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捧打鄉又叫捧當鄉,位於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東北部。鄉政府駐地捧當距縣城20公里。捧當鄉是1984年初分別從丙中洛和茨開劃出部分地區組成的新鄉。其東部和北部與迪慶州的維西、德欽兩縣接壤,南部連茨開鎮,西北部靠丙中洛鄉。整個地形北窄南寬,行似葫蘆。“捧當”為怒語,意為老大居住的地方。全鄉總面積488平方公里,轄閃當、永拉嘎、迪麻洛、馬西當4個村民委員會,38個村民小組,11個鄉級站所。2003年末,全鄉總人口1508戶5829人,其中鄉級機關129戶228人;農業人口1374戶5516人。居住有怒、傈僳族、藏、獨龍、漢等九種民族,其中怒族1785人,占總人口的30.6%;傈僳族2623人,占總人口的45%;藏族967人,占總人口的16.6%;獨龍族243人,占總人口的4.2%;白族39人,占總人口的4.7%;納西族11人,占總人口的0.2%;彝族2人,占總人口的0.03%;回族5人,占總人口的0.09%。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97.4%。現有耕地面積11384畝,人均占有2.1畝。2003年末,農作物播種面積24308畝,糧食總產量242萬公斤,人均占有糧438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677.9萬元,人均純收入778元。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蕎麥。
歷史沿革
貢山縣,因高黎貢山而得名。西漢時為越嵩郡邊徼地。唐南詔時屬劍川節度。宋大理時屬謀統府管轄貢山縣地。元屬臨西縣,屬麗江路軍民宣撫司。明為維西康普、葉枝土千總管轄,屬麗江軍民府。清屬麗江府維西廳;乾隆年間,北段受西藏察瓦龍土千總管轄,南段為維西康普、葉枝土千總管轄;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後直屬維西廳,民國元年(1912年)為蘭坪營盤街“殖邊總局”管轄,置菖蒲桶殖邊公署;民國二年(1913年)置菖蒲桶行政委員會;民國五年(1916年)改菖蒲桶行政委員公署,後置貢山行政區;民國七年(1918年),歸屬維西縣;1922年置菖蒲桶行政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貢山設治局。
1949年8月25日和平解放,1950年3月11日成立貢山臨時政務委員會,同年4月8日成立貢山縣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成立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1997年轄1鎮、4鄉:
茨開鎮,面積779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滿孜、茨開、嘎拉博、丹珠、雙拉娃、吉速底6個村委會。
普拉底鄉,面積422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力透底、臘咱、禾波、補久娃、咪谷、其達6個村委會。
捧當鄉,面積488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閃當、馬西當、永拉嘎、迪麻洛4個村委會。
丙中洛鄉,面積823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丙中洛、雙拉、甲生、秋那桶4個村委會。
獨龍江鄉,面積1994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孔當、孟當、迪政當、龍雲、獻九當、馬庫6個村委會。
以上區劃名錄、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國政區大典》,資料截止1997年。
2000年,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轄1個鎮、4個鄉:茨開鎮、丙中洛鄉、捧當鄉、普拉底鄉、獨龍江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746人,其中:茨開鎮12460人、丙中洛鄉6062人、捧打鄉5807人、普拉底鄉6248人、獨龍江鄉4169人。
2001年,全縣轄1個鎮、4個鄉、個民族鄉:茨開鎮、普拉底鄉、捧當鄉、丙中洛鄉、獨龍江鄉。
2003年末總人口3.46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4萬人,占83.8%,獨龍(0.51萬人)、怒(0.63萬人)、傈僳(1.79萬人)、藏(0.16萬人)族為世居民族,人口3.25萬人,占總人口的95.5%。
人口民族
全縣轄四鄉一鎮,26個村委會,兩個居委會,2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4240人。境內居住著獨龍族、怒族、藏族、傈僳族等15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2954人,占總人口的96%,其中獨龍族5288人,怒族6071人。國土總面積450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6人/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縣內資源豐富,已查明的礦點38處,其中錫礦5000多萬噸,鉛鋅礦44萬噸,羊脂玉大理石10億立方米,矽礦100萬噸。大小河流42條,年徑流量577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368.6萬千瓦。全縣森林覆蓋率為77.2%,縣內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4.3萬公頃,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占全縣總面積的55.6%。
區內野生動植物物種非常豐富,目前已知的保護區種子植物有163科764屬2686種;哺乳動物有8目25科74屬192種;鳥類269種;昆蟲1690種,隸屬20目167科。其中地方特有的野生植物239種,隸屬103科14屬,特有野生動物17種,素有“南北動植物的走廊”、“第四紀冰川活動時期原生物的避難所”、“世界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有色金屬和動植物王國”之美譽。
全縣40%左右的面積屬於規劃中的“三江併流”風景名勝核心區。首批規劃認定的景區有5個片區49個景點(不含獨龍江),其中特級景點3個,一級景點8個,二級景點18個,三級景點20個。由於地處中緬、滇藏結合部,多民族雜居,天主教、基督教、藏傳佛教、原始宗教四教並存,使貢山成為多民族文化與東、西方宗教文化交匯的地方。這裡民族節日眾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有獨龍族“開強瓦”節、怒族“仙女”節、傈僳族“闊時”節……豐富的“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資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裡沉澱,使這裡成為集世界自然遺產和獨特民族文化為一體的"三江明珠"。
輝煌成就
五十年來,貢山各族民眾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同甘共苦,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特別是2002年三江併流地區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自然遺產以來,貢山縣委、縣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克服了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困難,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確了目標,打牢了基礎,培植了產業,開闢了穩定的財源,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黨的建設得到加強,取得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巨大成就,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三江明珠品牌響徹雲霄。自從三江併流地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貢山縣委、縣政府就在思考該打什麼牌,才能讓貢山在異彩紛呈的三江地區更加引人注目,通過集思廣益,深入調查研究,作出了打造“三江明珠”旅遊品牌,走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發展之路的英明決定,提出了建設“生物經濟強縣、礦電經濟富縣、民族文化旅遊活縣”的戰略目標。歷史與實踐證明,這個戰略決定是正確的,是符合貢山實際的,是真正能為貢山人民帶來實惠的。現在,貢山已成為全省旅遊的前沿陣地,成為怒江的龍頭,更成為三江併流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反映我縣解放以來所取得的新成就的專題片、紀錄片以及宣傳我縣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圖片、文章、音像製品如雨後春筍般在諸如中央電視台、雲南電視台等權威媒體刊播,標誌著三江明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空前提高,貢山正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截止2005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為14151萬元,比1978年的343萬元增長13808萬元。按總人口3.46萬人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4090元(493美元),勝利完成了跨越400美元溫飽線的基本目標;地方財政收入1146萬元,比1978年的1.6萬元增長1144.4萬元,增長716培;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814元,比1978年的107.24元增長706.76元;各項稅收收入達4594347.55元,比1994年增長了2.7倍多,平均增幅達13.82%,達到了貢山國稅史上的最高點。經過貢山各族人民民眾五十年前赴後繼的奮鬥,今天,我縣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全縣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交通運輸
按照“南下北上,東進西出”的建設思路,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貢山縣
需、在邊境地區實施“興邊富民”工程等重大歷史機遇,先後修通了瓦貢公路貢山段、獨龍江公路、貢丙公路、丙察(丙中洛-察隅)公路、丹珠公路等重要公路,沿江一線的公路(臘早-丙中洛)完成了油路改造,目前加緊實施的項目是德貢公路,已完成前期工作,計畫在年內開工,該公路的修建,將打破貢山道路交通口袋底現狀,促進“三江併流”世界自然景區開發,推動項目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據統計,截止2006年初,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571.36公里,鄉道181公里,專用公路212.1公里,四級以上公路里程319.16公里,等外公路252.3公里。在橋樑建設方面,建成了一批江河吊橋,完成,目前全縣跨怒江和獨龍江吊橋共有23座,全長3195.2米。努力實施村村通工程,全縣已實現鄉鄉通公路,26個村委會中有20個通公路,通車率達77%。全縣路網密度達12.55千米/百平方千米,交通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得到緩解,改變了過去人民民眾出門就爬山,運輸靠人背馬馱,過江靠划船過溜索的狀況。
電力能源
至2005年末,全縣共有小(微)型水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6067.5KW,比1978年的326KW增長18.6KW,年發電量達到1680萬度,基本實現電力自給,以普拉河電站和獨龍江五座微型電站為代表的縣域水電能源供給體系初步形成。電網建設通過一、二期農網改造工程和城網改造工程,建成了由福貢馬吉至茨開110千伏輸電線路、覆蓋怒江沿江三鄉一鎮的35千伏輸電線路等組成的骨幹電網,為全面開發水能資源鋪平了道路。
通訊事業
1954年4月成立貢山郵電營業處時,全縣只有一部15W發報機和收訊機,如今,基本形成了光纖通訊、微波通訊、寬頻網通訊相結合的完善的通訊網路。沿江四鄉均開通了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2004年,獨龍江衛星行動電話的開通,結束了獨龍族沒有通訊的歷史,也標誌著貢山縣的通訊事業邁上了新的台階。目前,貢山縣固定電話用戶達2395戶(2004年),行動電話用戶達2200多戶。同時,廣播電視事業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覆蓋率分別達到84%和87%,現在,貢山縣城的電視用戶可收看16個頻道的節目,各鄉鎮也能收看到4-7個節目。
農業經濟
農田基本建設比解放初期大幅度增長,截止2005年,貢山縣耕地面積達45771畝,其中旱地41863畝,人均耕地1.7畝。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先後成功引進玉米、水稻、小麥、油菜、蠶豆等蔬菜水果優良品種上百種,各種高產栽培技術數十種。目前,玉米最高畝產達723.5公斤;水稻最高畝產達719.3公斤;糧食產量最高達300萬公斤,均比解放前翻了幾翻。農作物平均畝產為178公斤,比解放前增168公斤,農業經濟總收入322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814元。農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現在的縣農業局有職工78人,擁有作物栽培、植物保護、園藝、農業經濟管理等大中專畢業人才75人,設立有十幾個科室。
畜牧業:解放初期,貢山縣僅有大小牲畜329頭(匹),且牲畜種類極少,經過五十年的勵精圖治,畜牧業現已成為自治縣一個支柱產業。截止2005年,全縣有大小牲畜58921頭(匹),比1953年的7071頭(匹)增加51848頭(匹),增長8.3倍。2005年,貢山縣肉類總產量達1564噸,畜牧業總產值達2547.27萬元,占農村經濟收入的28%,畜牧業人均收入198.27元,在農民人均收入中占25.98%。
“8.18土石流災害”
新華網昆明8月18日電:2010年8月18日1時30分發生的雲南怒江貢山土石流災害已造成67人失蹤。
雲南省政府應急辦提供訊息,據最新統計,怒江州貢山縣普拉底鄉土石流災害已造成67人失蹤,沖毀路基200多米,石拱橋1座。目前貢山縣城交通電力和通訊全部中斷。
據介紹,災害中土石流堆積物沖入怒江,導致怒江水位提高了6米左右,但沒有形成堰塞湖,目前水位已下降。雲南省副省長劉平率相關部門組成工作組正準備趕往現場。
據最新核實,此次土石流災害發生在18日凌晨1時30分。另據前往救援的雲南怒江邊防支隊武警戰士介紹,由於山上衝下來的土石流把公路沖斷,路基沖毀,導致進出貢山的道路被迫中斷,通訊光纜與電力設備遭到破壞與損毀。
據了解,土石流發生在距離普拉底鄉10公里的力透底村,傷亡人數估計還將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