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剪紙

揭陽剪紙

揭陽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傳統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它不僅表現了民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是揭陽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

起源

揭陽剪紙-泉邊麗影 揭陽剪紙-泉邊麗影

揭陽剪紙 是南派剪紙的一支,以其細膩、流暢的造型風格和富於地方特色的題材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貌。當代揭陽剪紙以繼承傳統不斷創新和向外學習探索發展而形成二種發展取向,均成績斐然。剪紙作為一種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民間藝術,理應在當代文化中得到更多的重視和傳播。

揭陽剪紙起源於兩宋期間,經過元代及明初的發展,到明中期已經盛行;清代至抗日戰爭前是揭陽民間剪紙的鼎盛期。

在民間眾多的剪紙藝人中,揭東雲路的江根和是較有影響的,她富於創新,手法洗鍊而誇張,樸拙稚氣,其連環畫般的戲曲剪紙最具特色,為揭陽乃至潮汕的剪紙藝術開創了新風格。

解放後,民間剪紙藝人蘇巧蓮與繪畫藝人陳成光、林行能等合作,使這一傳統技藝的題材更加廣泛多樣。這時期的剪紙作品,構圖清新明朗,畫面剔透玲瓏,刀法工巧纖細,人物及動物形象鮮活生動。1960年,廣東省民眾藝術館精選了揭陽20多位剪紙藝人的30多幅剪紙作品,編成《揭陽剪紙集》,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郭榮鎬、蘇巧蓮創作的剪紙作品《線線連著北京城》參加廣東省美術展覽獲一等獎。

隨著時代改變和審美轉化,依附於各種民俗、宗教活動而興旺的傳統剪紙,因受其題材、功能和用途的限制,漸漸地遠離我們的生活。

揭陽的剪紙藝人中,除了小部分鄉間老藝人仍堅持傳統剪紙的基本模式,其他的藝人分為兩支:一支以傳承前人技巧、風範為主,他們的革新主要側重於豐富作品題材和內容,而不是動搖和改造傳統模式;另一支大多受過美術專業教育,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注重藝術形式更加完滿,側重於張揚藝術個性。前者以謝奕鋒等為代表,後者以黃鳳珠、謝燕珊等為代表 。

特點

揭陽剪紙的發展軌跡,在形式上,傳統剪紙色彩單一,題材主要有動物、植物和文字,以剪刀鉸出為主。大多是用上輩藝人的稿樣進行熏制傳承,也有部分較有創作激情的藝人不憑樣稿,隨心所欲、自成佳構。現代剪紙不僅拓寬了題材,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視覺衝擊力。如今,揭陽剪紙的刀法技巧、色彩表現形式十分豐富,手法陽剪、陰剪兼有。陽剪作品線條極其纖細、短小、圓潤,剪紋乾脆、利落;陰剪作品線條渾圓、細密、整齊。作品布局上疏密對比、輪廓清晰。在色彩表現上,既有單色剪紙,也有多色剪紙。多色剪紙還包括襯(套)色剪紙、彩(染)色剪紙。

經過一代代藝人的不斷探索、創新,揭陽剪紙業已形成了線條柔美、秀麗明快、工整細巧的風格特點;其細膩入微的線條、疏密對比的布局,使作品具有了較強的裝飾性和工藝性。而勉於追求藝術境界的揭陽剪紙藝人,正在這個充滿朝氣的大時代中,不斷尋找更加深刻的藝術語言。 

傳統

揭陽傳統剪紙藝術主要流傳在民間,是古代勞動婦女用於美化生活的手藝、抒發情感的依託。相傳古時娶媳婦要看兩種手工,一是做衣服,二是剪紙,可見剪紙在婦女生活中的重要性。每逢時年八節、婚禮壽慶、祭祀喪俗都要剪紙禮花來裝飾。這就充分展示了婦女們的靈心巧手,她們剪制窗花、盤花、團花、蛋花、牙筷花、家禽、走獸、鳥、魚……或貼於牆壁門窗,或裝在玻璃鏡里,或點飾祭物擺設,使節日增添色彩,尤其嫁娶慶壽時,剪制壽桃、鴛鴦、雙石榴、大紅雙喜,裝飾房舍禮品,表示美好祝願,既熱烈又高雅。

禮花在民俗活動中使用最多,它表達了人們祈福的心愿。常用“花中有花”、“ 花中套字”、“ 字中嵌花”的表現方法,以諧音、含蓄的藝術形式出現,在造型上追求大方、規整有序、均勻對稱。這類作品基本是採取折法剪制,十分方便。這種對稱均衡的作品給人以賞心悅目、好事成雙,圓滿完整的感覺,符合人們的傳統審美習慣。揭陽民間剪紙除禮花外,還有人物、山水等觀賞類題材,人物題材剪紙以戲劇人物最為突出。由於揭陽是書畫之鄉,觀賞類剪紙受中國畫影響較多,有些作品參照了中國畫的白描手法,頗為清逸雅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