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紀。“古近紀”(Paleogene)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譯,“近”則是-gene的音譯,併兼顧了字面意義。
地質
古地理方面,在大陸內部海侵範圍顯著縮小。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開始奠定了許多山系的雛型。中國的古近系以陸相為主,僅在邊緣地帶如台灣、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積。
地層運動
![古近紀](/img/d/03b/nBnauM3XxIzMzYTO2kTM2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5E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古近紀地質代表地層位於特提斯喜馬拉雅北亞帶的江孜地區古近紀甲查拉組角度不整合於晚白堊世宗卓組之上,系該地區最高(時代最晚)海相地層。運用岩石學和地球化學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該組物源區主要為近源再旋迴造山帶,岩屑的母岩類型主要是岩漿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質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馬拉雅屬於印度板塊的被動大陸邊緣,從特提斯喜馬拉雅南亞帶向北亞帶顯示了一種從淺水陸棚到深水盆地的變化,在侏羅-白堊紀時其陸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極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組的碎屑物質只能來源於當時的岡底斯弧地區,所獲有限的古水流證據也指示了這一點。從歐亞大陸侵蝕下來的碎屑物質被帶到原印度大陸地區沉積,暗示該區的特提斯洋殼已經完全消失,印度與歐亞大陸在特提斯喜馬拉雅中、東部產生了初始的陸-陸碰撞,其碰撞的啟動時間為甲查拉組開始沉積的65Ma±。
玄武岩
![古近紀玄武岩中柱狀節理](/img/7/d32/nBnauM3X1MjN3UDM3kTM2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5E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遼東地區玄武岩的K-Ar定年結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於晚白堊世,K-Ar年齡為81.58±2.46 Ma;亂石山子玄武岩形成於古近紀,K-Ar年齡為58.36±1.64 Ma。本區玄武 岩含有豐富的橄欖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捕虜晶。亂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欖石捕虜晶的Mg值(79.5-88.5之間,平均值為84)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欖石捕虜晶Mg值(77.0-79.8之間,平均值為78.4)偏高;單斜輝石捕虜晶為透輝石,其從核部到邊部的Mg等變化趨勢與橄欖石類似;斜方輝石捕虜晶為古銅輝石,其Mg值介於85.2-87.6之間,平均值為86.4。捕虜晶發育的環狀裂隙、扭折帶、礦物成分環帶以及捕虜晶與主岩Mg值之間的不平衡均暗示它們為玄武質岩漿上升捕獲的早期岩漿晶出礦物的堆晶體。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l)它們屬於鹼性系列,為鹼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較亂石山子玄武岩貧矽、鎂,富鈣、鋁,它們均具有原始岩漿的特徵;(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輕稀土元素總量更高,且輕重稀土元素分離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組成。
基本內容
古近紀古近紀(Paleogene,符號E),舊稱早第三紀,是地質年代中新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65.5±0.3百萬年(Ma),大約距今6500萬年,結束於23.03±0.05M,延續了約4247萬年a。古近紀屬於顯生宙新生代,也屬於非正式的第三亞代;古近紀的上一紀是白堊紀,下一紀是新近紀。古近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
動物
由於古地中海區海相古近系中常含有貨幣蟲,所以在歐洲常稱古近紀為貨幣蟲紀。古近紀動物界的基本特點是哺乳動物的迅速輻射演化。除了適應陸地生活的多種方式外,還出現了天空飛翔的蝙蝠類和重新適應海中生活的鯨類。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以有孔蟲類、軟體動物、六射珊瑚等為主。淡水介形類等亦大量繁育。
植物
植物界中,從晚白堊世開始開始占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趨繁盛,植物分區更接近現代。
地理
古地理方面,在大陸內部海侵範圍顯著縮小。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開始奠定了許多山系的雛型。中國的古近系以陸相為主,僅在邊緣地帶如台灣、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積。
磨拉石
![古近紀磨拉石](/img/0/17f/nBnauM3X1gzM2ITM3kTM2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5E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磨拉石主要生成於古近紀時代區域沉積地層單位。原為法國羅訥河谷居民稱呼當地一種砂岩石材的名稱。19世紀時引入地質文獻,用以表示阿爾卑斯山區主要為中新統的一套厚度很大的以灰、綠色砂岩和礫岩為主的區域沉積地層。磨拉石厚外達幾千米,形成下部海相、上部非海相的楔形沉積體,即側向急劇變薄,粒度變細。磨拉石的砂岩中富次硬砂岩或岩屑砂岩,也發育長石質砂岩。砂岩層發育交錯層理,但不發育粒級遞變層理。磨拉石作為構造岩相術語,表示不同造山帶的不同造山期在復理石之後的一種普遍發育的構造岩相類型。如歐洲“紅色大陸”的泥盆系,石炭系含煤地層,美國洛基山區一部分白堊系地層等。地質文獻中常把磨拉石稱為後造山相,形成於後造山期。在沉積建造中還劃出磨拉石建造。磨拉石中發育三角洲相沉積,也可含煤層,還可形成厚的儲油層。
地質時代百科
地質年代參照表
宙|宙 | 代 | 紀 | 世 | 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 | 主要事件 |
顯生宙 | 新生代 | 新近紀 | 全新世 | 0.011430 ± 0.00013 | 人類繁榮 |
更新世 | 1.806 ± 0.005 | 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 |||
上新世 | 5.332 ± 0.005 | 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 |||
中新世 | 23.03 ± 0.05 | ||||
古近紀 | 漸新世 | 33.9 ± 0.1 | 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 ||
始新世 | 55.8 ± 0.2 | ||||
古新世 | 65.5 ± 0.3 | ||||
中生代 | 白堊紀 | 99.6 ± 0.9 | 恐龍的繁榮和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 ||
侏羅紀 | 199.6 ± 0.6 | 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 鳥類出現 裸子植物繁榮 被子植物出現 | |||
三疊紀 | 251.0 ± 0.7 | 恐龍出現 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 |||
古生代 | 二疊紀 | 299.0 ± 0.8 | 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 ||
石炭紀 | 359.2 ± 2.5 | 昆蟲繁榮 爬行動物出現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現 | |||
泥盆紀 | 416.0 ± 2.8 | 魚類繁榮 兩棲動物出現 昆蟲出現 種子植物出現 石松和木賊出現 | |||
志留紀 | 443.7 ± 1.5 | 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 |||
奧陶紀 | 488.3 ± 1.7 | 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 |||
寒武紀 | 542.0 ± 1.0 |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 |||
元古宙 | 新元古代 | 埃迪卡拉紀 | 630 +5/-30 | 多細胞生物出現 | |
成冰紀 | 850 | 發生雪球事件 | |||
拉伸紀 | 1000 | 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 |||
中元古代 | 狹帶紀 | 1200 | |||
延展紀 | 1400 | ||||
蓋層紀 | 1600 | ||||
古元古代 | 固結紀 | 1800 | |||
造山紀 | 2050 | ||||
層侵紀 | 2300 | ||||
成鐵紀 | 2500 | ||||
太古宙 | 新太古代 | 2800 | 第一次冰河期 | ||
中太古代 | 3200 | ||||
古太古代 | 3600 | 藍綠藻出現 | |||
始太古代 | 3800 | ||||
冥古宙 | 早雨海代 | 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 |||
酒神代 | 古細菌出現 | ||||
原生代 | 地球上出現海洋 | ||||
隱生代 | 地球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