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觸

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髮結合得很緊密,情與景融合渾然一體。

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文藝理論,以情景交融構成的意境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成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情,曰景。”① 所謂“情”指“感情”“情緒”“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觀的內蘊實質,是作品主旨;而“景”則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見的“人、事、物、景”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對生活的再現體,是承載主旨的“形 象”。意境的創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來的藝術。

概念

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髮結合得很緊密,情與景融合渾然一體
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文藝理論,以情景交融構成的意境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成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情,曰景。”① 所謂“情”指“感情”“情緒”“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觀的內蘊實質,是作品主旨;而“景”則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見的“人、事、物、景”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圖景,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對生活的再現體,是承載主旨的“形 象”。意境的創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來的藝術

成因

為何在古典詩詞以及散文創作中情與景相融合,二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
一 、天人合一思想與情景交融的緣起
首先我們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來看, 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天人合一是情景交融的起源。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倫理和人格修養,目的都在於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實現,對天人合一的理解雖不同,但實質都在於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比如儒家側重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並且強調“人能弘道”,“成事在人”;道家佛家主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角度理解天人合一,即“萬物與我為一”。
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套用於文藝創作,則表現出一種民族性的天人合一思想與情感思維相聯繫的人生理想,具體的說,即是天人合一思想體現在“感興論詩”元說,古人將詩性生命的發動歸因於“心物交感,因於天人同源”,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的心靈皆由“一氣化生”,而“氣”的分化與交會則造成天人,物物以及心物之間的總總感應。並不是所有的心物交感都可運用於詩詞中,只有從觸物起情,以審美的超功利態度對原來的體驗進行在體驗,與審美主體再一次進行交流,這一次的心物交感才是審美感興,其結果則是審美意象審美意境的生成。
這種種的心物交感,再體驗具體的表現方式就是情景交融的運用。古典文藝理論在其早期的發展階段所提出的“以形寫神,神與物游”,“氣韻生動”② 以及比興理論等等,都包含了情景交融的道理在內。宗白華先生說:“文藝家在一個藝術表現里使情和景,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和宇宙人生的具體對象相交融互滲,創造出一個獨立的宇宙,嶄新的意象,就是所謂藝術意境”。③ 這一精闢之論道出了藝術意境與天人合一的內在關係。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精髓——天人合一,體現在古典文藝創作時,具體表現為情景交融,而且由此創造出深遠的意境,於詩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力性。
二、“詩緣情而綺靡”與情景交融的形成
詩緣情而綺靡”出自陸機《文賦》 ,這是除了“詩言志”外另一詩學綱領。它是指詩歌作品由人的情感活動而產生,情為詩之本根。同時認為詩歌的產生源於情感、心緒、趣味的流泄。這種詩學觀點注重詩歌的本體性及審美性,它強調(文學)詩歌是獨立於社會價值體系之外,它與一般意識形態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的無功利性的本質特徵拒絕價值判斷;以情感為驅動力及主要內涵的文學形式無法承擔“載道”的重量;審美性是其至高無上的終極目標
為何表達情感要以綺靡為外衣呢?
緣情而綺靡是一個完整的界定,前後兩要素之間存在著緊密而不可分割得關係,“情”為詩的內質,“綺靡”只是詩的外形,內質決定著物的根本性能,故詩必緣情,但是內質又須落實和顯示於外形,於是緣情便導向綺靡,即文采與情的表達結合,情而講求文采。《文心雕龍詮賦》篇云:“原夫登高之旨,蓋賭物性情,情以物性,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④ 這是從情感的抒述必須憑藉物象來說明言辭表達需要巧妙而藻麗。
從文藝理論範疇講,詩緣情而綺靡的創作方式為情景交融的在形成鋪墊了溫床,緣情的情與綺靡的景,即是情與景的交融。我國古典抒情詩的流傳即是心物交感,情景融會,情思由物象而興起,又融於物象之中以形成詩的意境,故而在心物交感,情思發動之際,同時也產生了情感向意象的轉化,即劉勰的“禪用象通,情變所孕”的道理。
簡而言之,“詩緣情而綺靡”是古詩理論的另一新言,對於情景交融這一文學理論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為建立一個以情景相融為變現手法的藝術意境打下基礎,並非以往的托物言志或抒懷表情,而是一種悠遠的,深情的藝術層面。
三、意境說與情景交融的奠定
意境說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從早期《莊子齊物論》的“自由之境”,到晚唐司空圖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觀點,逐步的擴大了意境的研究,至此,意境的內容包含著兩大因素(情與景)和一個空間(審美想像的空間)
意境說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的,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其中,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內容,關於情景交融的理解更為廣泛與深刻。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意鏡憑藉情景交融得以表達
“意與境會”關涉到審美主客體之間關係,即“處身於境,視鏡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⑤
首先從詩歌創作的進程來看,詩歌意象由心物交感而產生,所以在意象基礎上生成的意境,也離不開主體情意和客觀物象之間的交流感應,接著實現於幾經融徹,而常借情景交融以得到表達。
其次從表達詩歌作品思想來看,由於古典詩詞絕大部分為抒情詩,其表現手段不外乎情,景二端,情相當於“意”,景相當於“鏡”,故“意於鏡會”可以被理解為情景交融。“意於鏡會”是詩歌的創作主體,而情景交融則是詩歌的表達方式,二者可以聯繫,但並不等同。
第二、意境賦予情景交融的內涵
1、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
“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謝榛語)。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髮與滲透,並從而達成融合無間的狀態,於是美妙的詩歌意境便產生了,這便是詩人進行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的基本內容。而觸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詩歌意境創造的基本途徑之一。
2 、情為主,而景為從。
徒自描摹,為寫景而寫景,縱使聲、光、色、態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煥綺,也不會產生感人的力量,不足與詩歌意境的創造。大謝(靈運)、小謝(眺),有時不免為後人所詬病,就因為他們的詩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說有些摹擬之作,描繪景物,盡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實感,而窒息著詩的生命。深情是詩歌生命之所系,詩人必得“以情會景”。 情景交融的詩篇,景實而情虛,虛實結合,“妙在虛實之間”;景有限而情無限,有限與無限相統一,好在“近而不浮,遠而不盡”.
總而言之,意境的表現方式為情景交融,而情景交融則為詩歌創作的兩大因素,其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以上文字表明,情景交融的成因包括:
1 、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
2、 詩緣情而綺靡對於情景交融的巨大推動作用;
3 、意境說的大力完善和肯定。
可見,情景交融說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日臻完善的一大理論,運用於詩詞,散文等文學創作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特色。

三種方式

清人王夫之論述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⑥ 也就是說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源自於詩人情感的觸發,給它賦予了色彩,而情感的表達體現在詩歌的景色描寫中,共同構成詩歌的主體,形成情真景濃的意境。
無論是景中含情,或是情中含景,都是詩歌的基本表達方式,這也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三種表達方式,即景中藏情式,情中見景式,和情景並茂式。
一、景中藏情式
景中藏情最重要則在於“點情”, 集中筆墨全力寫景,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達何種情感,只刻畫出鮮活的生活圖景,卻在描繪景物的文字之外於合適之處用帶濃郁感情色彩的字、詞、句輕輕點出。詩人藏情於景,一切都通過逼真的畫面來表達,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顯得情深意濃。
比如《長亭送別端正好》一曲:“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由天、地、風等大自然景觀寫到雁,描寫一幅“碧雲密布、黃花遍地、西風淒緊,北雁南飛”的清秋景色。作者如椽之筆,抓住秋天中最突出之景,“天”“花”“地”“風”“雁”的最突出特點——“清蕭瑟”,由天到地,從風到雁,一一寫來,繪出“送別”的背景。從字面看,這幾句話句句寫景,哪裡寫情?細看來卻發現情在末尾兩句,它用設問點出:“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淚”字點其情,使全篇閃耀著離人的淚光,所寫的“天、花、地、風、雁”都成了飽含離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離人淚”,這恰好給前面所寫之景蒙上了離情別緒的濃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寫景”實則“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情中見景式
情中見景的目的是營造“情景交融”意境,讓讀者在濃郁的“情”中體悟到清晰的景,體悟到最真摯最濃郁的情,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情中見景秉筆書”說的就是寫景中適時用幾句或幾段文字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慨,直接寫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隱瞞、不隱諱。看似並未寫景,卻神奇的讓讀者在濃郁的“情”中體悟到清晰的景。
例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創然而涕下……
全詩未見景物之描寫,但是當你了解了詩人當時險惡的處境和痛苦的心情之後,在你的腦海中便會出現一副閃耀著血淚的圖畫:一幅浩渺無際的天宇,一座兀然聳立的樓台,一位獨立蒼茫的詩人。在詩人的悲愴中,你會體味到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這些歷史與現實,宇宙和人生,都會隨著詩人情感的噴發變成感人的色彩和鏇律,也為讀者開創了一個情中見景的審美空間。
三、 情景並茂式
這一類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綜合,抒情與寫景在此達到了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的程度。
李煜《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動的畫面:詞人此刻夢回故都,站在城上望著浩蕩東流的長江,覺得自己的愁情簡直跟這江水一樣,無時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大海。這句詞抓住詞人的愁和滾滾東流的春水的共同點進行了形象的描繪:多——越來越多,久——永無盡期,長——沒有盡頭,深——深不可測,永——無時不在,綿綿不斷……詞人的愁情與東逝的流水交相呼應,情態必現,形成一種情景並茂的境界。
以上文字表述的是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這三種方法不分層次高低,只要立意高雅,情與景融會的恰當,都可以創作出上乘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