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史
根據一戰海戰的教訓,低速、高火力、重裝甲的舊式戰列艦和高速輕裝甲的戰列巡洋艦都不適應新的海戰條件。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高速重防禦的新型戰列艦。該級艦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410毫米主炮。並且為了410mm主炮遠距離炮戰中測試彈著點、以及觀通和指揮的需要,採用了高大的塔式艦橋。之後日本海軍的主力艦紛紛按照這個樣式進行改造或新建。在建造該級艦的同時,日本海軍還開工建造了加賀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加賀級和天城級都是在長門級的基礎上,在煙囪後方,後主桅之前布置一座雙聯410mm主炮。區別在於速度和裝甲各有側重。天城級的假想對手是美國海軍的6艘列剋星頓級戰列巡洋艦。1920年華盛頓裁軍會議召開,對美、英、日、法、意五個主要海軍國家的戰艦噸位、火力和總噸位進行了限制。以英美海軍的525000噸為標準,五國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艦和巡洋艦。戰列艦噸位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4英寸(356mm)。按照這個標準,長門級戰列艦屬於被條約禁止的艦型。列強要求日本終止該級戰列艦的建造,並銷毀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日本藉口國內的小學生已為建造該艦捐款並且該艦已經建成,如果廢棄將引起國民的不滿,在日本的強硬態度下,美英最終同意日本將陸奧號建成,天城級已接近完工的頭兩艘(天城、赤城)可以改裝為航母,但是加賀級戰列艦必須銷毀。作為補償,日本同意美英也建造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科羅拉多級和納爾遜級)。1923年9月,由於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橫須賀工廠的天城號龍骨被震壞,日本將加賀號改造為航母。土佐號於1925年2月在日本四國島西南部的宿毛灣沉海銷毀。
三十年代中期長門級兩艦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包括拆除一個煙囪和改裝大艦橋。
從1920年開始,到1940年大和號服役期間,整整20年期間,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艦,被看作日本海軍的象徵和最精銳的戰艦。長門號作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旗艦,尤被看作非到最後關頭不得動用的最後王牌。根據這一思想,二戰期間,長門號和大和級都沒怎么參加作戰行動。
1942年6月,長門和陸奧參加了中途島海戰,未能發射一發炮彈,海戰以日軍的慘敗而告終。
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中,長門號參戰,編入粟田健男的第一進擊艦隊,未取得大的戰果,反而被美軍重創而在大戰剩餘時間失去行動力,停留在橫須賀修理廠直到戰爭結束。
長門號在戰爭後期多次遭到美軍飛機空襲。在日本投降時,它是唯一一艘處於可操作狀態的戰列艦。被美軍繳獲之後,1945年9月15日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名,於1946年7月在比基尼環礁成為“十字路口”核子彈試驗的靶艦。在A試驗(空中爆炸)中倖存,在B試驗(水面爆炸試驗)中受損嚴重,在水面漂浮5天后沉沒。 陸奧號則在1943年6月8日在吳港外海的柱島泊地因三號炮塔彈藥庫爆炸而沉沒。1943年9月1日除名。戰後70年代日本建造的第一艘原子能動力船隻,就命名為陸奧號。
1946年7月29日,長門號在比基尼島海域美國核子彈爆炸效果測試中被擊沉。
值得一提的是,開戰初期為日本海軍南征北戰打天下的航空母艦加賀號也是使用長門級的艦體,因華盛頓條約的限制而改為航空母艦,這樣雖然使它在開戰初期曇花一現,最終還是免不了進海底的份。
性能數據
排水量 38,625噸(標準)/43,580噸(最大)
動力 91,000馬力
載機 3架浮筒式水上飛機
航速 25節
主炮 四座雙聯裝16.1英寸(409mm)
副炮 5英寸(127mm)8座
高炮 3英寸(76mm)4座,25mm98座(改裝後)
魚雷 8座610mm發射筒,4座在水上,4座在水下
艦員 標準1350人(戰時14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