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新近紀是新生代的第二個紀。它包括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新近紀是地史上最新的一個紀,也是地史上發生過大規模冰川活動的少數幾個紀之一,又是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的出現是這個時代的最突出的事件。新近紀開始於距今2300萬年,一直延續了2140萬年。
前人把新生代第三紀的後期稱為新第三紀(現稱新近紀),延續時間2330萬~260萬年(國際上是2350萬~175萬年),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自新近紀起,生物界的大部分面貌與現代更為接近。
生物
概述
新近紀生物界的總面貌與現代更為接近。
海洋和大陸的植物群和動物群與現代相當。哺乳動物和鳥類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陸生脊椎動物,並發展出多種形式來適應不同環境。第一個原始人,人類的祖先,出現在非洲並擴散到歐亞大陸。
因為較冷的氣候,許多熱帶植物物種被落葉森林和草地的取代。草因此多樣化,大大地促進食草哺乳動物的進化,創造了今天的許多食草動物如馬,羚羊,和野牛。
植物
在植物界中,高等植物區系與現代的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低等植物中淡水硅藻較為常見。植物地理區已與現代近似。在古地理方面,在大陸邊緣地區發生了小規模的海侵。在地殼運動方面,到了上新世,許多古近紀時形成的新山系繼續隆起,山勢基本與現代相近,如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南美的安底斯山等等。
動物
哺乳動物又有新的發展,以形體增大為其特徵。在海生無脊椎動物中,有孔蟲類中的大型貨幣蟲已經消失,為小型的有孔蟲類所代替;六射珊瑚大量發展,形成大型珊瑚礁。淡水介形蟲等大量繁育。在植物界中,高等植物區系與現代的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低等植物中淡水硅藻較為常見,植物地理區已與現代近似。在古地理方面,新近紀只在大陸邊緣地區發生小規模海侵,最後一次海退導致了第四紀的開始。在地殼運動方面,到了新近紀上新世,許多古近紀形成的新山系繼續隆起,山勢基本上與現代相近,如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等等。中國西部隆起成為山地,東部繼續下降成為範圍很廣的凹陷平原,在隆起區沿斷裂帶發生連續的玄武岩噴發。
地質
變化
古新世紀,始新世出現了騰衝-班戈、庫牙克-格爾木新的隆起帶,西崑侖隆起帶向東拓展,祁連隆起帶加寬,松潘-甘孜隆起區範圍向東有所萎縮。漸新世期間,岡底斯和喜馬拉雅帶掘起,崑崙-阿爾金-祁連的進一步隆起,造成了整個高原的周緣為山系、而腹地為盆的巨觀地貌格局。
資料
對山東昌樂方山新近紀鹼性玄武岩中原生剛玉巨晶的觀察研究,發現在剛玉巨晶與玄武岩間存在反應邊,可見新近紀鹼性玄武岩中的剛玉巨晶為捕虜晶。電子探針下觀察,反應邊有兩類:第1類由尖晶石帶和鈦磁鐵礦+熔體帶構成,第2類由尖晶石帶和長石+鈦磁鐵礦帶構成。在第1類反應邊中,尖晶石帶很窄(<40μm),鈦磁鐵礦+熔體帶較寬(100~120 μm);而且尖晶石的成分變化很大,從靠近剛玉一側(內側)向外,Al2O3逐漸降低,從85.08%~58.94%,MgO和FeO逐漸升高,分別從5.14%~14.82%和8.08%~28.24%。在第2類反應邊中,尖晶石帶較寬且穩定(100μm左右);長石+鈦磁鐵礦帶不穩定,特別是鈦磁鐵礦不但窄(<40μm),而且分布斷斷續續;尖晶石的成分變化較小,Al2O3 59.25% ~62.82%、MgO 12.34%~13.50%、FeO 23.25%~27.37%。本文對兩類反應邊的形成模式進行了探討,認為剛玉巨晶與玄武岩漿反應持續時間的長短是導致形成兩類反應邊的主要因素,第1類反應邊是反應沒有達到平衡的產物,第2類反應邊為反應平衡或者是接近平衡的產物。
根據在高原及鄰區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質填圖資料,劃分出青藏高原及鄰區古近系-新近系殘留盆地共92個。沉積範圍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緣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東緣,沿區域性大斷裂帶分布許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海相地層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葉城地區。藏南半深海-深海沉積沿江孜-薩嘎-郭雅拉-桑麥一線分布,其海水東淺西深,西部為活動型,反映新特提斯洋閉合的時間從東向西變新,地殼抬升首先開始於東側。晚白堊世隆起區主要分布在研究區東北部,高原總體地貌格局為東北西南低。深層水綜合南海ODP1148站、1146站和1143站沉積物物性、底棲有孔蟲、同位素等資料,探討早中新世以來南海深層水的演化特徵。結果表明,在21~17 Ma、15~10 Ma和10~5 Ma3個時間段分別對應3個富含紅褐色粘土的岩性單元,其紅色參數增高指示南海深層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增加。對比發現,前兩階段的深層水增氧與南極底層水和北大西洋組合水增強有關,前南海與外地的底層水基本是相互連通的。10 Ma以後,南海深層水溶解氧降低,同時分別處於下深層水的1148站和上深層水的1146站之間的CaCO3含量變化加大,喜氧底棲有孔蟲減少,底棲δ13C在~10 Ma大幅度減輕,說明南海當時的深層水受大洋深層水的控制減弱。推測主要是南海海盆自16~15 Ma停止擴張以後,南海逐漸關閉引起本地深層水開始形成的緣故。從6 Ma左右開始出現大量的太平洋底層水和深層水的底棲有孔蟲標誌種,1148站和1146站在5~3 Ma期間的CaCO3含量之差達到40%,標誌南海深層水最大分異期。除了全球氣候變冷、北半球結冰引起太平洋深層水擴張的影響之外,南海海盆由於更強烈向東俯衝而進一步下沉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南海深層水演化進入現代模式,兩站之間的CaCO3含量之差穩定在10%左右,厭氧底棲種豐度增加。
太平洋底層水和深層水的標誌種相繼在1.2Ma和0.9Ma大量減少,底棲δ13C也同時大幅度變輕到新近紀的最低值,表明太平洋底層水的影響基本消失,太平洋深層水的影響也大大減弱。因此,標準現代模式的南海深層水,推測主要由於“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時期巴士海峽下面的海檻抬升到接近2600 m的深度時,才開始形成。
地質時代百科
地質年代參照表
宙|宙 | 代 | 紀 | 世 | 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 | 主要事件 |
顯生宙 | 新生代 | 新近紀 | 全新世 | 0.011430 ± 0.00013 | 人類繁榮 |
更新世 | 1.806 ± 0.005 | 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 |||
上新世 | 5.332 ± 0.005 | 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 |||
中新世 | 23.03 ± 0.05 | ||||
古近紀 | 漸新世 | 33.9 ± 0.1 | 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 ||
始新世 | 55.8 ± 0.2 | ||||
古新世 | 65.5 ± 0.3 | ||||
中生代 | 白堊紀 | 99.6 ± 0.9 | 恐龍的繁榮和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 ||
侏羅紀 | 199.6 ± 0.6 | 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 鳥類出現 裸子植物繁榮 被子植物出現 | |||
三疊紀 | 251.0 ± 0.7 | 恐龍出現 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 |||
古生代 | 二疊紀 | 299.0 ± 0.8 | 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 ||
石炭紀 | 359.2 ± 2.5 | 昆蟲繁榮 爬行動物出現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現 | |||
泥盆紀 | 416.0 ± 2.8 | 魚類繁榮 兩棲動物出現 昆蟲出現 種子植物出現 石松和木賊出現 | |||
志留紀 | 443.7 ± 1.5 | 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 |||
奧陶紀 | 488.3 ± 1.7 | 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 |||
寒武紀 | 542.0 ± 1.0 |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 |||
元古宙 | 新元古代 | 埃迪卡拉紀 | 630 +5/-30 | 多細胞生物出現 | |
成冰紀 | 850 | 發生雪球事件 | |||
拉伸紀 | 1000 | 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 |||
中元古代 | 狹帶紀 | 1200 | |||
延展紀 | 1400 | ||||
蓋層紀 | 1600 | ||||
古元古代 | 固結紀 | 1800 | |||
造山紀 | 2050 | ||||
層侵紀 | 2300 | ||||
成鐵紀 | 2500 | ||||
太古宙 | 新太古代 | 2800 | 第一次冰河期 | ||
中太古代 | 3200 | ||||
古太古代 | 3600 | 藍綠藻出現 | |||
始太古代 | 3800 | ||||
冥古宙 | 早雨海代 | 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 |||
酒神代 | 古細菌出現 | ||||
原生代 | 地球上出現海洋 | ||||
隱生代 | 地球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