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弦子書

又有說法叫盲人說書,源於平遙弦子書,流行範圍大致為山西省平遙、汾陽、介休、孝義等縣。平遙弦子書,又名“平遙盲書”,俗稱“瞎子說書”,源於明代中後期,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了。

概況

又有說法叫盲人說書,源於平遙弦子書,流行範圍大致為山西省平遙、汾陽、介休、孝義等縣。據老人們講述,有不少盲人以說書謀生,當時只限於單人坐唱(大約明末清初時),樂器也比較簡單,以三弦,曲笛為主,將一檀木腿板綁於左小腿前方,一面小釵綁於右膝蓋上,右手在彈撥三弦的同時兼敲擊小釵,左腿呢,則不停地帶動腿板打著節拍。當時,內容只是自編一些收集到的小故事、小笑話,逐步到說唱章回小說,連本古書。隨後,在實踐演唱中逐漸加進了四弦,月弦,演唱者由單人擴大到4、5人,分開了生、旦、淨、醜、說唱的語言也完全用平遙方言,通俗易懂。其樂器配合適當,曲調優美動聽,很受民眾歡迎。這種說書方式常於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生日滿月之時,或者農閒季節為活躍民間文化生活而演唱,其內容如《小八義》、《大八義》、《五女興唐傳》、《劉胡蘭傳》、《買賣婚姻氣煞人》等。

現狀

平遙弦子書當地俗稱“瞎子說書”,至今已傳四代,但現在平遙全縣已只剩十七八個能說書的盲人,其第五代傳人奇缺,照這樣下去,這門技藝不久後就會失傳
“要不是平遙盲人,弦子書早就失傳了。”平遙縣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武獻智很肯定地說。
平遙弦子書當地俗稱“瞎子說書”,一開始不是盲人創造了弦子書,但弦子書是在盲人嘴裡火起來的。在平遙盲人記憶里,最早的弦子書是一位平遙人從“上黨梆子”里學來的,可以說,上黨梆子的調子加上平遙話就是“平遙弦子書”。平遙弦子書有近300年的歷史,但有文字記載的只有百年。100多年前出生的平遙人文明昌、常天祿兩位盲藝人被譽為平遙弦子書的“第一代”藝人,平遙弦子書最初就是這兩位盲人“說”紅的。
左腿綁竹板,右腿捆銅鈸,右手持獸骨簽子,手指戴獸骨帽,盲人端坐,腿上立一把三弦就是“平遙弦子書”了,一個人就是一支能彈能撥會打擊的“樂隊”。

說書人——裴芙春

目前,平遙弦子書說得最好的是60歲的裴芙春,當地人都叫他“旺日”。按排序下來,旺日是弦子書的第三代“領頭人”。旺日的父親裴廣禮是弦子書第二代傳人,裴廣禮30歲時因眼疾失明,學起了說書,旺日是16歲時生眼病看不清後師從父親抱起了三弦。旺日有6個孩子,跟著他說書的只有眼睛失明的兩個兒子。
旺日說,說書是份苦差事,得勤學苦練、遲睡早起、早背晚記,還必須“耳不聞邪,心無雜念”方能成才,“所以明眼人有條件都幹了別的,弦子書留給了盲人。”
現在平遙全縣有6支弦子書“盲人文藝說唱隊”,總共有十七八個能說書的。旺日說:“過去村里沒個娛樂節目,逢年過節都盼著說書。”後來有了電視甚至網路,聽眾就越來越少了。請說書的一般是給老人過壽或是農村趕集開廟會。“上世紀70年代哪年也要說200場,現在一年能有四五十場就不錯了。”
表演場次少了,盲人們三弦也彈得慢了,更讓老藝人著急的是平遙弦子書“第五代”缺人。“得記性好、嗓子好、年齡還得小。”平遙盲藝人說,目前選培養對象難,“照這樣,30年後就可能失傳。”
去年8月份,平遙縣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武獻智整理平遙資料,開始為平遙弦子書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年底,又是武獻智組織盲人們首次灌制了平遙弦子書碟片。“別弄得往後只有聽VCD才知道有平遙弦子書”,旺日憂心忡忡地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