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廣東省羅定市大夫第]

大夫第[廣東省羅定市大夫第]
大夫第[廣東省羅定市大夫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黟縣西遞村正街的宅居名。建於1691年,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煦故居。四合院結構,磚雕門罩上磚刻"大夫第"。在湖北、四川等地也有這種文職官員的私宅。

基本信息

概況

大夫第
宅居名。位於黟縣西遞村正街。建於1691年,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煦故居。四合院二樓結構,正廳高大軒敞,廳前設天並。磚雕門罩上磚刻"大夫第"三個大字,正廳裙板隔扇均精雕冰梅圖案,檻梗窗花仿明代格調。廳左利用隙地建有臨街彩樓,俗稱小姐繡樓,飛檐翹角,掛落、欄桿,排窗寬敞,玲球典雅。樓額木刻隸書"桃花源里人家",為清代黝縣書法家汪師道所書;木刻小額"山市"二字,為清進士祝世祿手筆。樓下邊門有石刻隸書"作後一步想"門額。

相關條目

歷史人物

大夫第簡介

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職官員的私宅。在明清時期,大夫一般指中下級政府文職官員。
編輯本段

廣東省揭陽港畔村大夫第

位於揭東縣港畔村長利圍的“大夫第”,是一處前後罕見的潮汕古建築。該建築座西南朝東北,始建於清末(1901年),民國元年(1912)壬子由江萬里第二十三代孫江建升建成。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5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790平方米。大夫第為柱樑構架,瓦屋頂貝灰牆圍護。中軸線布局三進四合院式民居格局,由99個間民居房屋構成,為傳統的潮汕“百鳥朝凰”民居格局。大夫第分為三個基本院落,前後為廳,中間天井露天,房間向心內聚,院落依次為前門、書齋、大門、前廳、中廳和後廳、子孫門和巷包等,整座民居前有埕場和風水池塘,左側有更樓遺址。建築四周前門四周的房間和巷包厝包圍一圈,形成一個長達66米,寬達54米的封閉三層方型圍屋。

港畔村大夫第港畔村大夫第

從前門、書齋、大門、前廳、天井、中廳、後廳到子孫龍虎門以及包巷厝,整個大夫第組合嚴整,結構穩定剛健,具清代建築風格和潮汕地方特色,又受民國初年西風東漸的影響,在局部裝飾了一些西洋風格的線條和裝飾品等。建築飛檐鱗瓦,氣派豪華。整座建築四周前門四周的房間和巷包厝包圍一圈,形成一個長達66米,寬達54米的封閉方型圍屋,分為外包巷、內包巷和主體建築三層。整座建築布局通風,採光充足,疏密有當,現有建築92間,前門為凹肚門樓,兩側為房間共12間,房門朝內圍護,入門後埕場左右兩側各7間,包括兩側分別建有一座書齋5間,前門、大門、書齋間形成的面堂埕場占地720平方米,非常寬敞。大門屋頂為分心架梁的假二重檐硬山頂。主體建築共13間,前廳、中廳、後廳分別為三座四點金共同組成,前後二個天井兩側分別各建一座“扒獅”,共4座扒獅。形成一個天井內加二個小天井的格局。巷包為分兩層,內層巷包共27間,分別為兩側9間,後包9間。外層巷包煙為33間,分別為兩側11間,後包11間。整座建築如果再加上沒有圍護的柱間開間,則全部為99間。因為封建禮法的限制,所以只得在圍屋外建造1間更樓,全部才有100間。所以稱之為“百鳥朝凰”。

大門面闊五間,正門門額匾為石刻“大夫第”三字,背後為“克紹箕裘”四字,落款為“民國元年壬子孟冬月立”。門前馬面牆為彩繪書畫詩文,瓜柱斗拱飾木雕。大夫第內屋頂正脊、垂脊、戧脊施灰塑、嵌瓷,瓜柱架梁間飾木魚、花鳥、人物、戲曲等木雕、彩繪,門樓肚等飾石雕、組成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世界。

港畔村大夫第是揭陽勞動民眾建築藝術才華的體現,有較高的藝術和建築科研價值。潮汕建築中,最為多見的是四點金、下山虎等,而“百鳥朝凰”因為營造房屋數量巨大,多見於商賈,捐得一官半職之後興建。因此,港畔大夫第對於研究清末民國初潮汕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文化、社會思潮,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同時對於研究建築蘊含的傳統理論也具較高的價值。

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大夫第

大夫第,宅居名。位於黟縣西遞村正街。建於1691年,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煦故居。四合院二樓結構,正廳高大軒敞,廳前設天並。磚雕門罩上磚刻"大夫第"三個大字,正廳裙板隔扇均精雕冰梅圖案,檻梗窗花仿明代格調。廳左利用隙地建有臨街彩樓,俗稱小姐繡樓,飛檐翹角,掛落、欄桿,排窗寬敞,玲球典雅。樓額木刻隸書"桃花源里人家",為清代黝縣書法家汪師道所書;木刻小額"山市"二字,為清進士祝世祿手筆。樓下邊門有石刻隸書"作後一步想"門額。
編輯本段

香港元朗區新田鄉永平村大夫第

簡介

香港元朗區新田鄉永平村大夫第位於元朗新田永平村,是香港法定古蹟。這座華麗的府第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由文頌鑾所建。文氏的先祖自15世紀已在新田定居。大夫第是香港最華麗的傳統建築之一,並以其精巧的建築裝飾而著名。修葺工程由香港賽馬會資助,於1988年完成,現已開放供市民參觀。
這座文物瑰寶,是新界其中一座裝飾華麗的建築。大夫第前後均開闢了廣闊的庭園,四周有青磚牆環繞。整座建築物用單色及彩色灰塑壁畫和木刻作裝飾,而大多數壁畫又以中國傳統吉祥物和圖案為題材。一般的中國動植物和鳥類,包括梅蘭菊竹、蝠鹿麒麟等,都是常見的裝飾形象。
踏入大夫第,時光仿佛回溯至19世紀中期。這座華麗的府第,由一位被清朝皇帝賜封為“大夫”(即“進士”)的書生所興建。府內滿布灰塑壁畫和寓意吉祥的木刻,富麗堂皇,氣派雍容,令人驚嘆。
大夫第的建築風格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其中一些主要的裝飾特徵,如玻璃窗的彩色玻璃及巴洛克式拱形門廊上的花葉彩磚,滲透著當時瑰麗的西方色彩。
大夫第是傳統華南士紳階層的典型府第,其陳設與為了紀念鄧族創族祖先而建的松嶺鄧公祠一脈相承。
新界西北區新田鄉為文姓聚居之地,建村已達數百年。最早的村民祖籍四川,系南宋時移徙至江西,其後代南下廣東定居於新田。新田鄉中古建築物特多,祠堂中之麒峰文公祠及大夫第被當局列為古蹟,重修後讓市民自由參觀。富家大宅及古老宗祠,正好為尋根考據者提供實物佐證。

交通指南

港鐵東鐵線上水站乘76K線巴士,至新田下車,再步行5至10分鐘往大夫第。

門票信息

免費開放,星期二休館。

湖北通山大夫第

“大夫第”位於大路鄉吳田村畈上王自然灣,是清末知縣王明通山大夫第
璠的府第。據王家族譜記載,王明璠在清鹹豐年間中舉,曾任江西武寧、瑞昌、上饒、南康、豐城、萍鄉知縣,為官30年。他任瑞昌知縣時,“外江內湖,公倡築長堤,以捍水患,人稱為王公堤”。任萍鄉知縣時,他興建了“福惠倉”以賑濟災民,“萍民歌頌,建生祠百餘處。”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兩宮西巡”王明璠跋涉數千裡面奏聖上。朝廷褒其忠義,授予“朝議大夫”封號。 這座百餘年古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個天井,48間正房,16間廂房,是湖北省現存的明清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學,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和雜役間等多達三十餘間。還有“怡濟藥房”,家庭戲樓,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應俱全,被稱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編輯本段

四川蓬安大夫第

大夫第(伍氏祠)座落在蓬安縣利溪鎮南1公里處。伍氏家族自湖廣入川後,於清國治光緒年間修建,為穿木結構,章檐歇山式房頂,有朝門、拴馬樁、前廳、正廳、左右廊道、左右廂邊、左右書房、左右四季花廳、後廳、十六個天井、左右水井、廚房、伙房、左右風道納涼亭等組成,占地面積近十畝。清嘉慶年慶間,伍氏後裔伍德全、伍貴芳、伍蘭芳三人一同中舉後,朝庭賜封為朝議大夫,皇上筆賜“大夫第”牌匾一方,賜白銀二十萬兩,門前百米處豎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大石碑刻一面。大夫第
(“順慶府志”“蓬安縣誌”“伍族家譜”民間傳說可考)為宏揚前輩功績,後孫伍沛亭組織改建前廳和朝門部份,對準中軸線,三拆三建,當地流下一段佳話“伍沛亭修朝門,背(虧)銀二萬好幾”改建後的“大夫第”,設計別至,布局精美,氣勢輝宏。紅牆綠瓦,班鰲做脊,雕龍刻鳳,栩栩如生。小溪河水,形似玉帶繞門前,入長唐河注入嘉陵江,亭前院後,紫竹、松柏茂密,門前兩棵紅桂樹,高大參天,終年四季鳥語花香。住足望去,頓覺:“雖非天上神仙府,自是人間富貴家”。伍氏家族,歷經清朝,民國以來,從這裡走出了伍德全、伍桂芳、伍蘭芳、伍非白伍玉文等百餘名“文武”才子。人世推移,滄桑更顏,一九四九年解放後,大夫第收歸人民政府。五0年建軍人學校,五二年改為利溪國小。歷經百餘年來,因水、火之災,文革期間拆改,已失去部分原貌,但蹤跡猶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