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古寺。位於甘肅省徽縣東關回族聚居的東關村。據寺內現存明朝萬曆十四年丙戍(1586)所立《重修禮拜寺碑記》載,該寺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因“歲久易湮”,曾於嘉靖(1522~1566)年間修葺。後以“寺宇復圮”,於萬曆年間(1573~1620)“因廢拓新”。後又經清朝道光四年(1852)和1913、1982年數次擴建和重修。現寺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整體布局為中國傳統殿宇式建築風格。全寺3進5院,多採用磚木結構,遍施精巧雕作及艷麗彩飾。禮拜大殿名“崇一殿”,寬5間,深8間,面積520平方米,宏偉莊嚴,殿前設花壇。臨街為“懷源閣”即喚拜樓,木質結構,高15米,主樓3檐3層歇山頂,上覆筒瓦和火珠脊獸等飾物,稱“獅子海馬倒栽魚”,美觀別致。另有水房、花園及住宅院等附屬建築。該寺幾度毀損重修,始終保持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為甘肅省清真寺中歷史悠久、規模較大、建築技藝精湛的古寺之一。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該寺於明成化年間,由經商落居的陝西關中人創建,萬曆十四年(1586年)重修,清道光年間再次修葺。1911年同志會川軍過境,縣長滿人嫁禍於回,清真寺遂化為灰燼。1913年再建,此時,該寺三進三院,占地5.2畝。喚禮樓高15米,主樓三檐三層歇山頂,上覆灰簡瓦、火珠獸脊,檐下均為透雕彩斗拱,刻工精細,當地人稱之為“獅子海馬倒栽魚”。寺內門窗加工精細,透刻飛禽走獸翎毛花卉20餘種,形態逼真,前院禮拜大殿面寬5間,進深8間,雄偉莊嚴,稱名崇一殿。大殿兩側均有跨院,設花壇水池,清幽雅靜,殿後為花園,北有六角井亭,南有八角涼亭。布局合理,結構緊湊。1958年寺內崇一殿和寺前影壁被拆毀。1982年,重建鋼筋混凝土禮拜大殿,其他建築亦修葺一新,飛檐峻宇,雕梁粉壁,枝柯盤曲,花卉繞亭,比之從前,更顯輝煌。寺有教民1540戶,共3720人,回族。
(王學仁)
其他相關
附:1.原崇一殿門聯:
仰文化之流行,化育無窮,化人化物能化化;
溯降生之復往,生機不己,生天生地更生生。
2.明萬曆《重修禮拜寺碑記》:
夫教門之設,其來遠矣,盛於勝國,明興因之,雖不事法象夭,只以敬天祝君口主修心養性為事也,我皇朝金陵有三山街寺、長安有花靴巷寺。皆奉命以為敦禮地也,寺遍寰宇,惟徽來之建耳,成化年間,有何處英,舍容、馬倫、馬聰慧、關陝人也,商販於徽,為山水之美,遂家焉,以為禮拜無所,或失在褻陋,口如敬天何?如修心養性何?遂卜吉於東郊三元宮之左,金施金貲,置而創立焉,然歲久易湮,王嘉靖中紀,寺宇復把,鄉稽馬文禮、金歲、高延美、何靖、丁文章、王臣、馬萬江、馬霄、相顧嘆曰:“清淨齋肅之地,使之至是”!乃吾儕各地,即書金口口工庸材,因廢拓新,宮牆嚴嚴,齋室翼翼,不數月而功用告成,乃請記於予,子曰,寺之修復如此,而諸子之心可知矣,故以之敬天,則萬物資始之功可報焉,報天,則地可知矣;以之祝君,則萬年天子之壽可贊焉,贊君,則親可知焉;以之修心養性,則萬境俱融之貞可寧焉,寧貞觀u踐形可知矣,且敦仁尚義,周急輟恤,口生助控,厚德殷殷,此其興起,而科第縉紳,聲名文物,禮樂衣冠,悉由此出,其數豈偏小焉哉?遂識其始末以為記,時萬曆歲次丙戌孟夏朔日。進士義台馬負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