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綱領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於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內容說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就其形式說是民族風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客觀真理和理論和實踐的一致性。對於封建時代創造的文化,應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同時要尊重中國的歷史,反對民族虛無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古今中外文化,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農大眾服務的,使它成為人民大眾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時又要以人民民眾的實踐作為創作的源泉,堅持以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
基本特點
民族文化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這裡強調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這種文化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奴化思想,主張堅持和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與獨立。它是中華民族的,帶有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相聯合,建立相互吸引和相互發展的聯繫,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決不能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聯合。科學文化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這裡強調的是科學的內容。這種文化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對於中國古代文化,要有批判地吸收,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同時,要尊重中國歷史的辯證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大眾文化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這裡強調的是文化的大眾方向。這種文化應該為全民族90%以上的工農大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革命的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以廣大的人民民眾為主體的,因此,文化工作者要接近民眾。民眾是革命文化的豐富源泉。以共產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文化
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於指導思想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是否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同舊民主主義文化相區別的重要標誌。五四運動以前的文化基本內容是以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為指導的,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
五四運動以後,其基本內容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因此,它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文化範疇。
這種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發端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後期。“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於封建專制主義的文化,也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1)"無產階級領導"是指新民主主義文化由無產階級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領導的,也就是說,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於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是否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這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同舊民主主義文化相區別的根本標誌。
(2)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強調的是文化的民族內容和形式。這種文化是反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中華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決不能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結合,但並不排斥外國的進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
(3)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強調的是科學的內容。它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同時,對於中國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
(4)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強調的是大眾的方向。這種文化應該為全民族90%以上的工農大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因而也就是民主的。
(5)新民主主義文化代表了五四以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所謂"先進"是一個歷史的尺度,必須放在具體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中國近代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反帝反封建是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要求。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要求,無疑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真理,是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尋覓而最終找到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它指導下的文化建設當然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人民民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民眾服務並為他們所擁有,無疑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方向。
詞目敘述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五四運動開始,新民主主義文化在實踐中表現出了極為旺盛的生命力,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五四時期,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同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結成了文化統一戰線: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使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成為自有中國歷史以來最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運動。"五四"之後,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原來的三民主義也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並逐漸為更多的工農民眾和知識分子所接受,"兩個主義結成了統一戰線"。
歷史介紹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兩條文化戰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績。在蘇區,創建了蘇維埃大學、列寧師範、列寧國小等各等學校數千所,創辦了《紅色中華》等數十種報刊,開展了成人教育、掃盲、戲劇等民眾文化活動。在國統區,黨領導成立的"左聯"等左翼文化團體,這支文化新軍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和革命文化創作活動,打退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各抗日根據地和國統區蓬勃開展了抗日文化運動,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文化和漢奸賣國賊的奴化文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同一切反抗日、反團結、反進步的思想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這一時期,出版發行了《新華日報》等大量宣傳抗日和民主的報刊;創作了《兄弟開荒》、《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一大批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具有較高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藝作品;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院等大學和大批中、國小,開展了幹部教育和國民教育運動;一些文化界人士也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產生了《中國通史簡編》、《青銅時代》等一批重要成果。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和文藝理論,總結中國新文藝運動的歷史經驗,聯繫當時客觀實際,全面闡述了新民主主義文藝的方針。
文藝的源泉及如何對待文化遺產
毛澤東認為,作為觀念形態的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腦中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當然,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鑑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鑑,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民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到惟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
文藝的服務對象
毛澤東認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許多問題就不易解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第二是為農民的,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民眾和知識分子的。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
總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關於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完全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一種創造,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論述過的,因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並實施了這些綱領,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不僅完整地體現了“三個代表”的思想,而且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忠實地實行了“三個代表”,從而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迅猛發展。
思想政治
政治工作內涵
政治工作,亦稱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的活動規律,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工作。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黨的一大特點和政治優勢。"生命線"一詞,最早出現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出。以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多次重申。1955年,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中,再次強調"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包括經濟工作在內),這是對共產黨在執政以後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生命線"形象地概括了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政治工作與其他一切工作的辯證統一關係。同時,它更是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共識,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從黨的誕生到成為執政黨,從人民軍隊的創建到成為正規化的國防軍,從井岡山根據地的開創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國民經濟的恢復到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之所以能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殘酷的鬥爭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毛澤東總結井岡山鬥爭的經驗,認為"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革命政權和武裝工農等項常識,都知道為了自己和農民的階級而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鬥爭中不出怨言。""尤其是新來的俘虜兵,他們感到國民黨軍隊和我們的軍隊是兩個世界。他們雖然感覺紅軍的物質生活不如白軍,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多次重申政治工作是"生命線"的觀點,周恩來《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一文中指出:"革命的政治工作是民族革命的生命線,是一切革命的生命線和靈魂。"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在《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中也指出:"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已有更加成熟的政治工作經驗,並圍繞新的革命任務進行廣泛的民眾性思想政治教育,使我們能以"小米加步槍"戰勝敵人的"飛機加大炮"。
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政治工作之所以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主要表現在對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存在引導、保證和服務的作用。具體地說,"生命線"的作用表現在:1)是保證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正確方向。
毛澤東多次批評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麼政治,什麼祖國前途,人類的理想,都沒有關心的必要。好像馬克思主義行時了一陣,現在就不那么行了。針對著這種情況,現在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列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
2)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毛澤東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為幹部對黨的政治路線認識和理解的程度,影響他在工作中對黨的政治路線貫徹執行的力度和水平。只有通過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提高領導幹部的理論水平,使其真正領會黨的路線、政策的精神實質,才能有效地發動民眾,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正確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否則,就只能是依靠行政手段發號施令,甚至瞎指揮,結果造成失誤和偏差。
3)是保證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健康向上。
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無產階級思想同資產階級思想、封建殘餘思想之間的鬥爭將長期存在,這就需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確的認識克服錯誤的認識,防止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對革命隊伍的侵蝕,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封建主義殘餘思想的影響。
歷史告訴我們:毛澤東關於政治工作是"生命線"的論斷,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孕育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保證了革命勝利的方向。
文化教育
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教育綱領的異同如下: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但是,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日益發展,在“以階級鬥爭為綱”錯誤方針指導下,終於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種全局性的重大挫折,使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遭受嚴重破壞。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以後,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我國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道路。這是對毛澤東提出的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任務的繼往開來。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是鄧小平和我們黨對中國基本國情的和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科學論證,是制定新時期教育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在中共十五大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根據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明確了什麼是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怎樣建設這樣的社會主義。其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收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標和政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儘管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產生於不同的時代,所處的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質的飛躍,但通過比較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繫和邏輯關係,我們不難看出,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中所包含的思想精髓和重要原則對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持久的影響。或者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繼承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的精華。具體反映在:
1)在指導思想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想為領導”雖然表述不同,但在本質上兩者是一脈相承的。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綱領繼承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關於經濟、政治、文化關係的觀點,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使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進一步提出,“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這一思想與兩個文化教育綱領的精神實質也是一脈相承的。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繼承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關於中西、古今文化教育繼承、借鑑和創新關係的觀點
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也賦予了時代精神和民主內涵,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與新內容。例如,把培養“四有新人”和“三個面向”納入文化建設的範疇,這就極大地豐富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的內涵。民族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與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相聯繫;在今天主要與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聯繫。科學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與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相聯繫;今天主要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培養“四有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大眾性,主要是指文化教育要為人民服務,要不斷滿足人民大眾的需求。
如果說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綱領是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和教育的總體方案,那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教育綱領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與新教育的行動指南。建國後,儘管黨和政府充分肯定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並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是,教育的現狀與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對教育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教育方面的需要和可能之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教育投入、師資水平、教學設備的數量和質量、教育的普及程度等方面都不盡如人意,與已開發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教育觀念也有待轉變。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我國教育的基礎和現狀,在制定教育方針政策時,必須從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絕不能脫離我國教育的實際。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