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糧商

徽州糧商泛指安徽及其周圍地區進行販賣糧食的生意人。

名詞解釋

徽州山多田少,糧食不足,不得不仰給於四方。自唐宋以來,徽人就重視經營糧食貿易。但那時徽州糧商的活動主要是將外地糧食販入徽州,其規模還不算大。
明中葉以後,素稱魚米之鄉的蘇浙,由於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糧食反而不能自給,必須依賴長江中上游的接濟。於是慣為糧商的徽人便迅速擴大了他們的經營規模,一躍而為吳楚之間從事糧食貿易的主要商幫了。《古今小說》中曾描寫萬曆時,徽陳以二三千兩銀子作本, 每年從襄陽販過豆米至楓橋鎮發賣的故事。這表明,當時在徽商中這種有固定販運路線的專業糧商已經大有人在了。
萬曆初,蘇州發生災荒,採購糧食的商船雲集於江西,而其中“徽人尤眾”。萬曆四十八年(1620)蘇州糧價大漲,饑民強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彈壓,激起了上萬人的鬧衙事件,差一點釀成大亂。這兩件表明當時從上江販糧東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蘇州囤積糧食待價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入清以後,蘇浙福建等處糧食的需求大增,而湖廣地區的稻米生產也大有發展。雍正以後,四川又成了一個重要的商品糧供給地。在這種形勢下,徽州糧商的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了。乾隆時,休寧人吳鵬翔販運川米沿江東下,適逢漢陽發生災荒,他就在該地一下子拋售川米數萬石。
許多徽鹽商也兼營糧食貿易。他們的鹽船在漢口卸貨之後,往往把糧食作為回頭貨,滿載而歸。當時鹽船販糧的多寡,直接影響著湖廣糧價的漲落。康熙四十七年(1708), 鹽商江楚吉等稟報官府,自願從江西、湖廣運米至江蘇“平糶”。巡鹽御史李煦為防止他們採購糧食引起江楚地方糧價上漲, 只許他們以銷鹽所得銀兩的十分之一購米東運。 雍正八年(1730), 鹽商黃德光曾奏請領運湖廣常平倉積壓的陳糧30萬石,隨時隨地發賣。他們販運規模之大可一斑。

相關條目

人文 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