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扁扁洞遺址

沂源扁扁洞遺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淄博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沂源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沂源縣張家坡鎮北桃花坪村扁扁洞遺址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發掘。扁扁洞遺址位於北桃花坪村東面一處山坡上,為岩廈結構,洞高約4米,進深約15米。洞內現有殘存堆積厚達80厘米。

2006年11月26日至12月13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淄博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沂源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沂源縣張家坡鎮北桃花坪扁扁洞遺址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發掘。扁扁洞遺址位於北桃花坪村東面一處山坡上,為岩廈結構,洞高約4米,進深約15米。洞內現有殘存堆積厚達80厘米。
此次正式發掘的主要工作是初步判斷出整個遺址的層位關係,對暴露出來的遺蹟現象諸如灰坑、灶面、活動面等進行清理,進而探討和推斷人類在此處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組織結構等一系列基本狀況。經過近二十天的艱苦工作,基本上達到預期目的。扁扁洞人類文化遺址地層可以分為四層,其中地層②可分為a、 b、c三個小層,地層③可分為a、b兩個小層,地層③的表面有一層明顯的草木灰面。可以推測人類在此處至少經歷了三個長時期的生活階段。在I區的一號灰坑中發現大量動物殘骸,骨骼都比較細碎,證明狩獵仍然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一號灰坑很可能是當時人類生活垃圾的堆放處。在坑中還發現兩枚細長的骨針,表面成灰黑色並十分光滑,是經過烘烤後磨製而成,證明當時已經可以製作禦寒的衣物。在坑底發現一枚動物肩胛骨,形制較大,邊緣光滑,似乎經過磨製,是否為農具或其他工具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II區發現比較完整的原始灶具,灶洞中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粒,灶面有一層白色灰面,尚不知道有什麼功用。在地層③、④中都發現夾沙紅陶,製作粗糙火候很低。從以上幾個方面看這處古文化遺址符合新石器時代早期(據今12000-9000年)的基本特徵。結合北京大學的加速器質譜碳十四測年可以確定這裡是一處新時期時代早期的人類活動遺址。
新石器時代早期在早期人類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講,這個時期是農業的起源階段,而農業可以給人類提供相對固定的食物來源,使人類定居生活成為可能,人類的定居將導致社會結構的一系列複雜變化,為人類踏入文明的門檻準備了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的起源是人類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現在發現的這一時期的遺址數量較少,全國比較典型的遺址不過十餘處,且基本上分布在南方地區,沂源扁扁洞遺址則是我省唯一可以確認的一處。此處遺址的發現不僅為我省乃至為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科學依據。遺址中所有地層明確的土樣都已經運回,在經過水浮選之後希望從中找到植物種子,來確定農業的存在。扁扁洞遺址的第二個意義是,將有可能為淄博乃至我國北方的新石器文化類型找到源頭。現在我市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類型為臨淄後李文化(據今8500年),如果經過進一步研究能夠發現兩者在文化內涵上基本一致,具有前後相繼的聯繫,那么我市在整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類型自後李、北辛、龍山、大汶口一直到岳石就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展序,這將充分證明我市源遠流長、自成一體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悠久燦爛的文化底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