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瘡

旋耳瘡

旋耳瘡,中醫病名,是指發生於耳根部的濕瘡類疾病。別名月蝕瘡,浸淫瘡,黃水瘡。可見於現代醫學的外耳濕疹、耳後間擦性濕疹。

基本信息

病因

急性多見於嬰幼兒,小兒服食乳製品,脾胃濕熱內蘊,化火生風上攻於耳;或外感風熱之邪,或淚水、汗水、膿耳之膿液浸漬,或附近黃水瘡毒蔓延於耳,或接觸某些藥物、刺激物,引動脾胃濕熱上攻,內外風熱濕邪困擾於耳,蒸灼耳部肌膚而為病,如反覆發作,纏綿不愈,風熱濕邪久羈,外損肌膚,內耗陰血;或脾胃素虛,氣血生化不足,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則發為慢性。

臨床表現

1.好發於耳後皺襞。

2.皮損為紅斑、糜爛、流滋、皸裂、結痂,有時帶脂溢性,兩側對稱。

3.癢痛兼作。

鑑別診斷

1.白屑風

頭部、顏面等處皮膚出現糠狀白屑,一般無流滋或皸裂等皮損。

2.攝領瘡

好發於頸部、四肢、腰骶,以對稱性皮膚粗糙肥厚為主要皮損。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肌膚濕熱證證候:耳後皺襞部紅斑、丘疹,瘙癢明顯,伴面赤,口乾,溺黃,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治則:清熱祛濕。主方:柴胡梔子散加減。

2.膽經鬱熱證證候:皮損多形性,反覆發作,伴口苦咽乾,舌紅少苔,脈弦。治則:清宣鬱熱。主方:清肝解郁湯加減。

(二)外治法

1.急性糜爛流滋較多者,用10%黃柏溶液或蒲公英、野菊煎湯待冷後濕敷。流滋不多者,用三黃洗劑外搽,一日5~6回;或青黛散乾撲,日用4~5次。糜爛、膿包、結痂時,用黃連油或青黛散麻油調搽,一日3次。

2.慢性青黛膏或皮脂膏外塗,伴有小腿青筋暴露者,另加用纏縛療法。青黛膏加熱烘療法,每日一次。20%貓眼草膏合80%青黛膏,調勻外搽,每日2次;或黃柏霜合膚輕鬆膏調勻外擦。煙燻法熏療患部,每日1~2次。乾燥作癢者,可用10%明礬水溫熱外洗。

常見耳科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 | 中耳炎 | 突發性耳聾 | 聽神經瘤 | 耳癤 | 旋耳瘡 | 耳鳴 | 耳癤 | 耳瘡 | 旋耳瘡 | 耳廓痰包 | 斷耳瘡 | 耳脹 | 耳閉 | 膿耳 | 膿耳變症 | 耳根毒 | 膿耳口眼喁斜 | 黃耳傷寒 |美尼爾氏綜合症| 耳眩暈 | 異物入耳 | 耵耳 | 耳殼流痰 | 暴聾 | 久聾 | 聾啞症 | 耳瘺 | 耳痔| 外耳道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