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距今約4950─4550年。主要分布於江漢平原地區。制陶業較為發達,主要燒制黑陶和灰陶,也燒一些朱繪陶和彩陶。最有特色的是薄胎暈染彩陶,在陶器表面的陶衣上,用黑彩繪一些方格、桂葉形紋、帶紋和垂幛等。花紋的色彩與陶衣上的色彩互動映襯,濃淡相間,仿佛雲水相接,別有一番趣味。

屈家嶺文化出現了大型分間房屋建築。這種建築一般呈長方形,裡面隔成幾間,有的呈里外套間式,有的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地面用紅燒土或黃砂土鋪墊,以便隔潮,表面再塗白灰面或細泥,並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堅硬。大者長十四米,寬五米餘,室內面積達七十平方米。
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長頸圈足壺、折盤豆、盂、扁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殼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麵,少量飾以弦紋、淺籃紋、刻劃紋、鏤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繪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紋樣以點、線狀幾何紋為主。
屈家嶺文化出現了大型分間房屋建築。這種建築一般呈長方形,裡面隔成幾間,有的呈里外套間式,有的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地面用紅燒土或黃砂土鋪墊,以便隔潮,表面再塗白灰面或細泥,並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堅硬。大者長十四米,寬五米餘,室內面積達七十平方米。
歷史由來

關於屈家嶺文化的來源,一種意見認為,屈家嶺文化與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區互相重合,有明確的地層疊壓關係,陶器有承襲、演變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繼承大溪文化發展來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屬於不同的文化系統,湖北黃岡螺螄山遺址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應是探索屈家嶺文化淵源的線索。有的更進一步提出,由螺螄山遺存直接演變為典型屈家嶺文化,而大溪文化則發展成具有地區特徵的屈家嶺文化。這一問題有待於通過積累更多資料和深入研究來解決。

文化遺產

經過發掘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有京山屈家嶺遺址、荊州陰湘城遺址、石首走馬嶺遺址、鍾祥六合遺址、天門鄧家灣、譚家嶺和肖家屋脊遺址等。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多為手制,但快輪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潔,似經過打磨。陶系以泥制為主,夾砂陶較少,陶色以灰色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紅陶及桔黃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麵,有紋飾的較少,紋飾常見弦紋、籃紋、瓦棱紋及鏤空裝飾。彩陶的繪製方法有特點,作筆有濃淡,不講究線條,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紅、白等色,施加陶衣後用黑色或赭色彩繪出帶形紋、格線紋、圓點紋和弧三角紋。另有較多的彩陶紡輪,其橫截面有橢圓形、長條形等,紡輪上先施米黃色陶衣,然後彩繪出鏇渦紋、平行線紋、同心圓紋、卵點紋和短弧線紋。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圈足器發達,三足器較多,平底器較少,不見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領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壺形器等。
屈家嶺文化的石器多為磨製,製作水平已相當高超,器形有斧、鏟、錛、鑿、鐮、箭頭等。經濟活動以稻作農業為主,家畜飼養及漁獵採集也是很重要的經濟活動。房屋建築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礎部分先挖大淺坑,其間伴隨有奠基祭祀的儀式,然後從外面搬運乾燥的土鋪墊淺坑,再在其上鋪撒紅燒土以隔潮,室內地面選用乾燥的土鋪在紅燒土上;還有先挖牆基槽,然後立木柱建築牆體,最後造房架。牆體有二種構築方法即夾板堆築法和土坯壘砌法。屋頂為側面起脊,室內布局有單間和分間(二間或二間以上)二種。

屈家嶺遺址於1954年修建石龍水庫乾渠發現後,1955年及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鑿、鏟、鏃等,造型美觀、磨製精細;陶器有杯、碗、鼎、鍋、紡綸等,還有陶製環、球、雞、狗等裝飾器。大量的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說明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地區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燒陶技術和紡織手工業。因其具有鮮明的江漢平原的特點,有別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因此將這種文化定名為“屈家嶺文化”。中國科學院為此出了專著《京山屈家嶺》。1988年,國務院將屈家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遺址上豎立的高大的保護標誌更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景點介紹

1955~1957年兩次發掘屈家嶺遺址,揭示了一種嶄新的遺存。1959~1960年間,開始普遍把這種遺存稱為屈家嶺文化。1959~1961年發掘的湖北鄖縣青龍泉遺址,中層為屈家嶺文化,下層和上層分別與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相當,由此明確了屈家嶺文化的相對年代。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湖北鍾祥六合、京山朱家嘴、天門石家河、武昌放鷹台、枝江關廟山、松滋桂花樹(中層)、公安王家崗,湖南澧縣三元宮、安鄉劃城崗、華容車軲山,河南淅川下王崗和黃楝樹等(見關廟山遺址、三元宮遺址)。
文化特徵與分期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圈足器發達。凹底器較多,這是同時期的其他文化所缺乏的。常飾凸弦紋和縷孔,還有少量朱繪陶和彩陶,尤其是薄胎暈染彩陶最具特色。主要器類有鼎、甑、豆、罐、壺、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石器習見的有斧、錛、鑿、鏃。石斧平面多呈長梯形或長方形,側邊較齊平。石鑿以方柱體的為代表。石鏃主要為兩面起脊或扁平的帶鋌柳葉形。還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鏟、石鐮等。有的地點發現有較多的打制石鋤。彩陶紡輪是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一般先在兩面塗抹橙黃陶衣,再在單面繪以紅褐色或紅色花紋,彩紋圖案主要有同心圓紋、漩渦紋、對頂三角紋、平行的短直線或短弧線紋、卵點紋等。有為數較多的篦點紋空心陶響球和極少的彩陶球。屈家嶺文化中出現的連間式住房,既有自身的建築特點,又與同時期其他地區的同類建築形式相近似,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
房屋建築
屈家嶺文化的住房多屬方形、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一般築牆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摻加燒土碎塊培築牆壁。居住面下部鋪墊紅燒土塊或黃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塗抹細泥並經燒烤。在室內中部或偏一角處築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還遺留保存火種的陶罐。室內的柱洞大體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墊實,起著柱礎的作用。單間房屋的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現了以隔牆分間的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個大門的里外套間式房子;有的是長方形雙間、多間的連間式房子,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其隔牆上無門或還設門相通,甚至有多達二、三十間成排相連的。青龍泉的一座雙間式大房子,南北總長14米,東西寬5.6米,室內面積合計70多平方米。這種隔牆連間式住房,形式新穎,建築結構有了明顯進步。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產生的。

在六合、屈家嶺、關廟山等地,均發掘了屈家嶺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實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無葬具。曾盛行於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嶺遺址也發現一例。大部分墓有數量不等的隨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後期有個別墓隨葬豬頭骨。劃城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兩區,土坑豎穴墓與少量的瓮棺葬交錯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較一致,大部分為東西向。隨葬品一般為4~8件,但少數墓十分豐富。位於南區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並列土坑墓,隨葬器物分別有77、50、65件,均有多件朱繪陶器,兩座墓內各隨葬一件“風”字形穿孔石鉞,其中一件還朱繪捲雲紋。這三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於重要地位。
關廟山遺址有專辟的兒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缽作為葬具,豎埋在小土坑內。一般無隨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鑿出一孔,可能是作為兒童靈魂出入的孔道。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屈家嶺文化的北部外圍分布區,已到南陽地區伏牛山南麓一帶,這裡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範圍,後來屈家嶺文化擴展及此,並與黃河流域腹地的末期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先後發生接觸和交流。例如,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河南禹縣谷水河第三期和鄭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遺存中(見大河村遺址),分別出有雙腹豆、高領圈足壺、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都與屈家嶺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顯然是屈家嶺文化影響的結果。在陝縣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中和青龍泉中層、屈家嶺,又都存在喇叭口紅衣小陶杯、圜底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反映了相互間的聯繫。
經濟狀況
農耕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漢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快,大體上與黃河流域齊頭並進。不過,由於有更為廣泛的植被和水域,採集和漁獵經濟比黃河流域更為普遍與持久。各遺址發現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鏟和石鐮,地處鄂西北山區的鄖縣一帶,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雙肩石鋤。有些地點也曾發現很少的磨製長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極少,可能是因為水稻的收穫方法與中原地區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採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許多遺址的房屋紅燒土中都發現了稻殼的印痕。其中屈家嶺、放鷹台的稻殼經鑑定,為人工栽培的粳稻,與現代長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種相近。
養殖業
家畜飼養業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也有相應的發展。不少遺址發現了豬、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還出土了一些形似雞、羊之類的陶塑製品,很可能是氏族家庭飼養的禽、畜造型。
手工業
屈家嶺文化的制陶業在手工業生產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兩個系統,與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紅陶為主判然有別,而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則有相似之處,充滿了時代氣息。不過,這一地區陶器的特點較多繼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藝技術,圈足器發達,凹底器較多,並常飾凸弦紋和鏤孔。也發現了一些朱繪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薄胎暈染彩陶,極具地方特色。彩陶紡輪也是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各遺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篦點紋空心陶球和極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壺、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