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原為北洋軍閥張勛的公館(建於1923年)。1938年1月6日,國發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從漢口遷駐於此,開始正式辦公。相繼設在這裡的還有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新四軍駐贛辦事處。軍長葉挺、副軍長兼東南分局書記項英、東南分局副書記兼江西省委書記曾山、新四軍駐贛辦事處主任黃道等曾在此居住、辦公。軍部在南昌期間,除了組織改編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為新四軍,指揮各部隊開赴皖南集結處,還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亡活動,恢復和發展中共黨的基層組織,輸送大批青年奔赴抗日前線,使沉寂的南昌變成了南方的延安。新四軍駐贛辦事處從東書院街移駐張勛公館,與留在南昌的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堅持工作,直到1939年3月26日南昌淪陷前夕。舊址內設有4個展覽:一是新四軍軍部舊址復原展,展出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項英、曾山、黃道、周子昆、鄧子恢、陳丕顯、賴傳珠辦公和居住的房間及生平圖片展。二是《鐵的新四軍》大型展覽,分為四個展廳:鐵流滾滾出深山;群英聚集南昌城;大江南北抗敵寇;鐵軍精神萬代傳。全面、系統地展現了新四軍從1937年成立至1947年改編為華東野戰軍十年間的光輝戰鬥歷程和英雄業績。 三是《新四軍木刻展》展出創作於抗戰時期保存至今的新四軍木刻作品60幅。 四是張勛公館建築藝術作品長廊展。
山東臨沂新四軍軍部舊址
新四軍部舊址位於前河灣村,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新四軍軍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列為臨沂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工程之一,沂蒙紅色旅遊專線的重要組成部分。1946年底到1947年初,陳毅同夫人張茜以及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住在該村,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臨沂南線阻擊戰,制定了萊蕪戰役的作戰方案,形成了孟良崮戰役的作戰思路,召開了華野前委擴大會議,完成了整編合編任務,會上,陳毅作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重要報告。並鎮壓了叛匪郝鵬舉部。1947年2月,部隊撤出後,敵機對其進行了轟炸,房屋大部被毀。現僅存8間,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毅、粟裕、張雲逸等老一輩革命家用過的桌椅、書櫥、馬槽等文物保護完好。2005年,被命名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東區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新四軍軍部舊址進行了重修。前河灣村新四軍軍部舊址修復一期工程主體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擬修復陳毅故居、張雲逸故居,中共中央華東局黨校等。三期工程擬完成配套基礎設施及周邊綠化工程,二、三期規劃控制面積10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 萬平方米。安徽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
新四軍軍部舊址又稱皖南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環境優美的涇縣雲嶺鎮,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大會堂。雲嶺東接涇雲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黃山,北望長江,風景秀麗。新四軍軍長葉挺有詩讚日:“去中美人霧裡山,立馬懸崖君試看。千里江淮任馳騁,飛渡大江換人間。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設此,指揮華中敵後各抗日戰場的新四軍部隊。中共中央東南局也同時設此,現已被評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司令部位於涇縣雲嶺鄉羅里村。原為兩座老式的地主莊園(一名種墨園,一保大夫第),有71間民房與一個小花園。內有參謀處、秘書處、作戰科、機要科、文印室,速記班等,以及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辦公室和臥室。種墨園的第一進大廳為司令部會客室。1939年2月,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來雲嶺視察期間,也下榻於此。今闢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政治部位於涇縣雲嶺鄉下湯村,距軍部司令部舊址2.5公里。原為一幢三間兩廂雙進廳房。後進兩廂,右為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辦公室兼臥室,左為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辦公室兼臥室,前進兩廂為政治部秘書長黃誠等辦公及住處。政治部下設有保衛、組織、宣傳、民運、敵工等部以入抗敵報社諸辦機構。1939年2月,在此召開新四軍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周恩來在此為《抗敵報》題定了報頭。現舊址已進行維修,並有專人管理。
大會堂位於涇縣雲嶺鄉雲嶺村陳氏宗祠,距軍部司令部約1公里。宗祠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前、中、後三大廳,建築宏偉壯觀。門前有雕花屏風,中門兩側各有一大理石石鼓,門上有“陳氏家祠”巨字匾額。前廳與中廳之間有青石鋪地的大院天井,中廳6根大木柱上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加有大理石石柱10根,每根高約5米,周圍1米有餘,質地精美,為祠堂建築之少見。新四軍軍部在雲嶺期間,這裡是各種重大會議和文化娛樂活動主要場所。1939年2月,周恩來來雲嶺視察,曾在此做過報告。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占地700餘平方米的陳列室,即設在大會堂後進。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於漢口勝利街332-352號,是新四軍組建時的第一個軍部。在這裡工作和居住過的新四軍將領有葉挺、項英、張雲逸、周子昆、曾山等,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過。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後,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為市民住宅。2002年該舊址被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專款按原貌修復,闢為紀念館。館內復原有葉挺、項英、郭沫若的辦公室兼臥室,以及政治部、副官處、參謀處、軍需處、軍醫處等,同時舉辦有專題展覽。
該紀念館全年對外開放,對大、中、國小生團體及軍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實行免費開放。
阜寧新四軍軍部舊址
阜寧縣陳集鄉有個名叫停翅港的村落,這裡曾經是新四軍軍部的駐地。停翅港,地形複雜,周圍皆蘆盪,便於隱蔽;地勢雖然偏僻,然傍倚阜淮公路,交通便捷,能攻能守,1941年7月,日偽軍對鹽阜區發動第一次大“掃蕩”,1941年7月9日新四軍軍部從鹽城泰山廟撤出,於同年9月5日轉移到停翅港,直到1942年12月26日,為粉碎日偽軍對鹽阜區發動第二次大“掃蕩”,撤出停翅港向淮南黃花塘轉移,新四軍軍部在這裡住了一年零三個月。
停翅港附近的村莊都是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機關住的。陳毅代軍長、賴傳珠參謀長住停翅港,劉少奇政委駐汪朱集。還在賣飯曹設了文化村,讓知名文化人住在這裡,專心從事寫作。有錢杏村夫婦、范長江、胡考、池寧、鐵嬰、天然、李明、徐雪寒、孫冶方(宋亮),文化村附近還住有軍魯藝工作團的賀綠汀、行政學院的車載、抗大華中總分校的薛暮橋、《鹽阜大眾報》的王闌西、蘇北文協的錢俊瑞以及吳薔(吳強)、沈其霞、駱耕漠、孫克定、林山等。陳毅經常到文化村,和文化人聚會,吟詩下棋。
1942年10月27日,在鹽阜區首屆參議會期間,陳毅與黃源、范長江、錢杏村、彭康等人,同訪當地進步士紳龐友蘭、楊芷江,倡議成立“湖海藝文社”,由楊芷江起草《藝文社緣起》。同年11月1日,陳毅約錢杏村、李亞農、戴伯韜、王闌西及龐友蘭、楊芷江、唐碧澄、喬耀漢、楊幼樵、計雨亭等進步士紳,討論通過《藝文社緣起》,於是湖海藝文社在停翅港正式成立。
新四軍軍部撤出後,日軍35師團進駐陳集,修築了工事,停翅港一帶村舍,包括新四軍軍部住地在內,遭到敵人嚴重破壞。1943年3月25日,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兼八旅旅長張愛萍,親自指揮23團一、二兩營的五個連,在旅特務營和偵察隊配合下,一舉攻下陳集,全殲日軍中隊長崖暢也以下89人,繳獲輕重機槍3挺,步槍40餘支,彈藥三、四十箱,還有一批其他軍用品。陳集解放後,因當時戰爭環境很艱苦,被日軍毀壞的新四軍軍部住地未能修復。
建國後,阜寧縣人民政府在停翅港新四軍軍部舊址立下一個紀念碑,正面刻著張愛萍上將手書“新四軍軍部舊址”的題名,背面是碑文,記述了新四軍軍部在停翅港的一段歷史。紀念碑的東側,還建了三間座東朝西的平房,陳列新四軍軍部在停翅港的歷史照片、文物和史料,供人們前來參觀。陳毅長子陳昊蘇先後數次前來探望停翅港的父老鄉親。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江蘇盱眙縣城東南,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花塘位於江蘇盱眙黃花塘鄉境內,緊靠蓮塘至泥沛公路附近。民國年(1942年)12月25日,新四軍為粉碎日軍的“掃蕩”,軍部由鹽城停翅港動身遷盱,次年元月10日抵達黃花塘(中共中央華中局同時遷此)。新四軍二師師讓出駐地,遷至大劉郢。代軍長陳毅、代下委饒漱石、參謀長賴傳珠亦抵北。副軍長張雲逸先期到達。此時這裡成為華中抗日的指揮中心。黃花塘原名黃暉塘,又名黃昏塘。當地軍民在開展大生產運動中,將該塘深挖,增加蓄水量,張雲逸、羅炳輝提議改名。張雲逸當年所住農家草屋尚存。新四軍軍部在黃花塘期間,代號為“黃河大隊”。司令部在黃花塘莊西,政治部在大小王莊,供給、衛生部在常莊。民國34年(1945年)3月,司令部等主要機關遷縣境東南千棵柳,代號改室於1985年建成。該室陳列新四軍軍部及其二師師部的若干革命文物。
這裡至今還保留有二師師長羅炳輝、華中局代書記、新四軍代政委饒漱石、華中局組織部長曾山、副軍長張雲逸先後住過的舊居和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居住過的兩幢草房,保留有當年軍部主要生活水源地、旱時為軍部指戰員操練場所的黃花塘、饒漱石曾山和軍部衛生院用房所在地的蘆柴塘、陳毅住房所在地和夏季游泳場所的新塘遺址。1982年,新四軍軍部舊址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公布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紀念新四軍軍部暨中共中央華中局進駐黃花塘60周年,2002年在江蘇省委、省政府批准支持下,在軍部舊址左前方約100米外,由縣政府租用土地150畝,新建了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陳列歷史圖片資料1000餘幅,展示革命文物200餘件。還建有館前廣場,留有其他景點建設用地,與軍部舊址、新四軍領導人住房遺址,共同形成了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