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民族主義是一種信仰或說是意識形態,在這種信仰或意識形態里,存在著一條首要的政治原則,用來界定民族與非民族主義——政治的和民族的單位應該是一致的,這條原則反映了民族主義的排他性。
在當今世界裡,這條準則具有最高的政治合法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由此構成的。
表現形式
中國
民族主義對外常常表現出極端的自私性和排他性,主要體現在完全從本民族的角度思考問題,缺乏對其他民族的尊重,並將人類對自由、和平的追求完全拋棄,這在中國尤其表現在民族主義的“戰爭情結”,日本曾對中國的長期占領更強化了這種關聯。
雖然現代國際關係正式建立在國家對國家利益的追逐上,但現實世界國際社會更多採用合作、讓步、妥協、談判等務實的舉措,來達到共贏的局面,在強與弱之間,弱者也會採取“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現實做法。
日本
2010年9月,日本歷史學者纐纈厚在《我們的戰爭責任》一書中,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昭和”初期二十年(1926—1945年)和“平成”二十年(1989—2008年)的典型案例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得出兩個不同時代的相似之處。
纐纈厚認為:這兩個二十年時期中的日本年輕人有著相似的“排他性的民族主義”。“昭和”初期的年輕人認為日本是獨立於亞洲而存在的;而現在日本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然後泡沫破裂、經濟下滑的轉折後,年輕人中也出現了“排他性的民族主義”傾向。
美國
美國民族主義對於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具有排他性。儘管每種民族主義多少都有點排他性,民族主義也曾經是殖民地國家爭取獨立的政治認同,但是並不像美國民族主義這樣具有如此清晰的內涵和標準。
此外,加之美國對他國的民族主義缺乏了解,處理國家間關係上也缺乏技巧和敏感性,同時自身還具備強大的外交和軍事工具,這種排他性很可能轉化為實際的國際政治或者土地訴求,給整個國際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影響
民族主義的排他性,自是容易讓自己的身體,包括一個國家的身體有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