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十二形

形意拳十二形

十二形是形意拳主要組成部分,借寓十二種動物的特點及形像,融入武技中,如龍的飛騰縱橫,虎的威猛氣勢、猴之靈,燕之巧,雞敏好鬥,鷹鷂猛等。

概述

十二形是形意拳主要組成部分,借寓十二種動物的特點及形像,融入武技中,如龍的飛騰縱橫,虎的威猛氣勢、猴之靈,燕之巧,雞敏好鬥,鷹鷂猛等。仿其形揣其意而納入攻防拳技中,既是精妙的攻防技巧,又是練身的良好方法。

相關故事

世紀七十年代初,在上海靜安公園內的晨練隊伍里,一種形式獨特的健身運動漸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伴著動聽的中國民樂,女性健身者,身輕如燕,體態優美,一招一式無不令人聯想到那些刻畫於敦煌壁畫上的婀娜風韻——這便是木蘭拳的開始了,當時,它尚被稱作“木蘭花架拳”。

這套拳法起初是上海民間拳師楊文娣從崆峒派花架拳部分套路中演化創編的,起初她只是每日清晨時分於上海靜安公園內獨自練習,豈料時間一久,引起了周圍晨練者尤其是女性晨練者的興趣,紛紛詢問那是什麼拳法。當時,楊女士自謙地認為她自己的花架拳僅為一些皮毛,並且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些改編,實在不算是正宗的花架拳,於是便以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之名命名拳法,“木蘭花架拳”得以誕生。或許是木蘭花架拳的套路“似舞似武”,柔中帶剛,同時也沒有傷筋動骨的危險,因此在當時頗得中青年女性的青睞,前來“拜師學藝”的人們絡繹不絕,楊女士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最出名的無疑是後來被稱為“七仙女”的七大弟子,他們也是楊女士最早的一批嫡傳弟子。

楊文娣女士去世後,她的眾多弟子秉承師教,四處傳播,自發形成的民間流派有:王式(王倩娥)、祝式(祝文健)、應式(應美鳳)、施式(施慧鶴)、凌式(凌建達),使原本難免顯得有點先天不足的木蘭花架拳,形成了既風格各異,又相映成輝的各種流派,後接受上海武術院馮如龍先生的提議,把木蘭花架拳改稱為“木蘭拳”。

許是冥冥之中某種力量的牽扯,木蘭拳在經歷了一段百家爭鳴但卻紛爭不斷的日子後,終於有機會擺脫各流派狹隘框框,形成高雅、科學和更具有藝術魅力的完整體系。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大世界治安保衛科長的李鋼先生慧眼獨具,充當了一回“伯樂”,他發現了當時尚處於民間流傳階段的木蘭拳的價值,經他發起,成立了“中國大世界武術競技交流中心”,進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有上級批文的木蘭拳活動機構“中國木蘭拳大世界總會”。隨後,他還和工作人員一起,邀請了各流派代表和各方人士展開研討彙編活動。對各流派拳路進行提煉並增加新的內涵,從而形成了標誌著木蘭拳向高層次發展的“中國木蘭拳”。從那以後,木蘭拳終於擺脫了散布於晨練隊伍中的民間健身運動的命運,轉而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正式機構,上海大世界便是它的“根據地”。

作為“中國木蘭拳”的創立者,李鋼意識到,若想將木蘭拳發揚光大,勢必得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體系作為發展的有力後盾。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聘請一批業餘兼職高級老師集體彙編出書,在一番精心策劃、構思和創編後,中國木蘭拳形成了十二個基本套路和十個附加套路、十個精品演出套路,六個養生簡化套路的科學體系。從套路名稱到拳譜,從表現形式到套路格局,從使用道具和音樂選配等都作了一系列的定位。於是,木蘭拳開始蓬勃發展起來:1992年被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拍成世界第一部木蘭拳科教電影;1993年4月通過註冊成立了上海大世界木蘭拳藝術院;1996年被中央十部委確立為全民健身首批項目而入選(中華體育健身方法徵集第一卷);1994年7月國家武術協會宣布“木蘭拳為中國武術界第130種新拳種”;1998年4月,國家體育中心推出木蘭拳三個規定套路:拳、扇、劍。從此每屆運動會,木蘭拳都被列入武術比賽項目之一。

花架拳是崆峒派武藝, 上世紀在上海民間流傳。被大家一致公認的“木蘭拳”單傳先師楊文娣女士便是在花架拳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木蘭花架拳”的最早雛形。

有趣的是楊女士又是從哪裡學來的花架拳呢?在所有介紹木蘭拳的資料中,這始終是個謎。有人說楊女士是從某一神秘的江湖高人那裡學來的;更有一種說法稱,該神秘高人其實就是崆峒派掌門燕飛霞。

在張源俠所著《內家功夫不傳之秘》一書中曾經提到過,確有一位這樣的神秘高人,且有名有姓,在上海花架拳圈子裡是眾人皆知的,只是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此高人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不再被人們所提及,反倒是“木蘭花架拳”經由楊女士及其眾弟子的不懈努力日益發展壯大了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