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王曠[約公元三一八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山東琅琊臨沂人。生卒年不詳,約晉元帝大興初年前後在世。官濟陽內史,淮南太守。元帝過江,曠首創其議。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蔡邕書法於衛夫人,以授子義之。曠作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傳於世。西晉丹陽太守
公元280年,在司馬懿的孫子琅琊王司馬亻由的統領下,西晉大軍開進東吳京城建業(今南京),“金陵王氣黯然收”,東吳滅亡,三國歸一統。第一次作為王朝都城的南京,又跌落為江南的一個普通的縣,由丹陽郡管轄,郡屬揚州,郡治和州治都設於此。
303年,義陽蠻張昌造反,其部將石冰攻占建業。西晉朝廷派右將軍陳敏渡江打敗了石冰。這時,王羲之的父親王曠被任命為丹陽太守,來到建業。王曠是山東琅琊臨沂王氏子弟,這個魏晉時期著名的王氏大族,向來以北方為家族政治活動的舞台,王曠來建業只是一次平常的官吏任命,本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他到任僅一年,《晉書·惠帝紀》說:“右將軍陳敏舉兵反,自號楚公,矯稱被中詔,從沔漢迎天子,逐揚州刺史劉機、丹陽太守王曠。”王曠被逐,又逃回了北方。陳敏很快被消滅,王曠並沒有再回來當太守,但他這次短暫的南行,卻成了一個新王朝誕生和王氏家族鼎盛的契機。
首創南渡之議
當時,西晉的八王自相殘殺,造成天下大亂,朝政最後落入東海王司馬越之手。追隨東海王的第三代琅琊王司馬睿正奉命鎮守下邳,由於王曠與司馬睿是姨兄弟,王曠來到了下邳。此時,局面已不可收拾,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乘機南侵,朝廷岌岌可危。輔佐琅琊王司馬睿的王氏精英們不得不商議後路。晉《語林》說,王敦、王導諸人“閉戶共為謀身之計。王曠世宏來,在戶外,諸人不容之。曠乃剔壁窺之曰:‘天下大亂,諸君欲何所圖謀?將欲告官!’遽而納之。遂建江左之計。”如果不是王曠在門外說了那句帶威脅性的戲言,如果王氏精英們始終不讓王曠進屋,後來的歷史就不會是那樣發展了。王曠進屋後提出的避亂江左的主張,是王敦、王導們不會想到的。
為了使西晉王朝能有退步,以備不測,東海王司馬越採納了過江之議,任命琅琊王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307年,在王導的策劃下,臨沂王氏及其他大族隨同琅琊王攜家南渡,來到建業。十年後,西晉被滅,司馬睿在南京登基,史稱晉元帝。王曠的一句話成就了東晉百年基業,南京在東吳建都之後,又成為東晉、南朝的都城。
王曠似乎沒有南渡,而是去當了淮南太守,還參加了抵抗匈奴的戰鬥。《晉書·惠帝紀》說:309年,“劉元海遣子(劉)聰及王彌寇上黨,圍壺關。并州刺史劉琨使兵救之,為聰所敗。淮南內使王曠、將軍施融、曹超及聰戰,又敗,超、融死之。”別人戰死了,而王曠卻生死不明,從此不見於史書記載,有學者認為其中必有隱情。
失蹤之謎
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在王羲之七歲那年,即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的夏天,帶兵北伐,在與劉聰的作戰中,兵敗失蹤。
世人但曉王謝家族的華麗,殊不知華麗家族也和普通家庭一樣,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王羲之所在的王氏家族,在西晉末年光榮地成了晉室的守護神。父親王曠、伯父王敦、伯父王導是當時政壇的風雲人物,尤其王曠,他的母親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母親的親姐姐,他是司馬睿的姨表兄,是當日讓司馬睿移鎮江東從而成就帝業的畫策之人。混亂的時勢造就了王曠建立不世功業的機遇,他就像一樹盛開的花等待著結果。但是,政治永遠是陰險的。不僅皇室司馬氏家族的人要排擠他,本家族的王敦、王導也覬覦他的名位。作為表弟司馬睿最信任的人,王曠以淮南內史的身份留在至關重要的揚州郡,力圖幫司馬睿控制揚州兵權(當時司馬睿尚未稱帝,晉室的最高統治者為晉懷帝司馬熾,實際掌權人為司馬越)。不幸終於發生,司馬越在309年下令王曠由淮南提兵三萬越過太行山去并州救上黨。當時并州的刺史就是赫赫有名的劉琨,可惜王曠帶兵去的時候,并州的絕大部分土地早已落入劉淵之手。王曠在當年白起圍殲趙括軍隊的長平遇到了劉聰,戰事慘烈,部將施融、曹超戰死,三萬大軍覆滅。現有的史料既沒有確切給出王曠戰死的信息,也沒有提示王曠或投降、或逃脫的線索。總之,這位司馬睿南渡最得力的政壇新秀消失了。以後輔佐者的中堅成了王敦、王導,而一同渡過長江的“馬”,也終於有一匹成了“龍”。用這樣的手段消滅“對手”,確實高明得很。
失去父親的王羲之境遇自然不會太慘。他有兩位親叔叔,一位親哥哥王籍之,他們都擁有相當的名位。東晉王朝是不敢“虧待”他們王家的,王曠的堂兄王敦、王導,一武一文,掌控著“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但是,稍稍關注王羲之一生的行狀,他開始做官是丈人郄鑒推薦的;王敦造反失敗王導勢力削減,王導希望王羲之出頭再振家聲時,王羲之斷然拒絕;王家的祖屋在南京,王羲之卻一直住在紹興;……沒有深至骨髓的恨,能這等“反常”?更有令人費解的謎團在。王曠失蹤多年後,居然有靈柩在北方存在。王羲之叔侄兩代完成了王曠靈柩南遷的工作,並且在王羲之母親去世後,一對夫妻終於“死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