坦克來說是從未有過的。它的最大速度45千米/時,行程200千米。由於沒有實車,也不好說五式坦克的機動力的好壞。就連德國在開發“虎”式和“豹”式等坦克時,也為了保證發動機、傳動機構等系統的實用性和可靠性而非常頭疼。所以對日本人來說,能夠造出如此“巨大”的五式戰車,並達到實用程度已是天大的造化了。
火炮
五式的炮塔和四式坦克不同,原計畫使用75毫米炮,為了擴大車內容積,採用了箱式的炮塔結構。四式的炮塔採用了鑄造式,而五式變為焊接式。使用的75毫米炮與四式的完全相同,但五式原計畫使用日產88毫米炮,此炮是日軍在中國擄獲的德國造弗拉克18式(FLAK18)45倍徑88毫米炮後仿造的九九式高射炮的車載型。炮口初速為808米/秒,彈重8.1千克,穿甲能力為87mm/1000米 (60度傾角),72mm/2000米。不可否認,日本在兵器基礎工業方面的缺陷使99式88毫米炮的車載型與德國同型高炮相比,性能至少相差了10%-20%。在五式車體的左前方還安裝了一門37毫米炮,這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看來五式還是沒有脫離“陣地突破戰車”的影響。
由於沒有實車,五式坦克瞄準器的性能、炮塔旋轉速度和命中率都沒有準確的依據,連備彈量也只有裝75毫米炮的五式樣車數據。根據資料,在使用75毫米炮彈的樣車上共備彈100發。四式坦克上的75毫米炮初速為520米/秒,再結合一下德國火炮的高初速和威力,可以想像裝有75毫米炮的五式在火力上有多么可憐。
如果五式裝88毫米炮的話,由於彈藥的擴大,其數量自然會減少,即使安排得當,炮彈數量也只能達到70發左右。而在同樣裝88毫米炮的虎I坦克上,可帶彈92發。火炮的射速也不清楚,75毫米炮的樣車上裝有半自動裝彈裝置,但如果是88毫米炮的話,也就無法使用這種裝彈裝置了。如果沒有輔助裝置的話,對於體格弱小的日本兵來說,在狹窄的炮塔內裝填88毫米炮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五式的車體前部裝有一門射界有限的37毫米炮,備彈量為l02發,車體機槍和炮塔並列機槍都是九七式7.7毫米機槍。由於37毫米炮的裝備毫無用處,如果把它取消的話,還可以增加主炮的備彈量。
裝甲
裝甲方面,五式戰車採用了箱式結構,但它的車體基本是由平直的裝甲板組成,似乎也考慮到了防彈性能。各鋼板的組合也採用焊接方式。各部分裝甲厚度為:車體前下部35毫米/65度, 前上為50毫米/13度,前上面為20毫米/80度,戰鬥室前部為75毫米/10度,前側 面為50毫米/10度,側面下部為35毫米/ 0度,上部35毫米/l 3度,車體後下部為 20毫米/40度,後上部35毫米/0度,車體頂部20毫米,車體底部12毫米。炮塔正面厚75毫米/15度,前側50毫米/10度, 側面35毫米/13度,後面50毫米/10度, 頂部為20毫米。在前部裝甲面上,開了許多觀察口和小艙口、機槍射擊口等,降低了裝甲防護力,五式的裝甲防護程度與德國IV號基本相同,它的前部裝甲厚度只是二戰後期的最低限度,其側部和後部就更不用說了。不過從日本坦克技術水平上說,已經是最高水平了。
五式坦克在1945年3月完成了首輛樣車的車體和炮塔,但還沒進行最後的組合,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完成。戰爭結束後,五式的車體被送往美國進行研究,之後下落不明,估計同伊-400型潛艇一樣被銷毀。
性能諸元
戰鬥全重 37噸
乘 員 5人
尺 寸 長7.30m、寬3.05m、高3.05m
最大速度 45 km/h(公路)
最大行程 200km
火力裝備 75mm火炮1門,37mm火炮1門,97式7.7mm機槍2挺
裝 甲 12-7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