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平仄批判,又叫批判平仄。因為平仄理論的片面性,平仄批判從平仄誕生之日起。平仄,就是把四聲分成兩類。平仄批判,就是對平仄理論的片面性作出批判。陳寅恪考證,周顒,沈約等正是根據南北朝之梁代高僧慧皎在《高僧傳~經書論》中說:“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的理論啟發,用完全歸納法歸納出四聲,之後再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平仄。
四喜先生劉偉,曾經說把四聲四大美女分成平仄兩類,是個原則性錯誤。清末民初,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人批判了平仄聲的片面性。隨後孫大雨,聞一多等開始新詩格律研究。人們冷落了平仄聲問題。浙江詩人王無童先生在《我對詩平仄的管見》一文中談到:“音樂的低、沉、緩慢和高低的變化就產生悲哀。高、強、有力,節奏明顯有連續,就產生昂奮進。輕、柔、平、和、有跳躍感,就產生輕鬆活潑。因此,詩歌只要進行音樂的朗誦,又大大超過漢語四聲抑、揚、頓、挫,對詩歌產生音樂美的作用。”
相關知識
平仄就是把四大美女分成兩類。劉偉劉四喜先生從統計學模型分析,四聲二元化,是統計學原理的套用。根據是四除以二等於二的公式,我們知道,平均數只能平均,不能離散,四可以等於2X2,,也能等於1+3,把四聲分為兩類,即有2:2,以及1:3等多種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韻美,也有出律的音韻美。
我們知道,古代總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等5種聲調,如果是寫七言詩,每個字都可能是五種聲調的一種,5的7次方,累計有
5x5x5x5x5x5x5=78125種聲調組合,假設一種聲調組合對應1句7言詩,那么78125種聲調組合對應78125句詩,也就是說如果研究出古代7字句的聲調層面的規律,樣本至少是78125句七言詩。
7字句,XaXbXcX,a字可能是平聲或仄聲,b可能是平或仄,c可能是平或仄,這樣,我們隨意寫7字句,abc三字的8種聲調(2x2x2),
可能是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中的某種,只有平仄平和仄平仄,被部分人認可,也就是25%的聲調結構被部分人士認可。
求所有五言句中平仄組合,其實是求,1,2兩個數字能組成多少五位數,通常的機率計算方法是
2X2x2x2x2=32,分步相乘
第一種
1.平平平平平------一
2.仄仄仄仄仄------二
全平一種,全仄一種
第二種
孤平或孤仄各五種
1、平平平平仄---三
2.平平平仄平---四
3.平平仄平平---五
4.平仄平平平---六
5.仄平平平平--七
6.仄仄仄仄平--八
7.仄仄仄平仄--九
8.仄仄平仄仄--十
9.仄平仄仄仄--十一
10.平仄仄仄仄--十二
第三種
兩仄三平
1.平平平仄仄--十三
2.平平仄仄平--十四
3.仄平平仄平--十五
4.平平仄平仄--十六
5.平仄平平仄--十七
6.仄平平平仄--十八
7。平仄平仄平--十九
8.仄仄平平平---二十
9。仄平仄平平--二十一
10.平仄仄平平--二十二
第四種
兩平三仄
1.仄仄平平仄--二十三
2.平仄平仄仄--二十四
3.平平仄仄仄--二十五
4.平仄仄仄平--二十六
5.平仄仄平仄--二十七
6.平平仄仄仄--二十八
7。仄仄仄平平--二十九
8.仄平平仄仄--三十
9。仄仄平仄平--三十一
10.仄平仄仄平--三十二
如果只規定
《1.》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仄
《3》平仄仄平仄
《4》仄平平仄平
《5》仄仄仄平平
《6》平平平仄仄
《7》平平仄平仄
《8》仄仄平仄平
為合律句子
8/32=1/4=25%
即25%的句型合律,75$d的句型被否定。
現實內容
平仄給人的感覺很虛擬,顧炎武想當然地提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見《維基百科·平仄》,由此,有"仄高平低"的說法。 著名作家六吋大腳就此做了論證,仄高平低----------這裡的"高低",很多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的它們的含意.字音的高或低,更通俗的理解是聲音的尖亮或低沉.舉個例子:麗字與愁字.無論誰來讀,讀出的效果都是麗字比愁字聲音要尖.
物理的解釋就是聲音的振動頻率,數值越高音就越"尖亮".這就是常用的概念"音高"的涵義了.
仄聲有兩種,它們的特點是:第三聲由拼音完成時的音高,先降然後再回升;而第四聲的特點,則是由拼音完成時的音高在發聲時間內降低一部分.
平聲也有兩種,一種是"第一聲",其特點是無論拼出的音是尖亮還是低沉,它都保持音高不變直到發音結束.另一種是"第二聲",其特點是由拼音完成時的音高在發聲時間提高一部分,其效果是,拼出的音是低沉的,就會變得尖亮些.若拼出的音是尖亮的,還會變得更尖亮.
顯然,籠統地說"仄高平低"是不對的.這裡面還有兩種情況:
1,不同字的情況.因為字的拼音不同,那么它們在拼音完成時取得的音高就不同.也就是說,無論平仄如何,不同字的音是高是低,首先是由拼音來決定.
2,同一個字的情況.前面已說過了,從同一音高出發,不變或向更高方向改變,當然要比"下廻轉"的第三聲或直接下降的第四聲,始終都要高.
總之,對同一個字而言,恆有"平高仄低".而對不同字之間,只有其中的一個拼音發出很高的音頻(很尖亮),另一個的拼音取得的很低的音頻(低沉)時,那么第一個字的仄聲音高(變化狀態的)才有可能大於另一個字的平聲. 我們知道:“大雅久不作”“一覽眾山小”“誰知盤中餐”等詩句不合平仄,說什麼棒殺平仄不能服眾,本身就是概念不清,奉殺平仄就能服眾嗎?
相關例子
網路作家塵世祥人調查證實:讀詩平仄感覺純屬虛擬。如果說格律詩有平仄規則,那么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有多少人精通“規則”,讀格律詩的有幾人可以感知?恐怕萬不有一吧!他在校讀書時,全班37人,讀格律詩只對押韻、對仗有明顯感覺,至於問起平仄,都做搖狀。他在教高中二年級語文時,也曾向學生詢問過類似話題,居然也無一人有平仄感。既然連大中學生都普遍感覺不到的東西,為什麼還要說它存在呢?!
央視網專家張惠欽證實,《今人崇尚平仄格律嚴重影響詩詞創作水平》,舉例:
儒腐無用
七絕
加一片天
百萬曹兵列大江
一乾儒小怯言降
幸虧尚有周郎在
未把江東送異邦
這首作品,題材很好,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足之處,是在詩詞的語言之美方面,詞不甚爽,韻不甚足,
這是作者為了刻意寫平仄格律所致。
倘若不理會(即破除)平仄格律,這類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是可以寫得很好的,張惠欽改此詩為
百萬曹兵震長江,
群儒無計怯言降。
幸有大將周郎在,
不把江東送曹郎。
我們不難發現,張詩清水出芙蓉,有種天然美。平仄論規定: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為合律句子,這種做法,往好處看,是音樂美,實則,若聲母,韻母配合不好,讀起來有斷裂感,反而不美。再考察李白的《靜夜思》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
仄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
低頭思故鄉
平平平仄平
不合平仄。
五言C型起句式為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依五言C型改李白詩
床前看月光
錯作滿坤霜
舉首招明月
低頭想故鄉
這樣就合律了,但語法生硬得多,節奏也呆板
《靜夜思》的另一種符合平仄的改法
“床前亮月光,疑是地邊霜,舉目觀明月,低頭念故鄉。”見《為李白改格律,體會李白反對雕章琢句之風》蘇渝游士
以上僅從新韻考察。所以說,平仄是一座有限的金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從中開採到金子。我們應該把平仄還原成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