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瘡病

旋耳瘡病是指旋繞耳周而發的瘡瘍。患處有灼熱、瘙癢、疼痛感。相當於西醫的外耳濕疹。

旋耳瘡病是指旋繞耳周而發的瘡瘍。多發於耳後縫間、耳前或耳郭,以局部潮紅、水泡、糜爛、結痂及皸裂為主要特徵,患處有灼熱、瘙癢、疼痛感。相當於西醫的外耳濕疹。

診斷要點

耳郭、耳前、耳後皮膚灼熱,瘙癢,疼痛,可反覆發作。
檢查局部見潮紅、灼熱、水泡、糜爛、滲液、結痂或皸裂。

辨證分析

旋耳瘡多因膿耳之膿液浸漬,或鄰近部位之黃水瘡蔓延至耳部,也有接觸某些刺激物而誘發,以致濕熱邪毒積聚,引動肝膽之熱循經上犯,風熱與濕邪蒸灼肌膚,故耳部皮膚紅腫、灼熱、瘙癢。濕盛者則有水泡,破後黃水淋漓。風盛則瘙癢不止,熱盛則灼熱疼痛。若病久血虛生風化燥,則皮膚增厚、粗糙、皸裂、作癢。治療上,若風熱濕邪浸漬,宜疏風清熱,除濕止癢;若血虛生風化燥,則宜養血熄風潤燥。

方藥

1.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荊芥12克,防風12克,牡丹皮15克,通草15克,澤瀉15克,革薜15克,赤茯苓15克,生薏苡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脂水淋漓者,加滑石15克、黃芩15克。灼熱疼痛者,加龍膽草15克、梔子12克。癢甚者,加白蒺藜15克、蟬蛻10克。

2.主方地黃飲(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生地黃15克,玄參15克,牡丹皮15克,紅花10克,白蒺藜15克,僵蠶10克,當歸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瘙癢難忍者,加蟬蛻10克、地膚子12克、地龍乾12克。

3.中成藥烏蛇止癢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

(1)防風通聖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兒童酌情服成人l/3~1/2量。

(2)五花茶沖劑,口服,茶劑成人每次l-2塊,沖劑成人每次10克。

外治法

1.外洗及濕敷

(1)桉樹葉、桃葉、花椒葉等量,煎水外洗或濕敷。

(2)苦參、蒼朮、黃柏、白鮮皮各15克,煎水外洗或濕敷。

(3)馬齒莧、敗醬草、黃柏各30克,煎水外洗或濕敷。

2.局部搽藥

(1)熱盛有膿痂者,可選用黃連膏或黃連粉塗搽,每日2~3次。

(2)紅腫焮痛者,可選用三黃洗劑,或25%黃連油混懸液塗搽,每日2—3次。

針灸療法

(1)針刺法:取曲池、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委中等穴,用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針治療:取肺、內分泌、神門,點刺。

飲食療法

蒲公英粥:蒲公英40-60克,鮮品用量60—90克,粳米50~100克,同煮為稀粥。
燈心柿餅湯:燈心草6克,柿餅2個,以清水適量煎湯,加白砂糖調味飲用。
蟾蜍水蛇粥:蟾蜍1-2隻,水蛇l~2條。蟾蜍剝去外皮,除去內臟、頭、爪後,切成小塊;水蛇剝皮,除去內臟,切數段;加米和清水適量,煮粥調味服用。

預防調護

注意耳部清潔衛生。
患病期間忌食辛辣、煎炒食物,及魚蝦等食品。
避免接觸可能誘發本病的物體,及早治療膿耳及鄰近部位之黃水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