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扁洞遺址

扁扁洞遺址

扁扁洞遺址地處山東省沂源縣東南部山區張家坡鎮北桃花坪村北側、羊家溝東側北圍子山崖西壁上。根據採集的人頭骨殘片和獸骨的年代檢測,距今9600年至1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發現在山東以及當時整個黃河流域均屬首次。

基本信息

簡介

扁扁洞遺址扁扁洞遺址

扁扁洞遺址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張家坡鄉北桃花坪村北一處山坡上,這裡地處魯中山區,遺址周圍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北面不遠就是沂山。人類遺存發現於山洞中。所謂山洞,實際上是一處岩廈,由於現存洞口高度較低,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扁扁洞”。

扁扁洞遺址為岩廈結構,洞高約4米,進深約15米。洞內現有殘存堆積厚達80厘米。洞口附近有多處泉水。因此,古人選擇其作為棲息地還是相當理想的。

發掘史

出土的石磨盤棒出土的石磨盤棒

2004年,農民在扁扁洞取土時發現了人類頭骨碎片。山東省考古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立即前往進行了現場考察,發現這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址,雙方遂決定合作進行考古發掘。

2005年上半年和2006年下半年,上述單位聯合進行了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清理了一些遺蹟現象,獲得一批遺物。

2011年秋,扁扁洞第三次調查開始。考古人員將收集的表土和2005年發掘的堆土進行了篩選,獲得了較為豐富的獸骨和陶片。同時,為了解原洞口的邊緣,考古人員還對堆積在洞口處的紅土進行了局部解剖,發現了極少量陶片、灰屑和細石器。

自然條件

扁扁洞遺址地處沂源縣東南部山區張家坡鎮北桃花坪村北側、羊家溝東側北圍子山崖西壁上。羊家溝發源於沂源與臨朐交界的松多山,南入沂河,兩側現多植果樹。沂源縣很早就曾因沂源猿人遺址而名聞天下,這裡有沂河穿過,自然條件優越,適合人類居住。同時,北圍子山植被茂盛,水源涵養較好,有溝坎處則出水為泉,扁扁洞口周圍便有多處泉水,有的水量還很大,常年不涸。

文化堆積

萬年時光流轉,使得扁扁洞內留下了3米多的堆積物。深入剖析,會發現這些堆積物層次鮮明。考古人員解釋說:“這裡的堆積分別為人類文化堆積和自然堆積,其中,距地表1米左右為人類文化堆積。”

“人類文化堆積”分為4層。在最上面的第一層,考古人員發現了屬於近現代堆積的部分陶片,也有龍山文化春秋時期陶片及黑瓷片,年代比較混雜。而在下面的第二、三、四層,經推斷應該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所遺。考古人員在第四層發現了燒土粒以及獸骨,陶片則很少。在另一處燒土面旁邊,發現了古人使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

年代測定

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就曾對扁扁洞遺址地層與採集的木炭、人骨及獸骨進行過兩次年代測定。在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檢測。當時測出了4組數據,其結果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前3個數據校正後集中在公元前7600年至7800年左右;第四個數據來自一件獸骨,其年代明顯早於其他。2006年進行了第二次檢測,最早的數據超過萬年,最近的可抵明代,大部分樣本數據則集中在9500年到9800年前。

原生態生活

 扁扁洞外景 扁扁洞外景

從遺物來看,扁扁洞發現了較多的石磨盤棒,曾有人認為這應該是與農業相關的工具。但扁扁洞位置較高,並不利於農作活動,扁扁洞內也並沒有發現與農業生活有直接關聯的線索。因此,考古人員更偏向於認為石磨盤棒與加工堅果的關係更密切。
在浮選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堅果類種子,有朴樹核桃等,還有黃蘗山茱萸屬狗尾草屬豆科等,不過數量很少。考古人員認為,從扁扁洞所處環境來看,採集經濟應該是當時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幾件石磨盤棒的出土對此也是很好的說明。至今扁扁洞周圍山區生物多樣性還保持較好,可以推測遠古時期這一帶應該蘊含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可供開採。

豐富的植被孕育了豐富的動物資源,遺址中發現大量獸骨,多數都是生長於附近的中小型哺乳動物,有鹿竹鼠等,其中各種鹿占據絕對優勢,還有少量的禽類與魚鱉蚌螺等。但與狩獵相伴的工具發現並不多,有骨鏃、骨鏢。骨鏢通常認為與捕魚有關,也可能只是帶倒刺的箭頭,屬於狩獵工具,因為魚類孑遺極少。
考古人員認為,在扁扁洞生活的這些人,仍延續著舊石器時代的生活習慣,比如穴居和漁獵採集,但伴隨技術的進步,使用陶器和磨製石器,已經開始為適應新環境新生活而發生改變 。

意義

扁扁洞遺址和黃崖遺址的發現,為探索山東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沂源地處魯中山區腹地,是山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重要的分布地區。特別是沂河上游重要的支流螳螂河,在河谷地帶兩側發現了眾多的舊石器時代遺存,著名的有沂源猿人、乾人洞和上崖洞遺址等,這些地點都分布在土門鎮一帶。並且,螳螂河還是沂源向北走出魯中山地的重要通道。現在這裡又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為進一步研究舊、新石器文化的過渡以及早期人類如何由山區走向平原、發展農業,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