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系統分析

政治系統分析是運用控制論和系統論的一般原理,以政治系統為基本分析模式,從巨觀角度對政治過程,特別是制定與執行公共政策的過程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政治系統分析

正文

運用控制論系統論的一般原理,以政治系統為基本分析模式,從巨觀角度對政治過程,特別是制定與執行公共政策的過程進行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產生與發展 政治系統分析作為政治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論,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美國政治學家D.伊斯頓創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矛盾不斷尖銳和日趨複雜化,迫切需要政治學為解決政治決策和政治管理問題提供服務。為適應這種需要,在西方政治學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研究重點也從權力逐步轉向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伊斯頓繼承了行為主義政治學傳統,於1953年發表了《政治系統:政治學現狀研究》一書,首次將一般系統論套用於政治分析,提出了政治系統分析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之後,他又相繼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著作,逐步形成了一套政治系統分析的方法論。60年代後,政治系統分析理論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系統分析理論形式。
政治系統的概念和特徵 政治系統分析理論的中心概念是“政治系統”。西方政治學者對這一概念的界說和定義不盡相同,如伊斯頓認為,政治系統是與社會性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有關的一系列互動行為;G.A.阿爾蒙德認為政治系統是具有一定的結構,並履行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但他們都認為政治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由一系列與決策有關的政治互動要素組成。其中,伊斯頓的提法比較有影響。
西方政治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政治系統的基本特徵,主要是:①每個政治系統都有自己的邊界。伊斯頓認為,政治系統的邊界就是與決策有關的互動行為所及的範圍。②政治系統都處在特定的環境之中,環境是政治系統之外對政治系統發生影響的社會系統。③政治系統是開放的、動態的,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著交流,表現為政治系統的輸入與輸出,同時具有反饋能力。④政治系統具有層次性,每一政治系統都由一系列與決策有關的政治子系統組成,各子系統之間具有相互依賴性。⑤構成政治系統的基本要素是政治行為,即與決策有關的互動行為。這種互動行為具有某種固定的普遍模式,通過這種模式,政治系統才得以維持。⑥政治系統有某種特定的結構,表現為行政機構、立法機構、司法機構、政黨等。
政治系統分析的理論形式 主要的代表理論有三種:以伊斯頓為代表的政治系統的輸入--輸出的一般系統分析理論;以阿爾蒙德為代表的政治系統的結構--功能分析理論;以K.W.多伊奇為代表的政治系統的信息溝通理論。
一般政治系統分析理論 伊斯頓強調一般系統分析,認為政治系統是“一個由環境包裹著的行為系統,這個行為系統在環境的影響下產生並反轉過來影響環境”。輸入和輸出是他的政治系統分析模式的兩個中心概念。他強調,任何政治系統都通過輸入和輸出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穩定。輸入包括支持和要求:支持指環境對政治系統施加的壓力,以便讓它繼續行事,支持的形式有服從法律、付稅、投票等;要求指環境對政治系統的希望和要求,如選舉權、社會福利等。輸出則是政治系統以某種方式影響環境的活動,主要有權威性的決定、法令或政策等。輸出並非終點,輸出給環境帶來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輸入,使要求和支持在質和量上發生變化,這一過程即為“反饋”。藉助於反饋,輸入—輸出就形成一個循環往復連續不斷的過程。伊斯頓為理解政治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建構了一種系統分析模式。
結構-功能分析理論 阿爾蒙德的政治系統分析理論注重政治系統內部結構的功能分析。它有 4個基本假設:①每個政治系統都有其政治結構,各結構都具有一定的功能。②不管政治系統之間的結構有什麼差別,所有政治系統都履行著相同的功能,即維持政治系統的生存。③政治結構是多功能的,每一政治結構履行多種功能。④從文化的意義上看,所有的政治系統都是混合型的。阿爾蒙德認為政治結構功能分析首先應把複雜的政治系統分解成若干結構(結構分析),其次研究它們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功能分析),並確立所有結構在整個系統中的地位。最後,分析政治系統作為一個整體與其環境發生作用時,它們有著各自的地位和功能。(見結構-功能主義
溝通理論 多伊奇的政治系統理論注重政治系統的信息溝通分析,而不注重政治系統的結構分析。溝通理論認為,政治系統對社會的有效統治和管理,是通過有效的決策來實現的,而有效的決策,則以政治系統迅速、準確地接收、處理和運用有關的信息為前提。溝通正是政治系統對信息的接收、選擇、儲存、傳送、分析和處理。在信息溝通過程中,信息“負荷”的大小,“間隔”的長短,信息被“曲解”的程度,“變易”充足與否,“反饋”是否靈敏,以及政治系統“領先”能力的高低,是溝通理論用來分析政治系統的信息溝通體系的有效性及政治系統適應和控制環境的能力的主要指標。(見政治溝通理論
影響與局限 政治系統分析理論對當代西方政治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主要表現在:①它將自然科學和其他學科的一些概念和範疇引入政治學領域。如系統、輸入-輸出、結構-功能、信息溝通、反饋等,豐富了政治學的內容。②創立了政治分析的新方法,伊斯頓的輸入-輸出系統分析模式,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分析模式和多伊奇的信息溝通分析模式,已成為當代西方政治學主要的分析方法。③注意把政治現象看作是一個動態的整體過程,為從整體上把握政治現象之間的複雜關係提供了分析模式,有助於克服以往政治學者只注重研究某一種政治現象的片面性。④改變了行為主義政治學只注重事實研究,忽視理論建構的研究傾向,開始了將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向,因此這一理論被西方政治學者稱為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主要代表理論。
政治系統分析理論的局限在於:①它致力於建構高度抽象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模式,把政治過程和政治制度抽象為簡單的分析模型,因此難以分析和解釋豐富複雜的具體政治現象。同時,一些概念的使用和界定不很精確,表現出理論的空洞性和概念的模糊性。②它迴避對政治現象本質的分析,把政治系統的自我維持和持續作為研究的核心目的,把現存的政治系統看作是永恆不變的,實際上旨在為現存統治秩序服務。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