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成佳鎮,原名程家場。明初,湖廣人流遷籍,以程姓居多,建有程家寺,場以本名。至清乾隆時已成集市,民國31年(1942)改名程家鎮。1951年劃分為程家鎮,鎮東鄉、高洞鄉、金龍鄉、百歲鄉、同德鄉、石鳳鄉、洛陽鄉、農王鄉。1953年改程家鎮為成佳鎮,1956年撤鎮建鄉,1958年設成佳人民公社,1984年復名成佳鄉,1986年再度撤鄉建鎮。1995年,原榮縣成佳區所轄高洞鄉、農王鄉、石鳳鄉撤銷 後一併合入成佳鎮。成佳鎮歷史上屬榮州府榮縣管轄,2005年8月1日,劃入自貢市貢井區。成佳鎮政府駐地,1974年以前在周宗廟舊址(現成佳鎮花椒村8組);1974年至2001年4月在蘭家祠堂(現天府社區大同街);2001年4月起在天府社區萬壽宮6號(原榮縣成佳區公所駐地)。
全鎮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平均海拔350米,地處淺丘,土壤屬灰棕紫泥,紅棕紫泥田土。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8℃,年降雨1000毫米左右,無霜期為325天。幅員面積80.24平方公里,東與艾葉、建設兩鎮接壤,南與白廟鎮接壤,西與榮縣的雙石鎮、貢井區的章佳鄉相鄰,北以中漠河為界,與威遠縣的鎮西、向義兩鎮隔水相望。轄36個村、1個社區、341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到2004年底,有總人口5.5萬人,總耕地面積5.65萬畝。305省道104KM—117KM段貫穿鎮境,境內另有成佳至白廟、成佳至章佳兩條公路15.5公里,開通了成佳至朱家嘴、成佳至高興、成佳至吳家寺、成佳到高梯、成佳至五四、成佳至花椒、成佳至鐵橋、成佳至白雲、成佳至徐家等10條村級客運線,全長60公里。鎮內設有石龍路、港灣、中心市場、成雙路、大同街、寒坡嶺、成威路、下油房等客運車站8個。
經濟狀況
成佳鎮的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種植業中的糧食生產主產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經濟作物以商品蔬菜、水果等為主。素有原榮縣的“糧倉”之稱。養殖業則以養豬、養蠶為主。其中生豬出欄每年均在5萬頭以上。2004年,全鎮糧食總產4.17萬噸,農業總產值2.0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2元。鄉鎮企業有建工、建材、機械、鑄造、化工、玻璃鋼、塑編、皮革製作與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1700多家,從業人員6000多人。2004年鄉鎮企業總產值4.6億元。
成佳鎮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均被評為自貢市經濟“十強”鄉鎮之一。
歷史文化
成佳鎮自古即有四大宮、八大廟。四大宮為:禹王宮,供奉大禹王;天后宮,供奉天后娘娘;萬壽宮,供奉萬壽老祖;南華宮,供奉南華老祖(蠶絲髮明創始人)。八大廟有:周宗廟,供奉周文王;川主廟,供奉二郎神;牛王廟,供奉牛、豬、馬、羊等神像;火神廟,供奉風、火、雷、電四大神像;晏家廟,供奉12殿神像,關帝廟,供奉武聖關雲長;神龍廟,供奉藥王神;黑鹽廟,供奉鹽業老祖。建國後,對以上地都進行了占用,逐漸在50多年的拆建中消失。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僅有禹王宮一處。發展特色
成佳鎮地處305省道104KW—117KW公路兩旁,交通便利,西距榮縣縣城24公里,東距貢井12公里,區位優勢明顯,是投資的好去處。土地肥沃、物產非富,具有優越的耕地資源和水面資源。有從業人員37074人。其中勞動年齡內的勞動力25586人,勞動力資源充足。自2002年至2004年通過農業綜合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建成的沿305省道107KM—117KM10公里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的建成,為開發農業生態旅遊奠定了基礎。工作重點
2008年是縣委確定的“重大項目建設年”,成佳鎮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搶抓成都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工作要求,圍繞“茶業興鎮、茶業富民”目標,以茶葉市場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引進為突破口,開拓創新,紮實苦幹,把成佳建設成為茶葉牽頭縣的生產、加工、貿易核心區,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一、落實重大項目
1、同心村新型社區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14億元,涉及同心、龍鳳兩個村,村民500餘戶。項目的實施將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土地規模集中流轉和引導農民到新型社區集中居住,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民持續增收。目前已到位資金360萬元,完成了農戶入住調查核實和安置區征地的前期準備工作。
2、石象湖二期工程項目。該項目是成都市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涉及成佳鎮同心、麟鳳、友助、歧山
四個村,占地1萬餘畝,拆遷749戶,2884人。項目實施後,能有效帶動項目區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向城鎮集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目前已完成基本情況調查和宣傳動員。二、推進重點工作
1、成佳鎮深入開展以“茶馬古道之旅”為主題的茶鄉體驗游活動,主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和服務質量提高,不斷推進茶文化觀光旅遊業發展。以長灘湖開發、石象湖二期工程為契機,包裝推出一批富有茶鄉特色的旅遊項目,力爭將茶鄉旅遊列入全縣甚至全市的旅遊框架來進行開發。
2、成佳鎮大力弘揚茶葉文化,加快茶博館和茶馬莊園建設進程。茶文化博物館首期投資1200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400萬元,開展了征地、綠色圍牆、地勘等工作。該項目對完善茶產業鏈、彌補成佳茶文化旅遊的不足具有積極作用;加快茶馬莊園建設,爭取早日投產經營。
3、成佳鎮力爭興成大道標準化示範街建設立項,以此為契機推進場鎮建設管理,改變場鎮建設相對滯後的面貌。
三、招商重點項目
1、成佳茶葉交易市場。茶葉市場是縣“十一、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項目,是產地生產企業與國內中轉市場全面對接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對利用好周邊資源,解決“三個集中”過程中的就業問題,確立成佳茶產業重鎮、區域中心鎮地位關係重大。茶葉市場項目洽談初審和協定草擬完畢,並已作好籤約準備。
2、協助成都浩露茶業公司(茶博物館業主)爭取邊茶生產項目。
3、考察成都心族集團(隸屬於上海農工商集團)茶葉提取物引進設備項目。
茶鄉模式
成佳鎮地處成都、雅安、樂山三市交界處,素有“茶鄉”的美譽,出產的無公害茶葉銷路非常好。蒲江是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範區,而蒲江的茶產業又以成佳鎮為中心。上世紀90年代末,四川綠昌茗茶業有限公司入駐成佳,龍頭企業帶動了茶葉的產業化發展。近兩年,又有兩家投資上千萬的茶葉企業先後落戶,茶產業迅速占到全鎮經濟收入的90%以上,全鄉農民幾乎人人種茶。
當茶業成為成佳鎮一大主業的同時,茶農們傳統的茶葉種植、採摘、管理等技術卻相對滯後,不能給企業提供更
培訓茶農與培養學生相融,2003年2月,成佳國中與四川綠昌茗茶業有限公司合作,同時整合了原成佳鎮成人教育學校,掛牌成立了“蒲江縣綠昌茗社區教育學校”,這所新型的社區教育學校就設在成佳國中。成佳國中開放教育資源,提供培訓場所,編寫鄉土教材,組建社區教育志願者隊伍;企業提供實習基地,公司技術骨幹兼職學校教師,同時提供一定教學經費,以及負責聘請專家教授等。學校與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培訓,學員合格後由各茶葉企業錄用,5年來為企業共培訓了1000多名合格人員。扮演一個職業技能培養基地的角色,並沒有讓綠昌茗社區教育學校滿足。“現在培養的學生,就是茶鄉的未來。”呂際洲說,“綠昌茗社區教育學校與成佳九年制學校不是簡單相加,是融合,影響著茶農,也影響著學生。”
成佳九年制學校的在校學生也要接受茶葉基礎知識教育。為此,學校自編校本課程《茶葉基礎知識》 ,將初三畢業後的“兩後教育”內容分解到初一、初二、初三分段來學習,同時在其他課堂滲透茶文化知識教育,在語文課教學中加入了茶文化知識讀物,在藝術課教學中教學生唱茶歌、跳茶舞,在化學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茶園施肥管 理和無公害管理教育。學生楊珊珊說服父親楊仁軍,一起參加學校的培訓。培訓結束後,父親放棄打工,回家承包了7畝多茶園,並同綠昌茗公司簽了銷售契約。種茶過程中,女兒經常幫著出謀劃策,產出的茶葉品質高,現年收入超過2萬元。
更關注社區居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今在成佳鎮,越來越多的茶農,有了和楊仁軍一樣的理念:種茶有現代農業知識,種出的茶葉就能賣個好價錢。“學校+家庭+企業+社區+市場”,綠昌茗社區教育學校創出社區教育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新型模式。“社區教育不能只針對專業技能進行培訓,還要關注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全面滲透到社區居民的生活中。”蒲江縣教育局局長王亞平告訴記者,積極引導中國小校教育資源開放,實施農、科、教結合,充分發揮各種教育的功能,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成了蒲江縣發展社區教育的措施和目標。設定在學校里的社區教育工作站有相對固定的教室,在學生家長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時,免費為家長及社區居民播放農、科、教碟片,提供上網、閱覽圖書報刊和學習交流場所,為他們參與學習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