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

從子

從子(音zòng ),兄弟的兒子。再從子,堂兄弟的兒子。古人的家族觀念很濃,通常會追溯到曾祖父,有共同曾祖父的兄弟、從兄弟的孩子,稱為從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輩,則不稱從子,而稱族子了。

原義

解釋

從子:跟隨兒子;聽從兒子

示例

禮記·喪服·子夏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代國),為代太后。

親屬稱謂詞

釋義

從(cóng)子,從父兄弟的兒子為從子(但不是兄子弟子)。今註:從祖兄弟之子中古時期稱為族子,唐宋以後,從祖兄弟之子稱為再從侄或再從子。
宗親稱謂語的本義(古今沿革注表)
世祖 三世祖 祖輩
父輩
同輩\平輩子侄
高祖∕四世 族兄弟→「三從兄弟」
〈族子〉

曾祖
(一代)
從祖兄弟→再從兄弟

族子→族侄→再從侄→再從子
〈從子,裹義〉

祖父
(二代)
從父兄弟→從兄弟→堂兄弟從子從侄→堂侄

父(三代)
兄、弟兄子→·侄子·侄兒
自己··息子→兒子嫡長子
次子
養子義子
表註:通過對比以下《<朱子語類>注表》,就會發現朱熹觀點是存在偏頗的。

註解辨析

朱子語類》卷八五:“據禮,兄弟之子當稱從子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稱族子。”
《朱子語類》注表——朱熹觀點

烈祖∕六世







族子

天祖∕五世






族子

高祖∕四世





族子

曾祖(一代)



從祖兄弟

從子

祖父(二代)


從父兄弟

從子

父(三代)

兄弟

從子

己身


辨析:朱熹這種說法也不盡然,“兄弟之子當稱從子”其實需要視情況而論,“兄弟”分“(親)兄弟”、“從兄弟”,“從兄弟之子稱從子”應該問題不大,但是“(親)兄弟之子稱從子”那可就有問題了,上古中古時期,史籍里說到“(親)兄弟之子”意思基本上敘稱為“兄子”、“弟子”,《三國志》、《晉書》中可謂俯拾即是,因此朱說是存在漏洞的。朱總結為“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似可擬改為“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兄子、弟子以及從子”。

試將據以上“從兄弟”細分為“從祖兄弟”或“從父兄弟”,那么“從子”應該是“從祖子”或“從父子”的簡稱。
①“從父子”的意思:從父兄弟(分為從父兄、從父弟)之子可稱之為“從父兄子”或“從父弟子”,兩者統稱為從父子,從父子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孫。如果乙是甲的父親的親兄弟的孫子,那么乙便是甲的從父子。該意略同後世的從侄、堂侄。
②“從祖子”的意思:從祖兄弟(分為從祖兄、從祖弟)之子可稱之為“從祖兄子”或“從祖弟子”,兩者統稱為從祖子。如果乙是甲的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那么乙便是甲的從祖子。該意略同後世的再從侄、再從子。該義在史學、譜牒學界的例子較少。 
以上“從父子”之“從父兄子”以及“從祖子”之“從祖兄子”,再據此,又試可將從父兄子、從祖兄子統稱為“從兄子”。同理,從父弟子、從祖弟子試可統稱為“從弟子”。從兄子、從弟子下文俱有示例。
附註:以上“從祖(或從父)”是一種親疏關係,表示同一曾祖(或同一祖父)的關係,而“子” 表示小自己一輩。

古代的家族

古人的家族觀念很濃,通常會追溯到曾祖父,有共同曾祖父的從兄弟的孩子,稱為從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輩,則不稱從子,而稱族子。古代大家族中,兒子、侄子(兄子弟子)一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距離不會隔得很遠,如果是官宦士族家庭,自己在任上時,子侄往往帶在身邊,所以自己一旦逃難,連同侄子一起帶上。至於說從子、族子則一般不會帶在自己身邊。

典例注析

從子

1.1)《後漢書》:及帝(指漢獻帝)都許,以彧【荀彧】為侍中,守尚
親屬關係示意圖
書令。操【曹操】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彧籌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從祖子)攸【荀攸】。
三國時期的荀攸是荀彧的從子(從祖子),那么荀彧便是荀攸的族父。因為荀攸的父親荀彝與荀彧是從祖兄弟,即荀彝的祖父與荀彧的祖父是親兄弟,荀彝與荀彧的曾祖父是同一人。到“荀惲(荀彧之子)和荀攸”就比“荀彝與荀彧”疏遠了一代,荀惲與荀攸的高祖父是同一人,荀攸是荀惲的族兄。荀緝(荀惲族兄荀攸之子)是荀惲的族子

己身

兄弟

從父兄弟

從祖兄弟

族兄弟

親同姓

荀淑之父

荀淑之兄

荀曇

荀彝

荀攸

荀緝

荀淑

荀緄

荀彧

荀惲

荀甝

註:表格上方親屬關係表示同一列中人物之間的關係

1.2)《後漢書》:中常侍曹節從子紹【曹紹】為東郡太守,忿疾於弼,遂以它罪收考掠按,死獄中,時人悼傷焉。
1.3)《後漢書》:明年,卓拜為并州牧,詔使以兵委嵩【皇甫嵩】,卓不從。嵩從子酈【皇甫酈】時在軍中,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埶不俱存。
1.4)《後漢書》:“使人納其,觽聞之喜,遂皆服從。[一]”
“注[一]獻帝春秋曰:‘濟引觽入荊州,賈詡隨之歸劉表。襄陽城守不受,濟因攻之,為流矢所中。濟從子繡收觽而退。劉表自責,以為己無賓主禮,遣使招繡,繡遂屯襄陽,為表北藩。”
2)《襄陽記》:龐統,德公【龐德公】從子也。(引自梁章鉅稱謂錄》)
3.1)《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夏侯尚字伯仁,淵【夏侯淵】從子也。
沛國譙縣夏侯氏
不祥夏侯淵之父夏侯淵夏侯霸
不祥夏侯尚之祖
夏侯尚夏侯玄

註:據“淵從子”,從子若為“本義從子”,則上溯到“夏侯淵之父”與“夏侯尚之祖”,此2人是親兄弟;若為“裹義從子”,那么即便上溯到“夏侯淵之父”與“夏侯尚之祖”,此2人已非親兄弟了。

3.2)《三國志·魏志》:時征西將軍夏侯玄,[夏侯玄]於霸【夏侯霸】為從子(從子裹義),而玄於曹爽外弟
辨析:由“淵從子”,可知“夏侯霸之父”與“夏侯玄之祖”不是親兄弟,故“於霸為從子”的從子不是“從子本義”,而是“從子裹義”。
3)《晉書》: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從父子)也,祖正,尚書郎。父曠,淮南太守。
3)《魏書》:長孫道生,嵩【長孫嵩】從子(從父子)也。
4)《南史·卷十九·列傳第九》:謝靈運,安西將軍弈之曾孫而方明【方明】從子(從祖子)也。
陳郡謝氏士族

謝裒

謝奕

謝玄

謝瑍

謝公義(謝靈運)

謝鐵

謝沖

謝方明


5)《舊唐書·列偉第八》:從子仁景,神龍初。宮至司農卿。
6)明·張自烈正字通》載:伯叔之子曰從子。
今註:伯叔之子”與己平輩,怎得為“子”,理應為“從兄”或“從弟”。
7)《明史·本紀第二十二·熹索》:論寧遠解圍功,封魏忠賢從子良卿【魏良卿】肅寧伯。
8)西厓(著)∕外方山人(輯)《談徵·名部上·伯叔侄》:今則對伯叔皆雲,古人但稱猶子、從子矣。
9)《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衛人立其從子圃 ,以守石氏之祀,禮也。 現代·楊伯峻註:從子,兄弟之子也。亦謂之猶子。
10)《聊齋志異·青風》:耿有從子去病,狂放不羈。
總結:以上從子為“從祖子”關係者有2例,出於《後漢書》、《南史》。

從兄子

1)《史記》: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後從兄子也。父世觀津人。喜賓客。孝文時,嬰為吳相,病免。孝景初即位,為詹事。
2.1)《後漢書》: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三]
注[三]大、小夏侯謂夏侯勝、勝從兄子建(夏侯建)也。京氏,京房也。
2.2)《後漢書》:桓帝鄧皇后諱猛女(鄧猛女),和熹皇后從兄子鄧香之女也。
2.3)《後漢書》:乃使光武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守。
3)《晉書》:苻朗,字元達,堅【苻堅】之從兄子也。
4)《北史》:懿【封懿】從兄子愷【封愷】,字思悌,奕【封奕】之孫也。父勸,慕容垂侍中、太常卿。
渤海蓨縣封氏

封釋

封抽

封裕

封衡



封悛

封放

封孚



封懿

封玄之


封虔之

封磨奴

封奕

封蘄


封鑒

封勸

封愷

封伯達



封軌






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封放為封奕兄弟,而《資治通鑑》說封放為封奕從弟。暫從《通鑑》說法。

從弟子

1.1)《漢書》: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傳。 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從弟子也。
1.2)《漢書》: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傅太后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直道行。頃之,太后從弟子傅遷在左右尤傾邪,上免官遣歸故郡。

同義稱謂詞

以上有“從祖兄弟(分為從祖兄、從祖弟)之子可稱之為“從祖兄子”或“從祖弟子”,兩者統稱為從祖子。”據從祖兄弟別稱再從兄弟,即再從兄弟之子統稱為從祖子。又據再從兄弟之子唐以後稱為再從侄,則“從祖子”與後世的“再從侄”的意思相同。
示例: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顏魯公 之在 蔡州 ,再從侄 峴 、家僮 銀鹿 始終隨之。

翻譯方法

關於從子(含從兄子、從弟子)作為親屬稱謂時的翻譯問題,需要分清屬於從祖子還是從父子。
若屬於“從父子”範疇一般可以譯為“堂侄”;若屬於“從祖子”範疇可以譯為“再從侄”;若由於史料缺失而分不清楚人物親疏關係或者無法抉擇時,不妨直譯為從子(如此可尊重原文)。如此可以避免不丟失原來文言辭彙“從子”所包含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將“從子”想當然地譯為“侄子”這一做法是存在問題、誤區的,一般中古文言辭彙中的“兄子”“弟子”才會對應唐代以來“侄子”的含義。顯然“從子”與唐代以來“侄子”在含義上是否對應,依然是值得後人去研究商榷的,也是基於這些疑問提出了以上的譯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