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都彭城。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新海連市劃屬江蘇徐州專區。
1953年1月江蘇建省,設徐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徐州市。原屬山東省臨沂專區的新海連市及贛榆、東海、邳縣3縣,滕縣專區的銅北、華山、沛縣、豐縣4縣,和原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的碭山、蕭縣2縣及原由蘇北行署直轄的淮北鹽區,劃入徐州專區。徐州專區轄1市9縣1鹽區。同年,原屬淮陰專區的新沂、睢寧、邳睢3縣劃入徐州專區。撤銷銅北、華山、邳睢3縣,復設銅山縣。撤銷淮北鹽區。東海縣政府遷海州城。徐州專區轄1市10縣。
1953年1月1日,徐州市為省轄市。
1954年,新海連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2月,蕭縣、碭山2縣劃為安徽。徐州專區轄8縣。
1958年,原由省轄的徐州、新海連2市,劃為徐州專署領導。徐州專區轄2市8縣。
1960年,銅山縣劃為徐州市領導。
1961年,新海連市改名為連雲港市。
1962年,徐州、連雲港2市改為省轄市。將銅山縣劃為徐州專區領導。轄8縣(銅山、豐、沛、睢寧、邳、新沂、東海、贛榆)。
1965年10月26日,江蘇省人委批准設立礦區。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專署駐徐州市,轄豐縣、沛縣、贛榆、東海、新沂、邳縣、睢寧、銅山8縣。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徐州市下轄5區(雲龍、鼓樓、郊區、賈汪、礦區)6縣(豐縣、沛縣、邳縣、銅山、睢寧、新沂縣)
1990年2月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新沂、邳縣,改設新沂、邳州市。徐州市共轄2市4縣4區。
1993年調整市區行政區劃:將郊區的朱莊鄉、下淀鄉及王場街道辦事處劃為鼓樓區管轄,獅子山鄉劃為雲龍區管轄;將雲龍區的王陵、永安、西關和湖濱4個街道辦事處劃為郊區管轄;將鼓樓區的夾河、和平2個街道辦事處及銅沛、牌樓2個街道辦事處位於中山北路以西的居委會劃為郊區管轄,將子房街道辦事處位於響山北路以南的居委會劃為雲龍區管轄。
1993年調整市、縣行政區劃:將銅山縣的青山泉、大泉、紫莊、汪莊,鹿莊、汴塘、大吳、塔山、耿集9個鄉及礦區的青山泉、董莊、旗山、權台4個街道辦事處劃為賈汪區管轄;將銅山縣的拾屯鄉和夾河鄉的火花、群英2個村劃為礦區管轄;將徐州市郊區更名為泉山區。
1998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新沂市炮車鎮劃為邳州市管轄;將邳州市合溝鎮劃為新沂市管轄。將銅山縣潘塘鎮劃為徐州市泉山區管轄;撤銷泉山區潘塘鎮,設立潘塘街道辦事處。
2005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41號):將銅山縣大黃山鎮和大廟鎮劃為徐州市鼓樓區管轄。
2010年9月28日零時起,徐州市九里區行政管轄權和司法管轄責任全部移交給銅山區、鼓樓區和泉山區,標誌著徐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工作邁出關鍵一步。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覆同意,徐州市部分行政區劃主要調整如下:撤銷九里區和銅山縣,同時設立徐州市銅山區。其中,原九里區所轄10多個街道辦事處,分別併入銅山、鼓樓和泉山3區。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徐州市管轄的6縣(市)5區將變為5縣(市)5區。其中,市區仍管轄41個街道辦,所轄鎮由8個增加到28個;行政區域面積從1159.9平方公里增至3037.3平方公里,人口從184.3萬增為306.4萬,分別是調整前的2.6倍和1.7倍。
歷史階段
新石器時代
10000年前,徐州地區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新沂北溝鎮何山頭北側山脊上留有古人類的生活遺蹟。6000多年前,徐州出現了大汶口文化氏族公社的居住村落,邳州大墩子和劉林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成熟的制陶工藝、精湛的繪畫藝術反映出當時徐州文明的水平。5300年前,徐州進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氏族時期,新沂花廳遺址是原始公社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之後,徐州逐漸成為黃河流域大汶口文化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交匯地。
夏商
籛鏗善烹飪,因獻雉羹於堯帝,得賞識,被封於彭地,為彭祖。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徐州列其一。夏商時期,大彭氏國日漸強大。夏啟十五年,彭伯壽受命征討武觀叛亂。商亶甲三年,商王命彭伯征討邳人,五年,命彭伯和韋伯伐班方。商王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7年),王師滅大彭。大彭國前後存約800年。甲骨文中有幾十處“彭”的記載,銅山縣丘灣留有大彭國的社祭遺址。夏啟封伯益二兒子若木於徐,形成徐國。
周
徐國曆夏、商、周三代,徐偃王時強盛,地方五百里,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國。築有都城,遺址在邳州梁王城。此時,周王朝與徐國之間征伐不斷。春秋末年,在徐國傳有“季子掛劍徐君墓”的美談。前512年,吳滅徐。孔子周遊列國時過彭城,在泗水北岸聖女山下演習周禮,於呂梁洪上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之慨嘆。戰國時期,宋國都彭城118年。前286年,齊滅宋,得彭城。兩年後,列國“合縱”攻齊,楚得彭城和沛。前223年,秦滅楚,彭城歸秦。
秦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置彭城縣,屬泗水郡。前219年,始皇東巡,過彭城,求周鼎於泗水,無果而返。秦末,劉邦揭竿為旗,斬木為兵,一呼而百應,據沛縣,為沛公。前208年,楚懷王從盱眙遷都彭城,封項羽為長安侯,劉邦為武安侯,共圖滅秦大業。項羽與劉邦相約先入定關中者為王。前206年,劉邦率軍進抵霸上,秦亡。
西漢
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翌年楚漢會戰於彭城,劉邦敗。3年後,劉邦反敗為勝,徹底擊敗項羽,登基稱帝。前201年,封弟劉交為楚國王,王薛郡、東海郡、彭城郡,計三十六縣,都彭城。前195年,高祖平叛班師,於沛縣歡宴故鄉父老,唱《大風歌》,並封沛、豐為湯沐邑。前154年,楚王戊參與吳楚七國之亂,被誅削國。前104年,漢武帝遣解憂公主下嫁烏孫以安邊陲。6月分彭城郡北部七縣仍置楚國。至前9年為新莽所廢,前後12代楚王。
東漢、三國
公元41年,劉英為楚國王。其在彭城建廟興佛,引領佛教在中土大規模傳播。公元71年,被告謀反自殺,廢楚國為郡。公元72年,明帝封其子劉衍於下邳國,轄17縣,公元88年就國。下邳國總計4王,歷經134年。同年,楚郡改為彭城國,轄彭城等10縣,有5位彭城王,歷經197年。193年,曹操進攻徐州牧,劫掠彭城等10多座城池,殺人無數。196年,劉備以徐州刺史駐小沛,袁術派兵攻之,呂布轅門射解圍。198年,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治彭城,彭城始稱徐州。200年,曹操於徐州大敗劉備,圍關羽於下邳土山,關羽與曹約三事,成為佳話。220年,魏置徐州治下邳,後遷至彭城。232年,魏明帝以郡為國,封曹據為彭城王,轄六縣。曹魏齊王時期,在鄧艾的主持下,汴水恢復通航,促進了彭城的恢復和發展。
晉
公元265年,西晉設徐州刺史治彭城,後遷至下邳。東晉初年,曾先後在彭城僑置司州、兗州,仍稱徐州。365年,東晉桓溫北伐前燕,疏通濟水,境內汴泗兩河成為溝通淮河水系與中原黃河水系的重要通道。384年,謝玄率師北上大舉伐秦,駐軍彭城。為解決給養問題,組織9萬人對呂梁水道進行大規模整治。411年,由於徐州一帶大批民眾南遷避亂,東晉將原徐州分為淮南、淮北二部分,淮南僑立“徐州”(今鎮江市),原設在彭城的徐州中的淮北部分稱為“北徐州”。416年,劉裕重建因汴水暴漲而崩塌的徐州城,全城以磚壘。這是徐州磚砌城牆的開始。東晉時期,北方十六國中許多政權置徐州,後趙、前燕、前秦治彭城縣。
南北朝
公元421年,南朝宋改僑立在京口的徐州為南徐州,治京口;將在彭城的北徐州重新改為徐州,統彭城、沛、下邳等11郡。467年,北魏置徐州,兼立東南道行台。徐州治彭城。481年,北魏徐州刺史薛虎子請於彭城積穀,以兵絹市牛,興置屯田,魏主從之,使徐州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北魏時期,兵士在雲龍山東麓開鑿大石佛(今興化寺大雄寶殿佛像前身)。南朝曾僑置北徐州、南徐州、東徐州、西徐州。北魏後期增東徐州,治下邳,增北徐州,治臨沂東南。北周滅北齊後,置徐州總管府,改北徐州為沂州,東徐州為邳州。
隋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推行州(郡)統縣二級建制,徐州直接領縣。605年,隋煬帝征民工百萬開挖通濟渠,引黃水經徐州入泗水達淮水,徐州遂成大運河之要衝、商旅漕驛之通途,江南漕糧、寶貨經徐州運抵京都洛陽。607年,改州為郡,徐州為彭城郡,統彭城、蘄、谷陽、沛、留、豐、蕭、滕、蘭陵、符離、方與十一縣。隋末,下邳苗海潮,彭城張大彪、魏麒麟先後率眾起義。618年,宇文化及立秦王浩為帝,擁兵至彭城,令裴虔通守徐州。
唐
公元621年,唐置徐州總管府,轄六州,徐州領七縣。624年,尉遲敬德開鑿治理徐州城東南有“南北至險”之稱的徐州洪和呂梁洪。643年,罷徐州都督府,改屬河南道,領七縣。807年,徐州屬武寧軍節度使,領三州,後為感化軍節度使。868年,龐勛、許佶率桂林戍卒起義北歸徐州,扼據淮河口,截斷江淮糧道,唐遣軍圍攻徐州,城破民遭屠戮。徐州山水吸引文人墨客遊歷吟誦,白居易、韓愈均寫有吟詠徐州的詩篇。彭城人劉知己撰《史通》,開古代史學批評之先河。
宋
公元982年,北宋置徐州,治彭城,轄五縣一監,後增設寶豐監。979年,利國升為“利國監”,百年後年產鐵30.8萬斤,約占全國6%。997年,徐州屬京東路,後改屬京東東路、京東西路。1077年,蘇軾初任徐州知州,黃河決口,大水困城,遂率吏民抗洪,築東南堤保全徐州,並建黃樓紀念。蘇軾在徐兩年間,作詩詞170餘首,並發現了煤炭。彭城人陳師道以獨到的詩風和成就,位列江西詩派三宗。南宋時,徐州歸屬山東西路、河南路。1130年,徐州人趙立率軍民力抗金兵,收復徐州。1194年,黃河南支經徐州奪泗入淮,歷時661年。
元
公元1271年,徐州屬歸德府,後升為徐州路,轄三州二縣。元初開鑿濟州、會通等河,京杭大運河南北貫通,徐州成為大運河畔漕運及軍事重地。1344年,黃河決口陽武,徐州各縣均遭水災。4年後升徐州為總管府,領四州。1351年,賈魯奉命治河,使黃河回到歸(德)徐(州)故道。同年,蕭縣人李二率眾起義,攻占徐州城及屬縣,斷大運河之航運,元統治者懼,派兵鎮壓,毀徐州城。1353年遷址奎山重建,降為武安州,隸歸德府。至元滅,徐州為張士誠所據。
明
公元1371年,徐州屬中都臨濠府(今安徽鳳陽)。1381年,直隸南京,領四縣。1414年,治理徐州、呂梁二洪,以通漕運,並於洪口建閘。次年建廣運倉,設戶部分司,專司漕運,直達通州。年經徐北去糧船多達萬餘艘,運糧三百餘萬石,為漕糧轉運樞紐。1611年黃河決於狼矢溝,呂梁洪枯竭,徐州漕糧運道廢棄。1590年徐州大水,城中官邸民舍悉被淹沒,潘季馴、陳文遂主持開鑿奎河,引水南下至睢河,長達162里。1624年,黃河決奎山堤,水沒徐州城,三年不退。
清
清初,徐州隸江南布政司,公元1667年改屬江蘇布政司。1733年,徐州昇州為府,置銅山縣,統七縣一州。乾隆六下江南,四至徐州閱河,1762年,命於城北門外設水志,以監河情。1855年,黃河改道北徙,徐州始免水患。洋務運動起,李鴻章、左宗棠力倡以徐煤煉徐鐵。1882年,候選知府胡恩燮銜命創辦利國礦務總局,徐州近代經營性煤鐵業由此發端。1911年11月,津浦鐵路於韓莊運河橋接軌,徐州漸成津浦鐵路之要站。
中華民國
1912年徐州光復,廢府存縣,徐州府地附廓銅山縣,屬江蘇省。1914年,置徐海道,治徐州,轄12縣。1915年5月,隴海鐵路開封至徐州段竣工試車,徐州站遂為津浦和隴海鐵路之交叉點。1916年至1917年,張勛邀各省督軍於徐州召開四次擁清復辟會議。五四運動後,即有早期共產黨組織活動。1922年春,江蘇境內第一個中共支部誕生。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1944年汪偽“淮海省”成立,治徐州,轄一市二十一縣。1948年11月6日,國共決戰淮海,12月1日徐州解放,屬山東省所轄。
五千年大事錄
【帝堯八十七年初(約前2333年)】建十二州,大彭(銅山)、留(沛縣)屬徐。
【夏帝啟十五年(約前2191年)】彭佰壽率師征西河。
【商武丁四十三年(前1927年)】王師滅大彭國。
【周穆王十四年(前1010年)】王令楚伐徐,滅之。
【周簡王十三(魯成公十八)年(前573年夏】楚子、鄭伯伐宋。宋魚石復入於彭城。
【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韓伐宋,到彭城執宋君。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建立西楚王國,都彭城。
【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重建因汴水暴漲而崩塌的徐州城。新城全以磚壘,十分宏壯。這是徐州磚砌城牆的開始。
【南朝宋建元三年(481年)】魏徐州刺史薛虎子請於彭城積穀,以兵絹市牛,興置屯田,魏主從之。
【隋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立秦王浩為帝,擁兵至彭城。令裴虔通鎮徐州。
【唐武德七年(624)】尉遲敬德開鑿治理徐州城東南有“南北至險”之稱的徐州洪和呂梁洪。
【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大決於澶淵,加之日夜暴雨,徐州城危在旦夕。知州蘇軾率全城吏民,連日抗洪,築起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東南隅)的東南堤,徐州城得以保全。
【宋元豐元年(1078年)】徐州利國監全年產鐵30.8萬斤,約占全國總量的6%。
【宋紹西五年(1194年)】黃河在陽武縣決口,其南支經徐州奪泗入淮,黃河開始正式流經徐州,歷經660餘年。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朝政府在徐州城原址南(約在奎山南)另建新城,並改徐州為武安州。
【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徐州大水。奉命治河的潘季馴和兵備副使陳文燧共同主持開挖奎河,經魁山(奎山)以南,歷瑤家村、蕭縣楊二莊、宿縣闞瞳等地以達小河(睢河),綿亘162里。
【明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黃河由奎山堤決口,大水將徐州城淹沒,歷時三年。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受郯城地震波及,徐州城坍毀。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昇州為府,改彭城縣為銅山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雲創建雲龍書院。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準確快捷測報黃河水情,石工水志改為志椿。這是正式設立徐州水志之始。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督黃河使者黎世序倡建牌樓一座,以紀念治水成功。牌樓面北書寫“大河前橫”,面南書“五省通衢”。
【清鹹豐五年(1855年)春】黃河改道北徙。從此,徐州始免黃患。
【清光緒六年(1880年)夏】賈家汪(今徐州市賈汪區)境內發現煤苗。當地人周勉與人合挖一露天採煤坑,採煤出售。徐州近代百年採煤史由此發端。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徐州設立電報局,兼轄山東韓莊、台兒莊兩報房。翌年,開辦民信局,由譚子春個人經辦,專送商民信函。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豐縣宋樓南颳大風,吹斷石碑石案,吹倒千斤重的石鼎。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徐州附近發生蝗災,蝗蟲從天上飛來,“遮天蓋地”,所到之處,莊稼全被吃光。此次蝗災,至1903年才算止息。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美籍醫生葛壁璽來徐開設福音診所,至1914年發展成為坤維醫院。西醫開始傳入徐州。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下詔,命各省書院改設學堂。徐州雲龍書院先後改為徐州中學堂、銅山縣官紳公立國小堂、縣立高等國小堂。延續千年的古代書院制度在徐州告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在徐州開辦“勸工廠”,以本地棉花用機器製作綢呢布、毛巾等。
【清宣統二年(1910年)】徐州成立農務分會會所,轄柳泉等10個分所。又於城北關大王廟設農事試驗場,這是徐州近代最早的科研機構。
【清宣統三年(1911年)11月】津浦鐵路在韓莊運河橋接軌。12月黃河南北分別通車。
【民國元年(1912年)11月】徐州首家銀行——交通銀行徐州支行開業。
【民國2年(1913年)4月】徐州第一家報紙——《醒徐日報》創刊。
【同年】張勛建“徐州電燈廠”。徐州用電從此始。
【民國3年(1914年)6月】江蘇省設金陵、蘇常、滬海、淮揚、徐海五道。徐海道治所在徐州城,轄銅山等12縣。李慶璋任道尹。
【民國4年(1915年)1月1日】徐州始有降水記錄。
【同年5月】1913年5月動工的隴海鐵路開封——徐州段竣工試車,全長276.8公里。擁有客運站台和貨場的徐州站,自此成為津浦和隴海路的交叉點。
【民國5年(1916年)】“旅徐清真寺”建成。
【民國6年(1917年)7月】睢寧縣40名應募華工赴法國。
【民國9年(1920年)】寧波人顧效倫創辦了徐州第一家百貨公司——天成百貨公司。
【同年】雲龍舞台建成。這是徐州最早的劇場,可容納1200人。
【民國11年(1922年)2月】徐州建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隴海路銅山站黨支部。
【民國14年(1925年)9月】中共徐州特別支部成立,屬中共江浙區委領導。吳亞魯任書記。
【民國16年(1927年)6月20日】蔣介石與馮玉祥舉行徐州會議。
【民國17年(1928年)7月15日】徐州城區的最高氣溫為43.3℃。截至1988年,為徐州有記載以來的最高氣溫。
【民國18年(1929年)】徐州最早的體育場地——銅山縣公共體育場(今雲龍山體育場)建成。
【民國19年(1930年)1月1日】徐州成立第一家圖書館。
【民國20年(1931年)3月】銅山縣(徐州)設立四等測候所,並開測。這是徐州納入氣象組織的第一家機構。
【民國27年(1938年)3月下旬至4月6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40萬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徐州東北部台兒莊會戰,殲敵1.19萬人,中方損失1.9萬餘人。
【民國29年(1940年)4月】日軍在徐州建水廠,翌年3月建成供水,日產200噸左右。此為徐州使用自來水的開端。
【民國31年(1942年)5月1日】日華北東亞菸草株式會社徐州工廠正式開工。這是徐州第一家規模最大的機制煙廠,1943年改為隴海煙廠。
【民國33年(1944年)2月1日】汪偽“淮海省”成立,省治徐州,下轄徐州市和銅山等21縣。郝鵬舉任省長。
【民國37年(1948年)11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與國民黨軍隊展開大決戰,史稱淮海戰役。
【同年12月1日】徐州解放。
歷史名人
古代
姓名 | 備註 |
---|---|
漢高祖,劉邦 | 豐縣出生,沛縣長大 |
東吳大帝孫權 | 生於徐州下邳 |
南朝宋武帝,劉裕 | 彭城人 |
南唐烈祖,李昪 | 徐州人 |
南朝齊高帝,蕭道成 | 祖籍徐州,蘭陵 |
南朝梁武帝,蕭衍 | 祖籍徐州,蘭陵 |
後梁太祖,朱全忠 | 原徐州,碭山,人 |
明太祖,朱元璋 | 世家徐州沛縣 |
西楚霸王,項羽 | 故都為徐州 |
三諸侯 | 五里 |
---|---|
絳侯,周勃,安國侯,王陵,潁陰侯,灌嬰 | 絳侯周勃生於周田村,安國侯王陵的府第在安國集,潁陰侯灌嬰的食邑在灌嬰村,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故稱”五里三諸侯“。 |
徐州的古代名人還有漢代蕭何、曹參、周昌、樊噲、夏侯嬰等;東吳名臣張昭、嚴畯;東晉驍將劉牢之;明代將領山青、山雲;清朝重臣李衛、李蟠等;文學家劉安、劉向、劉孝綽、劉知幾、劉義慶、劉令嫻、劉禹錫、李煜、陳師道、閻爾梅、萬壽祺、張竹坡等。
近現代
姓名 | 領域 |
---|---|
張伯英 | 書法(彭城畫派人物之一) |
徐樹錚 | 軍事 |
王子云 | 雕塑理論 |
劉開渠 | 雕塑 |
蕭一山 | 歷史學 |
李可染 | 繪畫(彭城畫派人物之一) |
馬可 | 音樂 |
高鴻業 | 經濟學 |
姓名 | 稱號/榮譽 |
---|---|
李保田 | 著名演員 |
徐譽滕 | 歌手,音樂製作人 |
韓蘭成 | 國家一級演員 |
王馥荔 | 江蘇省話劇團演員 |
周艷 | 2012年《星光大道》年度季軍 |
李琦 | 《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總冠軍 |
姓名 | 稱號/榮譽 |
---|---|
趙化勇 | 原任,中國中央電視台,台長,總編輯,高級編輯 |
楊波 |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原台長,高級編輯 |
周梅森 |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協江蘇分會專業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趙本夫 | 中國作家 |
程大利 | 當代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和出版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和導師 |
袁成蘭 | 現為全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雜文學會理事等 |
袁振西 | 新長安畫派畫家,致力於學術前沿課題研究 |
王琴舫 | 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
李蘭 | 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獎 |
錢食芝 | 被稱為“詩書畫”三絕藝術家的清末民初教育家 |
肖龍士 | 當代國畫名家 |
李士延 | |
朱沛然 | |
胡德風 | 指揮家 |
馮亦吾 | 書法家 |
許翰英 | “四小名旦”之一 |
張曉風 | 台灣作家 |
雲龍子 | 風水專家 |
舒蘭 | 詩人 |
西川 | |
胡玫 | 中國電影集團國家一級女性導演 |
郎永淳 | 主持《新聞30分》《新聞聯播》 |
薛剛 | 文化行銷策劃人,職業旅遊策劃人,詩人,辭賦作家 |
徐寶 | 四川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雲龍子 | 道士,國學套用大師,隱士,道學大師,建築風水大師,風水講師,管理大師,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 |
趙培華 | 解放軍某高等院校,研究生導師 |
趙也 | 青年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民族器樂文化傳承與教育典範 |
孫晉強 | 陝西西大科里奧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
王民 |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工程技術專家 |
丁凌濤 | 著名網路作家 |
姓名 | 稱號/榮譽 |
---|---|
胡衛東 | 著名籃球運動員,1999年被選為新中國籃球運動員50傑之一 |
宮魯鳴 | 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最佳搶斷球手,1984年成都全國聯賽獲最佳遠投、搶斷球兩項技術獎,1999年被選為新中國籃球運動員50傑之一 |
張艷茹 | 女足國家隊主力門將,參加了兩屆世青賽並奪得兩個亞軍,是,女足亞洲杯,奪冠的功臣 |
韓碩 | 籃球運動員,有中國便士之稱 |
吳楠 | 籃球運動員,2009-2010賽季CBA全明星,扣籃大賽,冠軍 |
孫可 | 足球運動員,現效力於江蘇舜天足球俱樂部,2013年入選中國國家隊 |
李昂 | 足球運動員,現效力於江蘇舜天足球俱樂部,2014年中超首秀後即入選首輪最佳陣容 |
姓名 | 獎項 |
---|---|
王沛 | 第5屆世界盃技巧比賽冠軍 |
王立友 | 第5屆世界盃技巧比賽冠軍 |
周傳彪 | 第5屆世界盃技巧比賽冠軍,第8屆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 |
杜彪 | 第8屆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 |
蘇紅 | 第9屆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 |
宋娜 | 第9屆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 |
冀方新 | 第10屆世界盃技巧錦標賽冠軍 |
孟愛國 | 第10屆世界盃技巧錦標賽冠軍 |
劉峰 | 第17屆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 |
劉會峰 | 第17屆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 |
許家恆 | 首屆世界武搏運動會散打金牌 |
陸海松 | 第7屆世界盃跳水賽冠軍 |
李紅雲 | 第6,7,8,10屆世界女子舉重錦標賽冠軍,世界舉重錦標賽冠軍 |
崔文華 | 第68屆世界男子舉重錦標賽冠軍,第69屆世界舉重錦標賽冠軍 |
楊影 | 第4屆世界盃桌球賽冠軍,第44屆,第4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冠軍 |
閆森 | 第27屆奧運會桌球比賽冠軍,第46屆,第47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冠軍 |
孫晉 | 第45屆,第4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冠軍 |
許昕 | 第六屆桌球團體世界盃冠軍 |
劉靜 | 北京殘奧會女子桌球單打F1-2級冠軍 |
李倩 | 北京殘奧會女子桌球單打F3級級冠軍 |
周影 | 北京殘奧會女子桌球單打F4級級冠軍 |
仇志淇 | 第48屆世界射擊錦標賽冠軍 |
孫會 | 第8屆,第9屆武術世界錦標賽冠軍,第3屆武術世界盃冠軍 |
韓曉鵬 | 第20屆冬季奧運會冠軍,2007年自由式滑雪世錦賽冠軍 |
姜衝鋒 | 第3屆武術散打世界盃冠軍 |
邰普慶 | 第7屆世界武術錦標賽70公斤級冠軍 |
任成遠 | 2006年世界23歲以下山地車錦標賽冠軍 |
歷代評價
人物 | 評價 |
---|---|
大禹 | 《尚書·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
李巡 | 《爾雅註疏》:,李巡,曰:“淮,海間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
酈道元 | 《水經注》:城即殷大夫彭祖之國也……義熙十二年,霖雨驟澍,汴水暴長,城遂崩壞。冠軍將軍,彭城劉公之子也,登更築之。悉以塼壘,宏壯堅峻,樓櫓赫奕,南北所無。 |
魏徵 | 《隋書·地理志》:考其舊俗,人頗勁悍輕剽,其士子則挾任節氣,好尚賓游,此蓋楚之風焉。大抵徐、兗同俗,故其餘諸郡,皆得齊、魯之所尚。莫不賤商賈,務稼穡,尊儒慕學,得洙泗之俗焉。 |
杜佑 | 《通典·州郡十》:徐方鄒魯舊國,漢興猶有儒風。自五胡亂華,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傷殘。彭城要害,藩捍南國,必爭之地,常置重兵。 |
蘇軾 | 《上皇帝書》:及移守徐州,覽觀山川之形勢,察其風俗之所上,而考之於載籍,然後又知徐州為南北之襟要,而京東諸郡安危所寄也。昔項羽入關,既燒鹹陽,而東歸則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鹹陽而取彭城,則彭城之險固形便,足以得志於諸侯者可知矣。 |
馬可波羅 | 《馬可波羅行紀(張晗譯)》:城市的名字與該州的名字相同,因為此城是該州的都會。此城是一座富裕的重鎮,其居民都勇猛善戰,善於經營工商業,獵物眾多,物產豐富。 |
沈德符 | 《萬曆野獲編》:徐州為古彭城,劉、項、備、操所爭之地,南北分裂,視此地得失為強弱。 |
顧祖禹 | 《讀史方輿紀要》:《禹貢》徐州之域,古大彭氏國也……州岡巒環合,汴泗交流,北走齊、魯,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 |
臧克家 | 老黃河用半截手臂,環護著我們這偉大的古城,津浦、隴海劃一個鐵十字,在它心中……徐州城,是中華的左心室,它的脈絡,關聯著中華整個的生命! |
毛澤東 | 徐州是個好地方……徐州也是中國養生學的發祥地。堯時有位叫籛鏗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養生學家。堯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一帶建立了大彭國。籛鏗就是徐州這塊土地的開山人物彭祖。 |
孫家正 | 兵家必爭之地一語,使徐州武事之名遠播,而文名不顯,實在是個大誤會。徐州之魅力實在文也。北雄南秀交融,陽剛陰柔俱備,使徐州文化神采獨具。我熱愛、懷念徐州。 |
易中天 | 徐州人的有情有義,源於他的楚風漢韻!俗話說,楚人重情,燕趙重義,徐州正好是一座不南不北、不東不西的城市,他集納了各方的優點。 |
紀連海 | 據總結,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約有三五十位,其中約有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被徐州所占。所以我說,徐州是真正的帝王之鄉。 |
王立群 | 徐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到徐州來辦簽售會,因為徐州古代叫彭城,是項羽建的西楚國國都,這在漢文化發展史上是特別有影響的事情。 |
雲龍子 | 徐州是個依山傍水風水寶地,同時也是漢朝的龍脈之地。徐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風水寶地城市之一。 |
余秋雨 | 完全沒有想到,像今天這樣成為一個極其美麗,山水組合的旅遊城市,這完全認不出來了,把歷史和現代,把它的過去的輝煌和當代的尊嚴能夠結合在一起,把經濟建設和生態文化組合的那么有機,組合的那么令人陶醉,這就是徐州。 |
吳必虎 | 徐州真是個好地方,也可以與西安同時行銷於西方市場。漢朝起於彭城(徐州),成於長安(西安)。秦的兵馬俑在西安,漢的兵馬俑在徐州。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可以與大英博物館的石刻館媲美。博物館旅遊,競爭力與英美的藝術收藏一比高低。 |
張鴻雁 | 徐州是淮海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公路、鐵路、水運、航運的中心……徐州是大城市、中心城市、龍頭地位、這就是她的定位。不要試圖與上海連親,擠進長三角,像無錫那樣做上海的衛星城市,要有與上海平起平坐的決心與氣概。 |
徐譽滕 | 徐州是一個太好吃的城市了……徐州4000多年前還出了個大人物,叫彭祖,他是研究中華美食的鼻祖。 |
王茂飛 | 一州,兩漢,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毛主席七訪,八百壽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長街淮海路。 |
歷代詩詞
詩名 | 作者 | 內容 |
---|---|---|
大風歌 | 劉邦 |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垓下歌 | 項羽 | 力拔山兮氣蓋勢,時不利兮騅不逝,追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 | 薩都剌 |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起伏如龍。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台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鍾。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 |
百步洪二首並敘 | 蘇軾 | (一)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嶮中得樂雖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裡,豈信荊棘埋銅駝。 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 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 (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 輕舟弄水買一笑,醉中盪槳肩相摩。 不學長安閭里俠,貂裘夜走燕脂坡。 獨將詩句擬鮑、謝,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詩中道何語,但覺兩頰生微渦。 我時羽服黃樓上,坐見織女初斜河。 歸來笛聲滿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羅。 奈何舍我入塵土,擾擾毛群欺臥駝。 不念空齋老病叟,退食誰與同委蛇。 時來洪上看遺蹟,忍見屐齒青苔窠。 詩成不覺雙淚下,悲吟相對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錦字,夜寒手冷無人呵。 |
彭城懷古 | 薛瑄 | 當年禹跡舊分州,走馬南來遂此游。 地勢縈迴環翠嶺,關城峭拔枕黃流。 燒余豪傑千年冢,春老佳人百尺樓。周覽未能窮往事,官河又放下洪舟。 |
馬上走筆寄子由四首 | 蘇軾 | (一)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淒咽。 吾生如寄耳,寧獨為此別。 別離隨處有,悲惱緣愛結。 而我本無恩,此涕誰為設。 紛紛等兒戲,鞭鐙遭割截。 道邊雙石人,幾見太守發。 有知當解笑,撫掌冠纓絕。 (二) 父老何自來,花枝裊長紅。 洗盞拜馬前,請壽使君公。 前年無使君,魚鱉化兒童。 舉鞭謝父老,正坐使君窮。 窮人命分惡,所向招災凶。 水來非吾過,去亦非吾功。 (三) 古汴從西來,迎我向南京。 東流入淮泗,送我東南行。 暫別復還見,依然有餘情。 春雨漲微波,一夜到彭城。 過我黃樓下,朱欄照飛甍。 可憐洪上石,誰聽月中聲。 (四) 前年過南京,麥老櫻桃熟。 今來舊遊處,櫻麥半黃綠。 歲月如宿昔,人事幾反覆。 青衫老從事,坐穩生髀肉。 聯翩閱三守,迎送如轉轂。 歸耕何時決,田舍我已卜。 |
彭城雜詠 | 葉道源 | 高城遠納萬山秋,獨倚危欄起暮愁。 風卷旌旗班馬靜,天連烽火陣雲流。 關河不鎖征人夢,帷幄誰深大將謀。 千古興亡爭戰地,莫將蕞爾視徐州。 |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 | 韓愈 | 汴泗交流郡城角,築場千步平如削。 短垣三面繚逶迤,擊鼓騰騰樹赤旗。 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分曹決勝約前定,百馬攢蹄近相映。 球驚杖奮合且離,紅牛纓紱黃金羈。 側身轉背著馬腹,霹靂應手神珠馳。 超遙散漫兩閒暇,揮霍紛紜爭變化。 發難得巧意氣粗,歡聲四合壯士呼。 此誠習戰非為劇,豈若安坐行良圖? 當今忠臣不可得,公馬莫走須殺賊。 |
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 | 蘇軾 | 雲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 |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 蘇軾 | 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捲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
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 蘇軾 | (一) 萬木鎖雲龍,天留與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東。 薺麥余春雪,櫻桃落晚風。 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 (二) 魚龍隨水落,猿鶴喜君還。 舊隱丘墟外,新堂紫翠間。 野麋馴杖履,幽桂出榛菅 灑掃門前路,山公亦愛山。 |
題雲龍草堂石磬 | 蘇軾 | 折為督郵腰,懸作山人室,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濱石 |
登雲龍山 | 蘇軾 | 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 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
送暉亭 | 韓維 | 龍山尋勝跡,小步送暉亭,暮色收林表,苔痕印屐青 |
游雲龍山和韻 | 李蟠 | 岸草萋萋合遠天?一罅靈根寫玉泉。 樵斧擔雲歸晚磬,漁蓑帶雨出朝煙。 山中六月無長夏,盡日風涼便是仙。 |
次韻童二樹登雲龍山 | 邵大業 | 千尺玲瓏暮靄橫,彭門風月許誰爭。 高亭尚有蘇張跡,勝地空傳楚漢名。 雙履躡雲看鶴影,一筇依日送河聲。 莫因往事成惆悵,且聽山人作鳳鳴。 |
登雲龍山 | 高斌 | 雲龍峰獨秀,靈境接彭城。 亭與人皆古,山因寺得名。 重來驚舊雨,一上喜新晴。 賢守饒風韻,蘇堤自可成。 |
游雲龍山作 | 愛新覺羅·弘 | 彭城駐輦厪河防,咫尺雲龍戲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閒聊復訪蘇張。 翠峰夏首關林葉,綠野風清泛麥芒。 底事今來艱迥句,為民籌濟為民傷。 |
春日登雲龍山憩放鶴亭 | 閻焜貞 | 百仞岡頭碧可攀,憑欄放眼到塵寰。 二分紅杏三分柳,萬里黃河九里山。 亂石盤盤羊可叱,晴雲冉冉鶴知還。 風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時鳴澗谷間。 |
秋夜登雲龍山放鶴亭 | 解元 | 當年放鶴人何處?月滿空庭此日名。 亂石崎嶇南北路,黃河襟帶古今情。 千家燈火連徐市,九里煙雲接漢營。 回首林泉霜色動,山山草樹盡秋聲。 |
登雲龍山晚眺偶成 | 陶澍 | 青山兩岸抱徐州,也比金陵枕石頭。 霸氣久隨偃王盡,城名猶為老彭留。 關津有險當淮泗,鄉里無情斗項劉。 斜日雲龍閒眺望,古今何限水東流。 |
登雲龍山賦呈李宗仁 | 郁達夫 | 道阻彭城十日間,郊坰時復一躋攀。 地連齊魯頻傳警,天為雲龍別起山。 壯海風懷如大范,長淮形勝比雄關。 指揮早定蕭曹計,忍使蒼生血淚殷。 |
送鄭戶曹 | 蘇軾 | 水繞彭祖樓,山圍戲馬台。古來豪傑地,千載有餘哀。 隆準飛上天,重瞳亦成灰。白門下呂布,大星隕臨準。 尚想劉德輿,置酒此徘徊。爾來苦寂寞,廢圃多蒼苔。 河從百步響,山到九里回。山水自相激,夜聲轉風雷。 蕩蕩清河堧,黃樓我所開。秋月墮城角,春風搖酒杯。 遲君為座客,新詩出瓊瑰。樓成群已去,人事固多乖。 他年君倦遊,白首賦歸來。登樓一長嘯,使君安在哉。 |
種德亭 | 蘇軾 | 小圃傍城郭,閉門芝術香。名隨市人隱,德與佳木長。 元化善養性,倉公多禁方。所活不可數,相逢鏇相忘。 但喜賓客來,置酒花滿堂。我欲東南去,再觀雙檜蒼。 山茶想出屋,湖橘應過牆。木老德亦熟,吾言豈荒唐。 |
與舒教授,張山人,參寥師同遊戲馬台,書西軒壁,兼簡顏長道二首 | 蘇軾 | (一) 古寺長廊院院行,此軒偏慰旅人情。 楚山西斷如迎客,汴水南來故繞城。 路失玉鉤芳草合,林亡白鶴古泉清。 淡游何以娛庠老,坐聽郊原琢磬聲。 (二) 竹杖芒鞋取次行,下臨官道見人情。 天寒菽粟猶棲畝,日暮牛羊自入城。 沽酒獨教陶令醉,題詩誰似皎公清。 更尋陋巷顏夫子,乞取微言繼此聲。 |
留題石經院三首 | 蘇軾 | (一) 蔥蒨門前路,行穿翠密中。 卻來堂上看,岩谷意無窮。 (二) 夭矯庭中檜,枯枝鵲踏消。 瘦皮纏鶴骨,高頂轉龍腰。 (三) 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 欲知深幾許,聽放轆轤聲。 |
台頭寺步月得人字 | 蘇軾 | 風吹河漢掃微雲,步屧中庭月趁人。 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 遙知金闕同清景,想見氈車輾暗塵。 回首舊遊真是夢,一簪華發岸綸巾。 |
和李使君,九日登戲馬台 | 陳師道 | 登高能賦屬吾儕,不用傳杯擊缽催。 九日風光堪落帽,中年懷抱更登台。 江山信美因人勝,萸菊逢辰滿意開。 二謝風流今復見,千年留句待公來。 |
登戲馬台 | 薩都剌 | 城下黃河去不回,四山依舊翠屏開,無人會得登臨意,獨上將軍戲馬台 |
贈李蟠 | 姜宸英 | 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 儀容如絳勃,刀筆似蕭何。 木下還生子,蟲邊更著番。 一般難學處,三十六波波。 |
戶部山探梅 | 李蟠 | 空山無伴已多年,獨有寒梅傍我妍。 疏影偏宜閒散地,幽香不到艷陽天。 含苞帶雨來相問,露蕊臨風倍可憐。 紙帳夜深還入夢,羅浮只在一燈前。 |
得萬壽祺松石畫幅裝成喜題 | 張伯英 | 崔泉山足接榆莊,我是鄰村田舍郎。 詩品人稱如靖節,筆精今更見河陽。 躬耕郭北猶遺族,避地隰西何處堂? 珍重一縑三百載,守貧敢與左賢方。 |
七夕 | 鄭在陸 | 小院風檐夜氣秋,臥觀織女會牽牛。 人間別恨常難補,天上相思總易酬。 浩劫未妨群鵲聚,濃歡應念只鸞愁。 料他分袂無多日,重見只須月再周。 |
菩薩蠻 | 鄭異之 | 庭階寂寂簾櫳靜。畫欄紅藥相輝映。 午夢正關情。落花簾外輕。錦屏山幾點。芳意江南遠。 睡起倚斜陽。閒看歸雁翔。 |
九日黃樓作 | 蘇軾 | 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韈。 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千柄鍤。 黃樓新成壁未乾,青河已落霜初殺。 朝來白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 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粼粼山齾齾。 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霅。 |
十月十五日觀月黃樓席上次韻 | 蘇軾 | 中秋天氣未應殊,不用紅紗照塵隅。 山上白去橫匹素,水中明月臥浮圖。 未成短棹還三峽,已約輕舟泛五湖。 為問登臨好風景,明年還憶使君無? |
太虛以黃樓賦見寄作詩為謝 | 蘇軾 | 我在黃樓上,欲作黃樓詩。忽得故人書,中有黃樓詞。黃樓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為城,泗水以為池。我詩無傑句,萬景驕莫隨。夫子獨何妙,雨雹散雷椎。雄辭雜今古,中有屈宋姿,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朱蠟為摹刻,細妙分毫釐,佳處未易識,當有來者知。 |
登黃樓 | 賀鑄 | 何處延明月,東城百尺樓,故人那得見?後夜是中秋 |
黃樓 | 陳師道 | 樓以風流勝,情緣貴賤移。 屏亡老畢篆,市發大蘇碑。 更覺江山好,難忘父老思。 只應千載後,覽古勝當時。 |
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 | 陳師道 | 林廬煙不起,城郭歲將窮。 雲日明松雪,溪山進晚風。 人行圖畫裡,鳥度醉吟中。 不盡山陰興,天留憶戴公。 |
燕子樓 | 張仲素 |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
永遇樂 | 蘇軾 |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涼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漢。 |
燕子樓 | 文天祥 | 自別張公子,嬋娟不下樓,遂令樓上燕,百歲稱風流。我游彭城門,來吊楚王闕。問樓在何處?城東草如雪。蛾眉代不乏,埋沒安足論。因何張家妾,名與山川存?自古皆有死,忠義長不沒。但傳美人心,不說美人色。 |
登,燕子樓 | 陳師道 | 綠暗連村柳,紅明委地霞。 畫梁初著燕,廢沼已鳴蛙。 鷗沒輕春水,舟橫著淺沙。 相逢千歲語,猶說一枝花。 |
燕子樓 | 薩都剌 | 雪白楊花拍馬頭,行人春盡過徐州,夜深一片城頭月,曾照張家,燕子樓 |
燕子樓 | 胡儼 | 妙舞輕歌一夕休,繁華消盡彩雲收,多情只有烏衣侶,終歲相看不下樓 |
燕子樓 | 錢謙益 | 柳老花殘木葉秋,西風斜日總牽愁,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輕過,燕子樓 |
王陵母墓 | 袁希顏 | 一劍興亡決,斯言寄遠人。 中原誰共逐,天子豈無真。 義莫從新主,恩堪斷老親。 至今留墓草,如報漢家春。 |
蘇堤 | 愛新覺羅·弘 | 通守彭城聞昔年,長堤亦得號髯仙,漲波未到麥芒綠,絕勝西湖巷柳妍 |
蘇堤 | 葉崇侖 | 巍巍城郭與雲齊,幾下炊煙望欲迷,遙指黃茅岡畔路,一行楊柳是蘇堤 |
游桓山,會者十人,以“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為韻,得澤字 | 蘇軾 | 東郊欲尋春,未見鶯花跡。春風在流水,鳧雁先拍拍。孤帆信溶漾,弄此半篙碧。艤舟桓山下,長嘯理輕策。彈琴石室中,幽響清磔磔。吊彼泉下人,野火失枯臘。悟此人間世,何者為真宅。暮回百步洪,散坐洪上石。愧我非王襄,子淵肯見客。臨流吹洞簫,水月照邊璧。此歡真不朽,回首歲月隔。想像斜川游,作詩繼彭澤。 |
桓魋墓詩 | 蘇軾 | (一) 側手區區豈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 共疑智伯初圍趙,猶有張湯欲漕斜。 已坐迂疏來此地,分將勞苦送生涯。 使君下策真堪笑,隱隱驚雷響踏車。 (二) 茫茫清泗繞孤岑,歸路相將得暫臨。 試著芒鞋穿犖确,更然松炬照幽深。 縱令司馬能鑱石,奈有中郎解摸金。 強寫蒼崖留歲月,他年誰識此時心。 |
浣溪沙 | 蘇軾 | (一)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採桑姑。 (二) 鏇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三)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四)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
拔劍泉 | 邵大業 | 策馬來尋拔劍泉,漢皇遺蹟尚森然。 一泓暗瀉碧峰外,百丈晴拖綠樹邊。 溜響消殘龍戰氣,芒寒微動灞陵煙。 鴻溝寂寞烏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 |
鎮河鐵牛 | 佚名 | 河清門外水悠悠,萬里長堤臥古牛。 青草繞前難下口,長鞭任打不回頭。 風吹遍體無毛動,雨濕周身似汗流。 莫向函關跨老子,國朝賴爾鎮徐州。 |
會子瞻兄宿逍遙堂二首 | 蘇轍 | (一) 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二)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楹竹雨淒淒。 |
與子由宿逍遙堂二絕句 | 蘇軾 | (一) 別期漸近不堪聞,風雨蕭蕭已斷魂。 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 (二) 但令朱雀長金花,此別還同一轉車。 五百年間誰復在?會看銅狄兩咨嗟。 |
登快哉亭 | 陳師道 |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 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閒。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
劉向墓 | 胡儼 | 十年封事遺編在,三尺荒丘宿草摧,鴻寶浪傳誰見得,藜燈一去不重來 |
乾隆行宮聯 | 愛新覺羅·弘 |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 |
銀縷玉衣 | 郭沫若 |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
蝶戀花·送彭舍人罷徐 | 陳師道 | 九里山前千里路。流水無情,只送行人去。路轉河回寒日暮。連峰不許重回顧。 水解隨人花郤住。衾冷香銷,但有殘妝污。淚入長江空幾許。雙洪一抹無尋處。 |
九里山 | 馬惠 | 天空野燒連垓下,落日蒼煙接沛中,惟有磨旗蹤跡異,年年常見白雲封 |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 李白 |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
子房山 | 金鑾 | 報主原非漢,封侯豈為留。 早求滄海士,晚伴赤松游。 故國山猶在,黃河水自流。 王孫歸去好,春草遍芳洲。 |
水龍吟·謁張子房 | 朱彝尊 | 當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鹹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季。算論功三傑,封留萬戶,都未是,平生意 遺廟彭城舊里。有蒼苔、斷碑橫地。千盤驛路,滿山楓葉,一灣河水。滄海人歸,圯橋石杳,古牆空閉。悵蕭蕭白髮,經過攬涕,向斜陽里。 |
圯橋懷古 | 王廷珍 | 老人圯上幸相逢,千載橋頭有舊蹤。 椎擊沙中秦失鹿,雲從天上漢飛龍。 當年曾囑尋黃石,晚歲還期學赤松。 欽慕英風人已邈,東流泗水自溶溶。 |
黃樓 | 薩都剌 | 黃河三面繞孤城,獨倚危闌眼倍明,柳絮飛飛三月暮,樓頭猶有賣花聲 |
登黃樓有懷漱泉 | 馮煦 | 斷虹初霽,倚層樓,送盡南來征轍。不見長河千尺瀉,只見驚沙吹雪。病葉欺蟬,虛檐舞蝠,夕照相明滅。高城凝佇,天涯芳草將歇。 淒絕江上離心,鬧紅一舸,處處聞啼鴂。重到羽衣橫笛地,此樂更無人說。四十三年,渾如電抹,秋鬢今騷屑。故人歸否?鄉愁應上眉纈。 |
石炭並引 | 蘇軾 | 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取於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雲。 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萬車炭。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為君鑄作百鍊刀,要斬長鯨為萬段。 |
登彭祖樓 | 陳師道 | 城上危樓江上城,風流千載擅佳名。 水兼汴泗浮天闊,山入青齊煥眼明。 喬木下泉余故國,黃鸝白鳥解人情。 須知壯士多秋思,不露文章世已驚。 |
彭祖井 | 馬蕙 | 古井城邊不記年,名留彭祖世相傳。玉繩汲虎人何在,金鼎蟠龍客已仙。 甃石苔侵秋雨積,梧桐葉落晚風鏇。 誰能更把寒泉浚,一飲須都壽八千。 |
送鄭戶曹 | 蘇軾 | 水繞彭祖樓,山圍戲馬台。古來豪傑地,千載有餘哀。隆準飛上天,重瞳亦成灰。 白門下呂布,大星隕臨準。尚想劉德輿,置酒此徘徊。爾來苦寂寞,廢圃多蒼苔。 |
九日登戲馬台 | 賀鑄 | 當時節物此山川,倦客登臨獨惘然。戲馬台荒年自久,斬蛇公去事空傳。黃華半老清霜後,白鳥孤飛落照前。不與興亡城下水,穩浮漁艇入淮天。 |
遊戲馬台 | 文天祥 | 九月初九日,客遊戲馬台。黃花弄朝露,古人化飛埃。 今人哀古人,後人復今哀。世事那可及,淚落茱萸杯。 |
燕子樓 | 白居易 | (一)滿床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二)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三)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 李白 |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
彭城道中 | 曾鞏 | 百步洪聲潦退初,白沙新岸湊舟車。 一時屠釣英雄盡,千載河山戰伐余。 楚漢舊歌流俚耳,韓彭遺壁冠荒墟。可憐馬上縱橫略,只在邳橋一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