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田

在荊州城偏東南的閘口鎮,附近有座橋,名叫江管渡橋。橋南有一塊兩畝多大的水田,與眾不同。每到秧苗插下的季節,這塊田晨總是綠油油的,而且連一根雜草也沒有。這塊田,人稱張飛田。

基本信息

介紹

在荊州城偏東南的閘口鎮,附近有座橋,名叫江管渡橋。橋南有一塊兩畝多大的水田,與眾不同。每到秧苗插下的季節,這塊田晨總是綠油油的,而且連一根雜草也沒有。這塊田,人稱張飛田。

相關傳說

傳說劉備借得荊州之後,按照諸葛亮的策略,招賢納土,擴充隊伍,由 2萬多人一下子發展到20多萬。可是這么多人。一下子很難籌齊軍糧。雖然荊州是個富庶的地方,但眼下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加上戰亂,使得許多田園荒蕪,軍糧供應有困難。
諸葛亮見到這種情況,就向劉備建議,利用赤壁之戰的對峙局面,屯田養兵。於是,張飛帶領一支人馬,南渡長江,駐紮在公安縣,一邊操練,一邊耕種荒地。張飛為了便於勞作,就在渡口邊要了一塊地。
轉眼到了仲夏,割麥插秧兩頭忙。張飛帶著幾名小卒耕田耙田,並在田裡劃上格子,把秧苗插得整整齊齊。這位河北漢子到江南的時間並不長,但他對種水稻的技術掌握很熟,足見他粗中有細。
不幾天,插下去的秧苗返青,長得綠油油的,十分可愛。從此,張飛每次操練或巡察歸來,總要到這塊田裡來除雜草。有一天,張飛從荊州議事回來,路過一塊屯田,只見田裡雜草比秧苗還要多,不覺火冒三丈。他大喊幾聲,命人找來屯田的士卒。張飛見他們懶散的樣子,舉起馬鞭就打。隨後,把他們押到張飛田裡看,令他們按照張飛田的樣子,除淨雜草。打這以後,所有屯田的士卒再也不敢偷懶,田也種好了。
這年秋天,水稻豐收,張飛所率這支人馬,上交糧食最多。劉備、諸葛亮誇獎了張飛,並帶所有屯田將士去張飛田,看那整整齊齊的稻茬。
後來,張飛隨劉備入川,他的屯田交給當地老百姓耕種,都學張飛的樣子,把田裡的雜草除得乾乾淨淨。直到今天,人們還是如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