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車

山地車

山地車,英文名叫“mountainbike”,縮寫為MTB。起源於美國,是美國青年為了尋求刺激,在機車比賽的越野場地上駕駛腳踏車進行花樣比賽而派生髮展起來的車型。山地車,具有剛度大,行走靈活等特點,騎行時不必選擇道路,無論街巷漫遊還是休閒代步都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騎車者可以在各種路面環境上盡情地享受舒適的騎行樂趣。1976年Charlie Kelly開始推動煥然一新的下坡賽,這是第一個偉大的山地腳踏車活動。Charlie Kelly委託制商Joe Breeze設計並開發越野腳踏車,這是有史以來製造的第一批“山地腳踏車”並命名為“Breeze”。Joe Breeze以Breeze為原型在1977年至1978年之間完成設計和製造了9個系列的車型,Breeze的原型車現在在美國史密森學會的國家博物館收藏。

基本信息

歷史

山地車山地車
山地車是專門為越野(丘陵,小徑,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設計的腳踏車,一九七七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舊金山。當時,一群熱衷於騎沙灘腳踏車在山坡上玩樂的年輕人,突發奇想:“要是能騎著腳踏車從山上飛馳而下,一定非常有趣。”於是便開始越野腳踏車的設計,正式命名為山地車則是在兩年後的事。從此,“速降競技”作為體育比賽中的一個新項目嶄露頭腳,運動員騎山地車沿規定的下坡線路高速滑降,速度快者為勝,吸引了眾多的愛好者。腳踏車雖然始於歐洲,但美國人發明的山地車卻一掃傳統的腳踏車概念,將一股新風吹遍全球。如今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喜歡,成為一種健康時尚的運動受到人們的歡迎。

山地車賽事

山地車山地車
1、全國山地腳踏車賽。該比賽一般是由國家體育總局腳踏車
擊劍管理中心主辦,由各相關城市承辦,已經有四川,貴州,安徽等相關城市舉辦過全國性的山地腳踏車比賽。
2、環鄱陽湖山地腳踏車賽,在江西省贛州市首次舉辦,從贛州市內出發,一直延伸至著名的環鄱陽湖城市帶。
3、江西龍虎山山地腳踏車賽,每年夏秋季節都有舉辦,一年一屆,已經舉辦了兩屆,該賽事主要是體現比賽的樂趣,重在快樂比賽,因而不接受專業選手報名參賽,僅限於非專業賽手參賽,這種沿途即可欣賞風景,又可參與運動的比賽形式,很受賽友們歡迎。
4、中國南嶽衡山第四屆山地車挑戰賽。
5、中國黃山(黟縣)國際山地車節:
中國黃山黟縣國際山地車節自2006年起開始創辦,如今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頂級業餘腳踏車賽事,吸引了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30多個省份的6000餘名選手,同時也是眾多國內外媒體齊聚的盛會。2009年央視五套的強力加盟,進一步擴大了賽事影響力,提升了賽事品味。
黟縣地處黃山南麓,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有著“世外桃源,畫裡鄉村”之稱.境內峰巒疊嶂,風光毓秀,山水與文化渾然天成。當地保存完整的徽州建築群和古黟民俗,更是吸引了無數遊人。每年四月份第二個周末,油菜花盛開的季節,黃山山地車節都會在這裡舉辦。
黃山賽的賽道途經宏村,木雕樓古村落,塔川,木坑竹海,協里等景區。車友們穿梭在花海中,在古村落的鄉間小道間騎行,體會古村落中木雕樓歷史,享受塔川田園生活的靜謐,穿行於木坑竹海那煙波浩瀚的竹林,回味宏村仿佛畫中的美景。有沁人心脾的鄉間土路,也有充滿歷史印跡的青石板路,有考驗體力的山坡路段,也有刺激的柏油路衝刺,有在古老民居中穿梭的村道,更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在身邊圍繞。
黃山賽擁有全國最美的山地賽道,成熟專業的指導團隊,豐富多彩的現場活動,以及各大知名廠商的鼎力支持。歷經八年精心打造,如今已經成為集旅遊、競賽、產品展示、同業交流、指導學習等諸多元素的高端行業盛會。
2011年起,黃山山地車節在舉辦期間邀請中國腳踏車運動協會與業內各廠商、經銷商、俱樂部管理者等集聚一堂,召開中國業餘腳踏車運動發展研討會,為中國腳踏車運動主管機構和民間愛好者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促進中國腳踏車運動的整體發展。
6、環湘江腳踏車賽:這是一場國內腳踏車頂尖水平的賽事,中國·長沙環湘江腳踏車邀請賽創辦於2010年,由中國腳踏車運動協會、國家體育總局腳踏車擊劍運動中心、湖南省體育局、長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已成功舉辦了兩屆。2012年環湘江腳踏車賽升級為環湘江國際腳踏車邀請賽,賽事規格更高,影響力更大。賽事以“低碳、環保”為主題,圍繞著長沙“山水洲城”的世界級自然景色,以環洲(橘子洲)、環江(湘江)、環山(嶽麓山)為亮點設計賽道,打造成風景最美、規格最高、參與人數最多和最具影響力腳踏車風雲匯,充分展示了星城長沙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及幸福名城的城市風采。
7、2012瑞安市“WIEL”杯山地腳踏車尖山爬坡邀請賽。
8、2012年清遠奧園環大學城山地腳踏車邀請賽。
9、2012全國山地腳踏車錦標賽
10、“redbullrampage”由紅牛贊助的世界頂尖freeride車手比賽,被譽為地表上最殘酷的比賽。

運動發展

在爬山腳踏車運動中,法國選手在當今國際賽事裡已發展成一股新勢力,與其它勁旅如美國、澳洲等成為了此項運動中的領導者。法國首先在世界錦標賽的下坡項目(DownhillEvent)中高奏凱鏇曲,其中車手富爾洛斯(N.Vouilloz)及加舒特(Gachot)分別取得男子下坡賽的冠,亞軍。女子下坡賽方面,舒(A.C.Chausson)則替法國在青少年組的賽事中贏得另一面錦標,值得注意的是,她在這組別中奪魁所做出的時間,竟然比高級組的選手所做出的紀錄更快,可見法國在下坡項目中實力非常強大。越野賽項目方面,荷蘭的班贊斯(B.Brentjens)力壓群成為男子組冠軍,女子組桂冠則由加拿大女騎士仙黛(A.Sydor)取得。這批新加冕的世界「山路之王」,在今次征服了德國黑森林之後,將要接受一個更大的挑戰--爬山腳踏車已獲國際奧委會正式排準,並已在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首次登場作為競賽項目。

發展前景

世界腳踏車行業的重心正從傳統的代步型交通工具向運動型、山地型、休閒型轉變,在美、歐、日等已開發國家,腳踏車是一種較普遍的運動、健身、休閒和娛樂性產品。每年全世界腳踏車需求量巨大,日本CYCLEPRESS的數據統計顯示,全世界腳踏車需求規模保持在1.06億台的水平,腳踏車年交易額約為50億美元。由於產業特性和勞動力成本因素,近15年來全球腳踏車製造產業向以中國為主的有工業製造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到2013年,中國仍為世界腳踏車最大的腳踏車生產基地,整車生產廠、零配件生產廠分別達到500多家、700多家,世界前五大廠商主要基地均在中國。而隨著世界各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全球腳踏車需求量會進一步擴大,隨著腳踏車進一步的結構升級,將給行業的參與者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中國腳踏車行業的發展前景也將更加廣闊。
賽制
在山地車賽的出發點,所有選手同時出發。男子山地車賽全程為40-50公里(6-7圈),女子比賽全程為30-40公里(5-6圈)。比賽的確切路程要等到比賽前一天晚上才能確定,主要是裁判要根據天氣等條件來把握比賽時間。一般男子選手需1小時15分,女子選手需要1小時左右。這種令參賽選手極度疲勞的比賽還存在海拔上的變化,其高度將從海拔面升高到海拔230米左右。
特點
山地車的主要特徵是:寬胎,直把,有前後的減震,騎行較舒適。寬而多齒的輪胎提供抓地力,有減震器吸收衝擊。近些年來前減震的套用成為標準,前後減震的車輛越來越普及。一些山地車開始使用副把,但角度上揚的橫把卻成為了時尚。在DH車上800mm以上的把橫已經較為常見。
山地車,具有剛度大,行走靈活等特點,騎行時不必選擇道路,無論街巷漫遊還是休閒代步都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騎車者可以在各種路面環境上盡情地享受舒適的騎行樂趣。
山地車,因其堅固、粗獷、新穎的外型、繽紛奪目的色彩、優越的騎行性能,很快成為都市青年追求的時尚。
山地車,各種部件均不同於普通腳踏車,具有緩衝作用、抗震性能好的輪胎,牢固結實、材料剛度大的車架,不易疲勞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夠暢快地騎行的變速器等,都使山地車更加適合與爬山越野、郊遊旅行。
山地車,車速一般有11速、18速,20速,21速,24速,27速以及30速。正確運用變速器,能應付平路,上下坡,土路,頂風等複雜路況和氣候,比普通腳踏車快速省力得多。
長途騎行,應適時變換調速器,充分發揮山地車的特長。一般來說,應以腳下略感有力為宜,若覺得有點“空”,就應馬上換高速比;相反,若感有些吃力,就應及時換成低速比。如若是能略知一二修理技術,騎上山地車的感覺簡直就象個國王,在以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騎上山地車去擁抱大自然,既放鬆心情,又鍛鍊身體,成為休閒新寵。

分類

山地車山地車
普通越野XC
(CrossCountry)
輕度越野車型,有很強的爬坡性能,用於普通的山地越野,也是山地車中最輕便最實用的車型,較追求輕量化與高速通過性,因此新車型多為29寸大輪徑。多為硬架,前叉行程80—120mm。
林道TR
(Trail)
騎行路線多為林間小道,因此得名,注重騎行的流暢性,多為全避震車型,行程多為前後140mm。
全山地AM
(AllMoutain)
正如其名,車輛性能平均,連續爬坡或下坡都能勝任,但都不專長,對於只想擁有一輛車但卻能騎更多地形或想進行長途越野旅行的人來說是最佳選擇。行程前後150—160mm。
雙人競速DS
(DualSlalom)
雙人曲道賽用車,因強調高速過彎,飛跳,打泵(pump一種藉助地形加速的技巧),車輛多為短形成或中等行程,由土坡,林道,AM,FR車改造而來。
自由騎FR(FreeRide)
一種不拘泥於地形限制的技巧性騎行,05到10年左右風靡美國車界,產生了大量技術高超的freerider。傾向於高速高強度,藉助自然地形或人工修築的跳台來進行很大的騰越,喜歡在空中各種特技動作,行程180—200mm
飛躍DJ
(DirtJumping)
藉助人工修建的場地進行空中騰越與特技動作,車輛多為硬尾,短後叉,強調強度與幾何角度,車架多為co-mo鋼,有較大的跨下空間。135*10mm後輪,前叉行程100mm以下。
速降DH(DownHill)
專注與下坡與大落差,多用雙肩前叉,車架強度高,整車重量多在17KG以上,有很大的預壓,行程200—203mm。

部件選購

車架

一部山地車是否騎的舒適,是否輕巧易控,能承受多高的強度,能用多長的時間,能否升級等,關鍵就是看車架了。
車架大致分為兩種:硬尾車架、全避震車架(軟尾車架)
簡單說下車架大小的選擇:一般根據身高選擇車架,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車架,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車架尺寸與身高參考數據:
14寸-150-16015寸-155-165
16寸-160-17017寸-165-175
18寸-170-18019寸-175-185
20寸-180-19021寸-185-195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比例都不一樣,腿長臂長不同,教大家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實際測量方法:穿著你的鞋,跨著車架站立在車架上管,雙腳與肩同寬,胯部與車架上管應有5—6厘米左右的距離;若上管接近或挨著胯部就是車架大了,若上管離胯部太遠就說明車架小了。喜歡越野的車友就要選小一些,胯部與車架上管應有6—10厘米左右的距離,。這樣操控性好,安全性高,因為越野是比較危險的,所以車架要小一些。

輪徑尺寸:

腳踏車的輪徑大小對選購適合自己的腳踏車至關重要。公路車的輪徑基本上都是700C,也有個別小輪徑的尺寸為650C。山地車的輪徑有很多種,24英寸/26英寸/27.5英寸/29英寸。在2009年之前,幾乎所有的山地車都是26英寸的,直到2009年,MARMOT土撥鼠腳踏車公司在美國華盛頓研發出全世界第一台27.5寸/650B整車。由於該車型具有能使腳踏車發揮最佳的操控性、穩定性、安全性以及最佳的性能。自此,腳踏車界新的輪徑革命正式到來,各大品牌紛紛效仿開發該尺寸整車,27.5寸/650B整車逐漸成為腳踏車市場主流產品。

硬尾車架

騎起來更省力,更輕巧,價格低廉,2000左右的架子就不錯了。
硬尾車,顧名思義,沒有後減震功能,但大部分都有減震前叉。幾年前,要在這兩者中做出選擇還很簡單:人們通常都會購買硬尾山地車。隨著後減震技術的發展,到底是購買硬尾山地車還是全減震山地車就很難抉擇了。儘管全減震山地車改進了很多,但硬尾山地車技術也在發展。選擇硬尾山地車還是全減震山地車取決於您打算騎車做什麼——您打算參加越野競賽,還是進行全山地越野或是平穩的大自然探索旅程?憑經驗來說,您打算穿越的地形對技術性要求越高,您就可能需要一輛硬尾山地車。
硬尾山地車是非公路地形、單行道及競賽的理想選擇。它比全減震山地車更輕、更耐用且更便宜。更輕是因為車架上的零件更少,更耐用是因為它沒有樞軸或後減震需要保養。這意味著它需要較少的維修保養費,所以用起來比較便宜,最初購買的價格也較低。基於這些原因,硬尾山地車一直是許多越野競賽者的選擇。無論您是山地車的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老手,硬尾山地車都是很不錯的場地賽腳踏車。實際上,如果您騎過硬尾山地車,您就很可能會認同,它確實能應付大部分地形。
一般大家常用的有:GiantATXPro/XTCFR/Team,MeridaTFS/HFS,Trek8500,TrekElite8.9(8500升級款),SpecializedS-Works硬架,拉皮200等等

軟尾車架

也稱全避震車架,更舒適,過顛簸的山路時不用減速,不過騎起來有懈力,不適合長途,價格較高,尤其是選擇一款優秀的後避震器,價格跟車架價格不相上下了。
車架種類
市面上這么多種類的車架結構,各個廠牌都略有不同,但是大致上都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種類,而各種類下又有其它的次種類,我們將談到的包括:
固定轉點a.單搖臂(Monopivot)b.連桿式(Fauxbar)
虛擬轉點a.Horstlinkb.VPPc.NRSd.Lawwille.abp
其它a.URTb.i-Drive
踩踏對避震車架的影響
避震車架最令人在意的就是對踩踏力量的反應,由於避震車架的前三角跟後三角是分離的,因此踩踏的力量有可能會造成避震器的壓縮或拉伸因而產生能量損耗,而這樣的情形我們稱之為'Bobbing'(雖然有人翻譯過這個名詞,但我覺得翻得並不好,所以沿用原文)。先進的車架設計就是希望能達到避震器對踩踏力量沒有反應,此時我們稱車架對踩踏的反應為'中性(neutral)'。
一般大家常用的有:SpecializedS-Works碳纖維軟尾,IbisMojo,SantaCruzNomad,Intense,Kona軟尾系列,尼古拉系列等等

前叉

前叉是山地車中科技含量較高的部件,硬前叉的山地車已經不多見了,基本都是帶避震器的前叉。全世界有幾家廠的前叉不錯:RST、SRSuntour(三拓)、DDN、RockShox、Marzocchi(馬祖奇)、Manitou、FOX、BOS……其中前五個廠的叉子有1000元以下的普及型號叉,而後兩種較少見,且價格太高,即使普及型的叉也接近2000元,新車友難以承受,買了也難以發揮其功效。
前叉的介質種類:
⑴、彈簧叉:最低檔的叉,沒有阻尼。
特點:便宜,300元就能買個不錯的。
⑵、阻力叉:以阻力叉為介質,沒有阻尼。
特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過阻力叉用三年左右會老化,需要換。
⑶、油簧叉:以彈簧(Coil)為回彈介質,以油為阻尼。
特點:最重,但是最結實。彈簧用起來比較潤,對小震動反應靈敏,一般半年換一次避震油,拆叉換油。
⑷、油氣叉:以空氣(Air)為回彈介質,以震油為阻尼。
特點:比油簧叉輕,但結實度有所降低。(也不至於低到哪兒去,普通越野足夠了。)半年打一次氣,車行都會提供專門的氣筒免費打,單獨買也可以,帶氣壓表200元左右。以空氣為介質的好處是重量更輕點,可以在高速越野中保護騎行者的手腕部位,不過對小震動反應不太靈敏。
前叉的工作順序應該是:遇到障礙物——前叉被壓縮——到了極點——被回彈到原來長度(回彈的速度受阻尼的影響)——彈跳系統工作結束。
前叉的專業或英文詞語:
行程Travel:前叉能夠壓縮的極限長度。XC用70-100mm。trail和AM用的叉130-160mm。速降的要180mm以上。
回彈Rebound:彈起後收縮到極點之後,由介質(阻力膠、彈簧、空氣)彈回原來的行程長度,即彈跳Spring的後半部分,因為回彈速度要受到油阻尼的影響,所以單獨成為一個專業名詞。
阻力Damping:回彈的時候,回彈速度有多快,這個由阻力來決定。高速行使下,回彈快了,會被彈飛;回彈慢了,連續障礙物時行程被越壓越短,手感跟沒有回彈的硬叉一樣。
回彈調節ReboundAdjustment:這是一個科技賣點,有這個功能的叉要貴幾百元。但是馬祖奇的經典叉Z3帶這個功能;另外RockShox的叉,只要型號後面跟SL的也帶。顧名思義,是調節回彈速度快慢的。帶這個功能的叉,不用換清、濃的油,就能達到調節回彈的目的。回彈調節在越野中的影響——小石頭路、泥路,需要回彈快點的;岩石、大落差的路需要回彈慢點的。回彈調節鏇鈕一般在叉腳的左邊。原理是轉動以後,可以使油孔變小,而減少單位時間油的通過量,延長出油的時間,達到回彈變慢的目的。跟飯店帶孔的塑膠鹽瓶一個原理。按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把回彈調節理解為阻力調節要容易些,因為回彈的快慢是通過油阻力進出量來控制的。
鎖死Lockout:騎行的時候,通過一個特殊的鏇鈕,能把前叉鎖死,跟硬叉一樣,對任何障礙物都沒有減震的反應。這樣可以減少懈力,使爬坡變得更容易,騎長途時也可以省力些。普通玩家用處不明顯,建議把金錢用在其它部件上 。

制動系統

制動系統包括剎車、剎把、剎車線。
山地車用兩種剎車:[V剎]、[碟剎],而普通腳踏車的[吊剎]不常見。
V剎:力量很大,因為是靠摩擦輪圈制動,所以輪圈一定要調整到位,且不容易形變。
碟剎:比起V剎,更不容易把輪胎抱死,高速行駛的時候,抱死很危險,會導致側滑和翻車。碟剎的價格很貴,好點的都在千元左右,V剎400元能買相當好的了。
碟剎分兩種:油壓碟剎和機械碟剎,油壓碟剎靠油去壓剎車片,獲得巨大的剎車力,這種剎車在速降車上很常見;線拉碟剎靠手指的力量去制動,其實用在XC上綽綽有餘了。
V剎也分兩種:油壓V剎和機械V剎,壓剎車皮原理分別和兩種碟剎一樣。只是油壓V剎不怎么常見,太容易抱死了,所以幾乎沒有車子用,但09款的GIANTATX850用的就是油壓V剎。

傳動系統

傳動系統包括牙盤、中軸、鏈條、飛輪。
牙盤:也叫齒盤。大部分是3個齒輪,有人追求輕量就改成兩個,不過也有人CNC成4個的,不過這樣的有點不舒服。平時我們的牙盤都是44-32-22T的,不過有3*10速的牙盤就是42-32-24的。
中軸:有一體中軸,梅花孔中軸和方孔中軸三種,長度和直徑也有不同的標準,必須依照對應的的牙盤購買。
鏈條:這個是個易耗品,斷鏈條是經常的,騎長途的話,一定要帶好備用的喲,免得在青藏路上灰溜溜的搭便車。
飛輪:這個要選擇了,有8飛24速的,有9飛27速的,還有10飛30速的,SRAM更是出了11速的飛輪。其實車手是不會把所有檔用遍的,80%的時間只用一個檔,這個檔一定是最適應車手蹬踏力度和頻率的。由此可見,檔數越多的變速系統,車手選擇適合自己的檔位就越精確。27速的比24速的多3個檔,讓車手有更多的選擇。而且檔越多,換擋越順暢。

變速系統

變速系統包括變速變把、前撥、後撥、變速線。
變速器,國內最常見的兩個牌子,一是禧瑪諾Shimano(日本),二是速聯SRAM(美國)。
SRAM是變速系統生產的鼻祖之一,設計剛性、耐用性多於精緻性。喜馬諾在山地上是唯一能與SRAM相提並論的生產廠商,其高端產品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工藝品。二者占領中國市場很多年,SRAM在性價比上的確優越一些,比如SRAMX9變速系統就是針對ShimanoDeoreXT設計的,但是價格便宜許多。還有要注意的是,Shimano跟SRAM有的零件不兼容(例如SRAM指撥拉線比為1:1,而禧瑪諾為1:2.5),最好不要混用。
變把:分兩種,一是指撥,二是轉把,轉把變檔時來得更快,有的人有鍾愛指撥,因人而異了。Shimano的變速器大多是指撥的,SRAM的轉把很有名。
還有一種是雙控變速,把指撥和剎車的閘把做成一體的了,這樣的好處是具有極高的兼容性和美觀,不足之處是,萬一閘把壞了指撥沒壞,還是得全部一起換。此外,同時操作剎車和變速對安全有很大的隱患,雙控系統目前在山地車領域已基本退出市場。
前撥:錢多的往XT上走,錢少的9速車用Alivio,10速車用Deore。
後撥:比前撥重要些,建議裝比前撥高一檔次的傢伙。比如Shimano的SLX、DeoreXT系列,SRAMX9等,結實耐用。錢少的,9速就裝ShimanoAlivio,9/10速用SRAMX5。
變速線:比剎車線細。
附:Shimano的級別從高到低依次是XTR,DeoreXT,SLX,Deore,Alivio,Acera,Altus,Tourney。此外還有Saint和Zee用於DH市場,而SLX則比較適用於AM。
SRAM的級別從高到低依次是XX1,XO1(均為11速),XO,X9,X7,X5,X4(比X4再低的級別不算為普遍認知的山地強度的零部件,暫不列入)

車輪

車輪包括車圈、鋼線、前後車軸、外胎、內胎。
車圈:山地車應選用雙層圈。因為雙層圈比單層圈更結實,更能經受惡劣地勢對腳踏車性能的考驗。車圈又分為:刀圈和工型圈。
刀圈優點是抗縱向的衝擊強,再大的強度也不會發生圓周變形,而橫向的變形是很好調整的;刀圈還能減小空氣阻力,適合業餘車手和訓練使用。缺點是重,不適合爬坡。
工型圈抗橫向的衝擊能力強些。
鋼線(輻條):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橫截面是圓形;另一種橫截面是扁的(風阻條),能減少正面的風阻。
車軸:又稱花鼓。用碟剎的朋友,應該選擇碟剎車軸,因為碟剎片是固定在碟剎軸上的;用V剎的朋友,可以用普通軸,如果以後想升級到碟剎,可先裝碟剎軸。
車軸分為[培林]軸和[珠檔]軸。建議買培林軸,滾珠壞了,可以更換。
外胎: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騎手在特定路面對車的操控。不同的胎紋適應不同的路面。
胎紋越平,阻力越小,速度越快,在平地上的摩擦力越強。光頭胎,適合城市裡平整的水泥路。
胎紋越凸,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山地上的摩擦力越強。
內胎:屬於易耗品。

車款類型

一般山地車
一般山地車山地車最大的特點是它有優秀的前叉避震器以及高品質由鋼﹑鋁合金或碳纖維打造的車身。其實這種山地車具有許多騎士們渴望的特性,這種車通常經久耐用,使用很多年也都不會帶給您保養上的麻煩。一般乘騎的山地車,並不太在意腳踏車本身的重量,所以它的車身構造十分堅固。但是它也不是不能朝輕量的方向去,像特輕的或鋁製的車身都可以讓整台車子的重量變輕,但一般來說除非是參加比賽用途的登山車,車子本身的重量都不太重要。

全減震山地車
最初把減震系統裝到登山車上的目的,

山地車全減震山地車
主要是為應付下坡競賽時的衝撞。最新式全減震山地車就是根據結實、舒適這些條件所製作的,整天騎在車上也不會覺得很疲勞,所以說全減震的登山車是最舒服的登山車了。全減震的登山車已經不限於下坡賽專用,區別它的方法是,如果這部登山車是為了下坡賽專用,除了全減震之外,它所有的零件都是專門為適應下坡賽時的大力衝撞而設計,所以它的重量會比一般越野用的全減震登山車重約10磅(4-5kg)左右。在求舒適的前提下,你會選擇全減震的登山車來參加任何一種的活動,但有一點你必須要記住,因為加上了避震器,在職業選手們所騎的越野登山車,為了獲取勝利而選擇輕量化,及能獲得更高效率的裝備。在越野登山車的設計上,是以上坡時能爬得愈快愈好,而不太在意下坡時或遇到凹凸不平路面的特殊狀況。職業選手級的登山車相當的輕,有時連前減震器包括在內一般在23磅(10.5kg)以下。

多用途山地車
多用途山地車山地車是為既愛好山地車活動又要常在城市山路間乘騎腳踏車的人士所設計。它的車身雖然不必要擁有和山地車一樣特別堅固的車身,但是還是必需達到堅固耐用的要求。車身的噴漆一定要好,來對抗城市中的刮、割、擦、撞。因為要適應城市內的路面,您可能也需要加上置物架與擋泥板。它的車身大多是用鋼做的,也有用鋁合金為材料,但仍以鋼材為多。登山車選手所騎的山地車,長久以來,都與越野賽所乘騎的山地車一樣,只是在前叉多裝上較長距的減震器。幾乎所有下坡賽的騎士們都選擇登山車,它的減震器伸縮距離至少達到6英吋以上,重量比一般的越野登山車要超過10到15磅(20-30kg)。在下坡賽所使用的車身一定要非常的堅固,因為下坡時的衝撞力量,會由前叉傳到車架,普通的山地車是承受不住的,甚至會造成車架的支解,在這個大前提下,重量已經不是下坡登山車的主要考慮因素,堅固才是重要。

旅遊山地車
攜帶登山車在外國的名勝風景區來乘騎遊覽,首先要注意的是車身材料的選擇,因為不論在世界各地旅行時,如果車身出毛病,都能經過焊接修理的材料只有,所以鋼製的車身是最合適用做旅遊山地車。堅固耐用的組件是必要的條件之一,輕的組件是不適合裝置行李,背包或旅行用品的,更何況在旅行的情況下通常乘騎的時間,距離都比較長,耐力才是最重要的。旅行前的另一個重要的準備是要仔細檢查輪圈的組件。如果沒有辦法訂做新的輪圈組,必須要把整個登山車拿到好的車行去檢查翻修,將飛輪檢查一遍,換新的外胎及內胎,這樣才不會受到在異國荒郊野外拋錨之苦。座墊要選擇非常適合自己又舒適的,最好是在旅行前試騎一段時間,不要在旅行期間才來試驗,如果不適合,連換的機會都沒有,總之,要考慮很長時間都要騎在車上,座墊的舒適非常重要。行李架的材料要堅固,廉價的鋁製品有時很容易彎折,一分錢一分貨,價錢較高的架子會堅固一些。

車子坐墊

每一個人的身長、手長、腳長都不一樣,即使買到了尺寸對的腳踏車,也不代表這輛腳踏車是真正適合。其實只要參考以下簡單的“設定一撇步”,花一點時間、心思作一下調整。

坐墊角度
山地車
山地車
首先先調整最簡單的坐墊角度。坐墊的角度大致上要保持水平,由於目前市面上的坐墊的墊面大多是弧面,用目視可能不太準確,所以可以先拿一把長尺放在坐墊上,再用眼睛目測抓水平,這樣就容易多了。不過坐墊得角度絕不是死板板的。比如說,有些人騎完車後常常會抱怨胯下痛,這或許是坐墊前端的壓力過大所致,這是可以將坐墊的鼻端稍稍向下調整一點,這樣做可以減輕對胯下部位的壓力,特別是在上坡的時候。相反地,有些人不是很長騎上坡,反而喜愛衝下破的樂趣,而衝下坡時因為要控制重心的關係,騎乘者常常會在坐墊與坐墊後方移來移去的,這時最好將坐墊鼻端稍微往上仰個幾度,同時將坐管高度放低,這樣做有助於下坡時身體在坐墊上的靈活度。

坐墊高度
坐墊的高度是腳踏車設定中最重要的一環,

山地車
山地車
尤其與膝蓋傷害與踏踩出力息息相關。坐墊太高的話膝蓋容易受傷,而且重心太高也容易產生意外;太低的話腳踏踩不出力量,長期用不正確的姿勢踩踏也會對膝蓋與腿部產生不好的影響。唯有正確的坐墊高度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踩踏效率、並擁有最正確健康又不傷害身體的踩踏姿勢,而且不但不會蘿蔔腿,而且還能修飾腿型。

膝關節是腳踏車運動時使用最頻繁的身體部位,但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當我們的腿每踩踏一圈,膝關節就會活動一次,這樣頻繁的動作,如果施力的方法、方向或位置不正確的話,很容易就會讓膝關節受傷、甚至一輩子都不能騎車(很多膝關節的傷害是很難康復會來的),所以一定要小心才行。設定坐墊高度時最忌諱將坐墊拉得太高(路上有很多中學生喜歡耍酷,刻意將坐墊拉得很高很高,假裝自己腳很長的樣子),這樣的坐墊高度在踩踏時會讓膝蓋打直,是很危險的動作!像腳踏車運動這樣需要雙腿頻繁地作踩踏迴轉的動作,這時如果還讓膝蓋打直,不僅會讓踩踏有“頓點”發生,影響踩踏的連續性,而且打直時的膝蓋也很傷膝關節及腿部韌帶。雖然拉高坐墊後會有一種將踩踏力量“直直打出”的錯覺,好像要這種姿勢才能踏出去,但其實不然,不管是肌肉還是膝關節都很容易在這時(膝蓋打直)磨損受傷。所以一點要記住!騎車踩踏是切忌不能讓膝蓋打直。

坐墊的前後位置
坐墊前後位置的設定其實相當簡單:先在坐墊上坐好,將腳掌放在踏板上正確的位置然後踩個幾下,接著將踏板擺成水平,這是前腳的“膝蓋下點”所垂下的垂直線要剛好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踏板軸),這樣就完成了。如果垂線沒有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就要依次調整坐墊的位置。坐墊位置就太過前面,而圖C4則是太后面,坐墊位置太過前面或後面會影響到腿部的踩踏出力,與膝蓋的磨耗也息息相關,所以不可不小心。一般車友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將坐墊放在過於後面的位置,這樣做好像能燃車子看起來更俊更酷,踩踏是好像也比較容易有那種紮實的踩踏感,但這樣硬操的結果,長期下來其實對膝蓋時會有所損傷的。

雜七雜八

日常維護

腳踏車的規格與要求
作為競賽的腳踏車,第一,必須是人力推動;第二,不準裝有任何防風(減少空氣阻力)設備,但可裝變速器;第三,腳踏車長不能超過2米,高不得超過75公分,中軸與地面距離為24——30公分,中軸到前軸距離為58——75公分,中軸與後軸之間的距離不得少於55公分,車座前端垂線在中軸後不能超過12公分。車把寬度不少於75公分。車輪直徑、車座、車架形式等可自行選用。
為了保證運動員的安全,公路賽車必須性能靈活,前、後剎車有效,用橡皮或軟木塞堵住車把管頭。車上不能有尖銳零件,螺絲不許突出。
檢查要點
腳踏車要經常擦洗,保持清潔。擦拭腳踏車,可用50%的機油與50%的汽油混合作為擦拭劑。只有把車擦拭乾淨,才能及時發現各部位的故障,抓緊修理,保證訓練和比賽的順利進行。
運動員每天都應該將自己的車子擦拭一遍。通過擦拭,既能保持腳踏車的清潔美觀,又能幫助檢查腳踏車各部位的完好狀況,培養運動員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檢查車輛時要注意:車架、前叉等部位不能有裂痕和變形,各部位的螺絲要鏇緊,車把能靈活轉動。對鏈條的每個節結都要仔細檢查,除去裂縫節,換掉死節,保證鏈條正常運轉,不要在比賽時裝換新鏈條,避免新鏈條和舊齒輪不吻合而掉鏈,必須更換時,應將鏈條和飛輪一起更換;剎車系統各部件齊全,閘皮與車圈之間間隙度適合,剎車靈敏有效;飛輪與變速器合作,每個檔位運用自如,傳動迅速,各彈簧的伸縮度適中,變速線光滑暢通。每次訓練或比賽結束後,應將變速裝置全部回位,減少彈簧壓力,延長變速器使用壽命;檢查各軸承部位的轉動是否良好,有無損壞現象,特別注意鏇緊右中腕螺絲;腳套、皮條及腳蹬要完好無損,車座要保持與橫樑平行,不能傾斜,前後位置適中,座皮若有損壞,立即更換;車輪裝正,若有偏斜或變形,會使車輪上下跳動或左右搖擺,必須校正。
每次檢查完車子後,親自試車,做為最後驗證性的檢查,以確保完好,能隨時投入使用。
腳踏車的潤滑
腳踏車各零部件之間產生相對運動的形式為滾動運動和滑動運動。軸承部位產生滾動摩擦,鏈條、鏈輪、飛輪之間及其它運動著的零件之間則產生滑動摩擦。要減少運動時的摩擦,應該隨時加添潤滑劑,將各部件之間的直接摩擦,變為與潤滑劑之間的相對摩擦;各部件不直接接觸,把乾摩擦變為濕摩擦,減少摩擦阻力。騎起來潤滑,輕便,節省體力。因為濕摩擦產生的阻力只有乾摩擦阻力的四十分之一。所以,濕摩擦產生的熱量小,零件不會因過熱而變形,降低了磨損,保護了零件。尤其在雨天進行訓練和比賽時,更應注意給各部件加添潤滑劑,防止由於水份侵蝕而造成零件失靈或損壞。因此,每個腳踏車運動員應特別重視潤滑劑的使用。
使用潤滑劑要適可而止。晴天少加一些,否則會粘上大量塵土,影響轉動;下雨時多加一些(特別是鏈條上)。參加多日賽時,最好帶上個小油壺,每騎行兩小時就給鏈條上加一次潤滑劑,以減少摩擦,否則,鏈條正常傳動會受到影響,加重體力消耗。
使用黃油(鈣基潤滑脂)時,應根據氣候和訓練、比賽條件不同而選擇不同種類的油。公路賽車應選用硬度較高的3#或4#潤滑油,場地賽車可選用1#油脂。冬天使用軟一點的潤滑油,夏天可使用硬一點的潤滑油。
車胎保養與維修
競賽腳踏車的車胎是管形狀,胎壁很薄,訓練和比賽時極容易損壞,應特別注意保養。
腳踏車賽車胎根據重量分為多種型號。日常公路訓練時多使用250克以上的車胎,比賽時可根據路面情況,選用200—300克的車胎。車胎愈細,與路面的接觸面愈小,摩擦力也小,有利於提高車子的前進速度。
車胎注入一定氣體的目的是:能使腳踏車有一定的彈性,減少徑向顛簸力對車圈的衝擊;能在腳踏車負載情況下,減小路面同車胎的接觸面,以減少摩擦力。為此,訓練和比賽時,胎內氣壓要適合。公路車胎一般保持5——7kg/cm2氣壓,場地車胎最好注入10——12kg2/cm2氣壓。胎內氣壓過大時車胎容易爆烈,如果過小,則加大與地面的摩擦力,增加不必要的體力消耗,車胎還容易從車輪上滑脫。尤其在賽車場上騎行,車胎氣壓小了,更容易從輪子上滑脫下來,發生危險,導致運動員受傷。
每次騎行前兩小時要給車胎充好氣,進而檢查車胎是否漏氣,表面有無異物或刺傷部分。在夏季訓練和比賽後休息時,要將車子置放在陰涼處,避免車胎受熱後氣體膨脹而爆裂。保存車胎時,注入少量氣體,懸掛起來,放置在陰暗通風處,濕度不要過高,防止膠性老化變質。
比賽時如需要更換新車胎,應將新胎事先裝上,最少騎行50公里以上,檢查一下車胎是否良好,確認無問題後,方可使用。
內胎的修補。首先是找破洞。其方法是給破胎打入適量氣體,放入水中,起泡最多的地方即是破洞所在。若到處都漏氣不易找到破洞時,可將車胎氣門嘴兩邊摺疊回來,用手抓緊或用繩紮好,不讓氣體通過,另一人幫助打氣,如果打氣後很快氣體漏掉,說明氣門嘴附近漏氣;打氣後不漏氣或漏氣很慢說明破洞不在此處。可將摺疊處向後移動,繼續逐段檢查,直到找出破洞為止。
找到漏氣地方後,先將外胎拆開取出內胎。取時不可用力猛拉,防止將內胎拉斷。然後用木挫或鋼鋸條將破洞周圍挫刷乾淨,或用汽油洗刷乾淨,將補皮粘上,然後再將外胎縫好。縫帶時縫線不要拉的太緊,以免造成外胎粗細不勻。
三十分鐘保養可以有系統地檢查腳踏車地全部車體。如果機械運作狀況良好,檢查工作很快就可以完成。如果有問題,檢查保養工作自然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接下來的章節所提供的各種細節技巧,是你在進行車身保養時必須注意的事項。自己動手維修保養,可以讓你對腳踏車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可藉此檢查腳踏車的機械運作是否正常。這項工作最好能在定期清理工作中一起進行。不久之後,你就能靠直覺發現問題所在,一旦有看起來,感覺起來或聽起來不對勁的地方,你馬上就知道要從哪裡檢查。

提高等級

減輕車體的重量
提高山地車的競技機能,首先考慮到的是如何減輕重量。
輕和強度的關係
以為越輕越好,只考慮減輕零件的重量時,腳踏車的強度/剛性會降低,變成"軟綿綿"的腳踏車。實際上選手的技巧及體重,將大大影響腳踏車的強度與剛性。
在此先不講技巧,著重談體重。若體重為100kg的人和50kg的人,同時騎山地車跳躍著地,此時的衝擊強度當然不同。
當前競技用腳踏車的主流在歐美,若使用歐美的腳踏車,應根據他們的情況來考慮強度等問題。
材料的重量
減輕體重才是最好的輕量化
車架的素材隨著強度及輕量的需求,從鐵→鉻鉬鋼→鋁/碳→鈦逐漸發展。若不考慮價格的話,鈦最輕。
要實現輕量化,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是減輕你的體重,花費很多錢減輕腳踏車的重量,充其量減輕100g~200g。你可減輕多少體重?
車架的厚薄
零件的輕量化
車架呈管狀。若管壁薄強度則不夠。傾向是接合部位厚,中間部分相對薄,也就是說,按加在車架上各處的力的強度來變更厚薄度來謀求減輕車架的重量。
與車架一樣,有些零件的材質也使用鈦,這些零件小而輕。但是剎車若輕而小時性能會下降,因此需要細心選擇。
輪胎直接接受地面的阻力,其阻力的大小,會使騎手感到山地車的重與輕。想變輕則採用細車胎,提高空氣壓,但是抓地力則會降低。
提高剎車的性能
對山地車競技技巧來說,剎車器是非常重量的零件。剎車器性能的好壞,不單大大影響競技的技巧,還關係到安全,因此要足夠重視。在比賽前一定要檢查,及調整。為了對應劇烈的比賽,我們在此探討剎車器。
■剎車器的控制性
剎車器很靈,指的不是如何能夠銷住車胎。應該是抓地面的狀態下,降低鏇轉使車子停下來。假若車胎處在滑行的狀態時,制動的距離變長。
剎車器的控制性指的是:騎手加減剎車桿的力量如何迅速傳遞到剎車器上。油壓剎車器性能過於強,假若剎車失敗時會摔倒。
另外,有些是利用幅條和剎車塊的阻抗,加強剎車性能的系列。這種系列在比較滑的路面較難控制。原因是幅條和剎車塊的阻抗超過了路面的阻抗。這種類型的剎車器,假若開始滑行時放鬆剎車桿,但是反應很慢。對初學者來說,因為騎行的較慢,輕輕制動的話,還是可以用的。
■補強盤(plate)—穩定器(Stabilizer)
起動剎車器後本來壓著車圈的力量,轉變成為擴大的力量。為了抑制這種現象裝上補強用plate較好。裝上之後,加在剎車桿上的力不會浪費,全部轉變成剎車上,成為控制性能好的剎車。
■剎車膠
剎車膠是直接壓緊車圈的東西,它的材質將大大影響剎車及觸感。所使用的化合物較柔軟的話,天氣乾燥時好用。但是下雨弄濕時變得很差,因此根據比賽狀況來決定使用不同材質的剎車膠。
■閘線類
閘線類過於長時,會引起線的拉伸,或者變得反應慢、失調等毛病。適當的閘線的長度,應該是握把向左右轉向時,閘線不會感到過於繃緊就可以了。
握把
假若想調整握把的角度或者突出,只能更換車把立。車把立有各種角度及不同尺寸的突出,以比賽為目的時突出
長度120~160mm為宜,這種尺寸高速度時的控制較穩定。角度則以90~120°左右的較好。
不管是角度或者突出的長度,都是與車架、身體配合得好,因此應慎重選擇。
■握把
Slalom、速降、Trial等競技要求能夠嚴格控制車體。握把最好用有防滑的稍硬些的膠較好。不要用海綿膠般軟綿綿的握把。
越野賽、腳踏車旅行等的場合,長時間握住時手會變痛,應該使用表面順手些的握把。但是越野賽根據路線狀況,有時需要使用有阻抗的握把。不需要硬工夫的騎行時,在握把上繞卷軟帶也是好的。

保養維修

1、導線:檢查導管是否完整,導線是否有扭曲磨損現象及是否能輕鬆運作。適中或緊實(D/F)
地鏇緊導線固定螺栓至剛好壓迫到導線的位置,但還不至於使螺栓鬆脫。最重要的是要檢
查導線是否鬆脫。
2、剎車塊螺栓:拴至緊實(F)。檢查剎車塊是否緊貼於輪圈上,調整車輪前束至正確位置。
3、飛輪:當飛輪運作時,應該可以聽到順暢,均衡且快速的咔嚓聲。鏈盤的鏈齒不可有缺角或彎曲現象。用力轉動每一段速一段時間,檢查是否有跳齒現象。
4、前變速器:檢查高速及低速檔。固定螺栓拴至適中或緊實(D/F)。
5、後變速器:操作變速器,檢查高速及低速檔。
維修可以分為幾種?
正常騎乘使用,短期(一周或十天)定期維護,中期(一或二個月)定期維護,長期(半年或一年)定期維護,野外緊急修復。在此做為劃分依據的時間,是以每日到一周兩次以上進行腳踏車運動者的使用情形來分的,如果你進行腳踏車騎乘的頻率較低,或者你的腳踏車使用極為頻繁,那么可以將中短期的時間略加調整,以適合不同的騎乘狀況。
增強戶外山地車平地路段的表現
重齒比騎乘訓練
這時大多數人最不喜歡的訓練之一。但這種訓練很有效,能改善腿力、增加大小腿的肌肉質量,因為訓練相當嚴苛!訓練方式很單純,就是騎車時完全使用重齒比,不管坡度多陡或是順風逆風。訓練途中你會一度很想放棄,但請堅持下去。有時候爬坡時你會騎得很慢,迴轉速(RPM)也很低,但千萬不要放棄。這時鍛鍊臀部肌肉的好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膝蓋不好,千萬不要嘗試這種訓練方式。
2x30間歇訓練
又是一項嚴酷的訓練。該如何進行呢?先暖身,然後用你能承受的強度騎三十分鐘,其間不能降低步調或是減緩速度。你必須調整自己的強度,讓自己在10分鐘慢速踩踏休息後,還能再做一輪相同步調與速度的30分鐘練習。
要完成這項訓練,體能以及心理上都要有相當的強度,一開始你可能只能做2x20分鐘的間歇訓練,但記得千萬不要放棄。想像那些赫赫有名的選手吧,咬著牙撐下去!
建議在市內訓練台上進行這項訓練,不但省時,自己也好測量你的訓練強度。
增進多人訓練時的效益
當我們與其他人一同訓練時,我們比較容易分心、開始聊天,而且就算我們加強訓練強度,通常也只是並排共騎而已。一個在一同訓練時可嘗試的方式是,找一條沒有交通標誌的平地路段,一個車手先加速攻擊,另外一個人在一分鐘後開始追擊前者。
這樣子將比較有比賽的感覺,強迫每個人超越自己的極限。當你追上前面的車手後,休息一下,然後換另一人反追擊。
上健身房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去健身房,但健身房的確能協助你增強肌肉質量及腿力。有的人不會去健身房鍛鍊腿力,因為他可能每周騎車約約20小時。但如果你在平地路段表現不佳,或是騎車時間有限,在健身房鍛鍊腿力是相當棒的訓練方式。
當然你也可以在網路上找適合腳踏車手的練習方式,如果你不熟悉健身器材,請一個教練教你訓練各肌肉群也是個好方法。

車輛比較

看網上有不少關於糾結于山地車還是公路車的問題,看得我很鬱悶,美國人根本就沒有這種討論啊。於是寫寫自己的親身感受和思考吧,和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參積極與討論。寫得有點長,耐心看。
首先我覺得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誤區呀。
大家常見的誤區無非這么幾個:
1.山地車可靠性比公路車高,比較潑辣,皮實耐用,不扎胎,公路車老扎胎。
2.公路車通過性差,不能走爛路。
3.公路車不安全。
4.公路車不善於爬坡,山地車爬坡更容易。公路車是跑平路的,山地車才是爬坡用的。
5.公路車姿勢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
這五點都貌似有道理,但實際都站不住腳。我後面會一一分析。
個人認為“山地車”和“公路車”這兩個稱謂是不大貼切的。國外很多腳踏車廠商的官網是不這么分類的,比如,捷安特的官網上,山地車屬於“off-road”或者“off-pavement”這一類,此類還包括越野公路車和速降車。公路車,鐵三車和城市車屬於“on-road”或“on-pavement”,也就是說,公路車本身就為用於鋪設過的路面而設計的,凡是普通汽車能跑的路,就是公路車能跑的路。在Focus的官網上,分類是:沒有路的山地路段,專業的技術路段,有鋪設的城市腳踏車道,柏油馬路,和叢林/草地路段。可見,很多大的腳踏車廠商在官網上都會按照不同的道路狀況來進行細緻分類,而絕不會簡單分成公路車和山地車。這兩個稱謂本身就是很籠統的,不確切的。山地車在山區公路上一樣笨重,一樣不如公路車好使,不是嗎?
關於幾個大家常見的誤區,我想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一一分析。我騎車快一年了,公路山地都騎過,山地車只是當做上學代步用,公路車是鍛鍊,比賽和跑長途用。

健身運動

最先進的山地腳踏車是用碳纖維或鈦金屬製造的,這些都是製造噴氣式戰鬥機的材料。過去,笨重的登山腳踏車在塔馬佩斯山的陡坡上艱難地爬行,噪音不絕。高科技把它變成了外形美觀,重量僅有10公斤的高速腳踏車。腳踏車的革命使人們紛紛扔掉僅用來代步用的舊式腳踏車,加入到腳踏車攀爬和腳踏車戶外游的行列中來。有一個數據表明,1999年美國售出成年人的腳踏車當中,有一半甚至還要多的數量是用來從事戶外運動的山地車。近幾年來,山地車戶外運動吸引著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從8歲的小孩到80歲的老人都熱衷於這種戶外健身方式,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騎山地車到戶外既可以健身又有很多樂趣,而且山地車比賽車更容易掌握,騎起來也比較舒服。專家認為,戶外騎車健身或旅遊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遊戲

遊戲遊戲
基本信息
遊戲名稱:山地腳踏車
遊戲類型:體育小遊戲
遊戲大小:8314K
英文名:MountainBike
介紹
一款山地腳踏車越野遊戲,挑戰性高。
操作指南
如何開始
遊戲載入完後點擊PLAY-GO開始遊戲。
操作方法
鍵盤方向鍵控制移動。
遊戲目標
闖過所有的關卡。

如何選擇

騎乘強度

依照山地車的類別來區分,主要可以分為休閒運動與賽事競技等兩大類別,前者的路線主要為柏油路和低難度的泥沙路,同時欣賞沿途的美景,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後者的路線偏重口味,騎乘強度與高度都有一定的水平。

尺寸與配件

無論你選擇的騎乘類別是哪一種,一定要選擇正確的車架尺寸,並且進行FITTING調整適當的騎乘姿勢,否則即使選擇最頂級的車款與零配件,都無法滿足你的騎乘需求,甚至影響身體的運動效能。特別建議一點,胯下與上管之間的距離最好可以高於兩指幅,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試騎

雖然車友們第一個考慮是外觀塗裝,但就像買衣服一樣,通常都必須由實際試穿才知道感覺是如何,腳踏車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買車不是單純買外觀,而需要實際騎乘的感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