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瘡病

病名。 病名。 病名。

病名。出《濟生方》。耳部各種外症之通稱,如耳菌、耳膿、耳疔皆屬耳瘡。由肝膽三焦火毒所致。症見耳中耳外生瘡,甚則破流黃水。初起邪偏表者,治宜清瀉肝膽,用龍膽瀉肝湯。兼血虛者,治宜養血和肝,清解邪毒,用丹振逍遙散、兼腎虛者,治宜滋腎去風,用六味地黃丸加白蒺藜。外治用黃柏、馬齒莧(曬乾)為末,調水敷之;或鉛粉、黃連為末搽局部。

概述

病名。《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氣通於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於耳,與血氣相搏,故耳生瘡。”或由肝、膽、三焦濕熱上沖所致。症見一耳或兩耳生瘡,焮紅腫痛,或破流膿水。又《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瘡生於兩耳,時差時發,亦有濃汁,如此,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治宜瀉火、解毒、止痛。用龍膽瀉肝湯、五味消毒飲等加減。

旋耳瘡

病名。系指發生於耳廓根部的濕瘡。見《醫宗金鑒》卷六十五。該病初發時可見耳根部皮膚潮紅,繼之滲出黃水,濕爛作癢,搔破則流血水,纏綿難愈。本病多見於小兒,系由於膽脾二經濕熱上蒸或耳道流膿延及外耳所致。又名月蝕瘡,月镟瘡。即今之外耳濕疹。治宜清熱除濕,方用龍膽瀉肝湯,也可外用黃連、枯礬等份研末敷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