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急相蛋白(APP)在支原體肺炎(MPP)患兒病程中。包括血清C反應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觸珠蛋白(HP)和銅蘭蛋白(CP)。
實驗
機體在受到手術打擊時,除了造成疼痛外,還有全身的生理代謝反應,表現為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質釋放,血小板聚集,粒細胞、單核細胞活化,補體、凝血系統激活和血清急相蛋白變化。已有實驗證實,急相蛋白的變化能夠準確反映機體的損傷程度,其中CRP是反映創傷程度最敏感、最特異的指標[1]。本實驗以急相蛋白為觀測指標來證實三種手術方式對機體存在不同的手術打擊。術後APP呈動態變化。CRP、CER等正性蛋白,在術後第1天升高,第2天達到高峰,第3天開始下降,第7天基本恢復到術前水平。PAB、TRF等負性蛋白,術後開始下降,第3天達到最低值,第7天基本恢復到術前水平。但只有CRP、PAB在3組間表現出統計學差異,CRP的變化趨勢與Baigrie等的結果相似[2]。與術後機體恢復的總體趨勢也是一致的。
術後第1天,腹腔鏡手術組同另外兩組開腹手術相比其CRP水平已存在明顯差異,三組之間的差異在術後第2天才表現出來。說明腹腔鏡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損傷明顯輕於開腹手術,這種差異在術後早期的蛋白反應中即能體現出來,而兩種開腹手術對機體的損傷差異只有在機體反應處於高峰時才能表現出來。根據CRP值可以推斷,3種不同術式對機體損傷程度不同,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的損傷最輕,常規膽囊切除術損傷最重,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介於兩者之間。術後第3天,小切口組其CRP水平下降到同腹腔鏡組相當的水平,僅有大切口組其CRP水平居高不下,由此可以認為,雖然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對機體造成的損傷重於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但其術後恢復情況接近腹腔鏡手術組。PAB的結果反映了機體術後負氮平衡的恢復過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僅切開了皮膚,開腹膽囊切除術切斷了腹壁各層,因而負氮平衡較重,但小切口同大切口膽囊切除術之間的差異需進一步考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展日趨廣泛,但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同樣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可作為腹腔鏡手術的替代選擇。
套用
採用免疫擴散技術測定小兒血清C-反應蛋白(CRP)和前白蛋白(PA)的含量,並觀察其在幾種兒科常見病中的含量的變化。結果顯示敗血症組中血清CRP含量顯著高於肺點、上感、腸炎、新生兒黃疸組,血清PA音量在敗血症組中最低,但各組間差異不顯著,CRP和PA變化快.有助於敗血症的早期診斷及觀察抗生素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