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總理

小巷總理

《小巷總理》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由李啟民執導,2006年8月9日上映。 本片取材於優秀社區幹部譚竹青的真實事跡,展現了一位社區工作者甘當人民公僕、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情懷,反映了改革開放時代條件下黨與人民民眾的血肉關係。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這就是一個女人和一條街道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泥濘的無名小街。譚竹青拉一輛拉舊磚的平板車過來,面對家長的抱怨,她說,早晚有一天,咱的街道也變成水泥馬路。譚竹青拉磚是為發展居委會經濟建小吃部。晚上,譚竹青回家女兒做好了飯,還沒吃,有人來說誰家兩口子打起來了,她顧不上吃就走了。等她回來,領來一個男孩小寶子,因為品行不端父母常為其口角。母親繼母,他不願在家,被譚竹青拉到自家。一天夜裡有人砸了譚家玻璃。譚竹青衝出去。小寶子趁機跑了。次日譚竹青到派出所領回小寶子。

這一年,小吃部修成了,泥路也變成了紅磚路。

所獲獎項

2007年第十二屆華表獎在北京頒獎,章子怡李連杰黎明李少紅趙薇陳可辛陳坤范冰冰李冰冰等諸多電影人前往捧場。《雲水謠》成為本屆華表獎最大贏家,優秀故事片、優秀導演、優秀女演員、優秀男演員、優秀電影技術獎、 優秀編劇獎6個被提名的獎項全部拿下。陳坤與富大龍一同稱帝,在長影電影小巷總理》中成功扮演譚竹青的丁嘉麗李冰冰一同封后。《小巷總理》把優秀故事片和優秀女演員兩個提名獎項收入懷中,表現可圈可點。

原型事跡

小巷總理小巷總理

她以48年居委會主任的履歷,成為在中國這個不入序列的小官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人之一。

她一生獲得170多項表彰,其中國家級榮譽15項。厚厚的證書和獎章是她留給子女的唯一遺產。

她所在的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從昔日“三條胡同、一條街、人人窮得沒飯吃”的貧民窟,發展成為今天環境優美舒心,文化娛樂開心,居住安寧放心,經濟繁榮歡心,生活方便稱心,遠近聞名的“五心”社區,而她並被喻為“社區之魂”。

“小巷無名驚天下,竹到凌雲老更青”是人們對她一生的總結。

老媽”、“譚姨”、“奶奶”……是居民對她的愛稱。“有事找老媽去”是大家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她的傳奇人生穿越半個世紀的風雨,她身上的不懈幹勁、親民情結和高尚人格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高貴財富。

照片中的她穿著紫紅色的唐裝,戴著老式的黑框眼鏡,相貌慈祥,笑容爽朗。這是一位樸實無華的老人。就是這位老人在這個感動頻發的年代,再次感動世人。

她就是被老百姓尊稱為“小巷總理”的譚竹青。

整個城市都被她感動

2005年12月3日晚11點30分,74歲的譚竹青因心臟、腎功能衰竭溘然長逝。“譚媽太累了,是該好好休息一下了”,懷念她的人淚流滿面地說。2005年12月6日,地處東北長春顯得格外寒冷,市殯儀館裡哀聲一片,只能容納700人的大廳擠滿了聞訊趕來的幹部民眾。

這是怎樣的一個場面啊!從東站十委社區長春息園,雪後的十里長街道路兩旁,站滿了自發前來的人,許多人舉著"深切悼念譚竹青同志"等字樣的大幅標語。雖然社區規定,每棟樓只允許派兩名代表參加追悼會,但送行的隊伍卻越來越大。殘疾人拄著雙拐趕來了,老人們相互攙扶著趕來了,大人們領著孩子趕來了,許多再就業的工人們趕來了……未聞人語,但聞聲泣,人們隨著靈車,一點點地向前移動,希望再多陪譚媽一程。

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啊!社會各界和居民自發組織的車隊緩緩前行,從麵包車到大巴車一應俱全;所有民警莊嚴肅立,含淚向譚媽敬禮;所有路過的市民駐足凝目為譚媽送行;悼念大廳里的花圈擺了一圈又一圈,眼看就沒地兒放了,可送花圈的人依然絡繹不絕;民政部發來唁電,省市領導戴著城市的追思前來,區人大常委會被推遲到下午召開……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譚竹青沒有顯赫的官銜,也沒有萬貫家財,但她卻憑藉著自己對黨的忠心和對民眾的關心,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裡。她用熱血生命凝鑄的"鞠躬盡瘁"偉大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人。

譚竹青:精彩從50歲開始
譚竹青當居委會主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但她的人生綻放光彩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的。這時的她已經年近五旬了。就是這個本應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老人,帶領委上的退休人員和待業青年先後辦起了麻花作坊、服裝廠製鞋廠裝潢公司皮革加工廠印刷廠等17個企業

東站十委地處伊通河畔,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這裡還是一片棚戶區,一街三弄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生活條件非常糟糕,居民們戲謔說:“電影里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咱十委是泥漿污水四處流!”1978年,當改革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這裡的人還生活在貧困中,穿衣吃飯都成問題。身為東站十委主任的譚竹青這時已47歲,但她不甘心就讓這裡繼續窮下去。

從苦難舊社會走過來的譚竹青沒有念過幾天書,也不懂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的高深理論。究竟該如何解決大家的就業問題?如何改變東站十委落後的面貌?剛從"四人幫"割資本主義尾巴政策中走過來的譚竹青思前想後,得出一個結論:“不發展經濟啥事也辦不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她決定先從小吃店乾起,再慢慢壯大集體經濟。

然而,對於一窮二白的東站十委而言,就連開個小吃店都顯得如此的不切實際。“一沒錢,二沒房,就憑她個娘們能辦成小吃店!”這是很多人在聽了譚竹青的想法後的第一反應,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事情還真被她這個“娘們”給辦成了。

委辦經濟的奠基人
一開始籌不到資金,譚竹青拿出了自家所有的積蓄,甚至把鍋碗瓢盆和板凳桌椅都貢獻了出來,而她自己就在搬得空空如也的家裡將就過活;沒有房子當店面,譚竹青就帶著居委會幹部和街道上的待業青年們去伊通河挖沙子,光著腳丫子脫土坯,走街串巷揀磚頭,看見拆房就腆著臉去乞木料;材料備齊了,譚竹青又拉來自己當科長的丈夫蓋房子。看到這種情況,周圍居民紛紛來獻工,東站十委的第一家集體企業--“如意小吃部”就這樣蓋成了。每天,譚竹青帶著大夥沒日沒夜地乾,為的就是能從每塊酥餅上賺到一分錢

正是從這個來之不易的小吃部開始,之後的20多年裡,譚竹青又帶領大夥開辦了服裝廠製鞋廠裝潢公司等17家集體企業,搞得紅紅火火。憑誰也想不到,東站十委的經濟竟是在一個老人的帶領下搞起來的。

到了2000年,長春市開始實行"退路進室"的政策,東站十委的許多企業都在被拆遷之列,這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該如何應對這一挑戰?這一年譚竹青69歲,已近古稀之年。但她卻絲毫沒有落後於時代,眼光更加敏銳,思想也更加開放。老人決定改變思路,走招商引資的路子。經過不懈努力,一個使用面積3500平方米的綜合市場終於建成了。就是憑著這種緊跟時代、實幹苦幹的勁頭,東站十委的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如今東站十委17家企業固定資產2000萬元,年創利稅65萬元以上,實現年產值1200萬元。截至目前,十委社區已安排1000多人次的下崗工人、居民親屬就業,實現了譚竹青制定的"有下崗無失業"的目標。東站十委的居民也徹底擺脫掉了貧困的帽子,過上了富裕生活。

“謀幸福,建和諧”,她走在時代的前面

譚竹青緊跟時代的秘訣非常簡單,就是收看新聞。她是個名副其實的“新聞迷”。在單位,她指派專人負責每天的剪報;在家裡,每天的央視新聞聯播是她雷打不動必看的節目。除此之外,每天晚上6:30分,兩台電視機同時開著,一台看吉林新聞,另一台看長春新聞。她不但自己收看,而且要求同志們也要看,早晨上班還經常對同事收看新聞的情況進行摸底排查。

正是因為時刻關注時政,東站十委的工作總是比別人快幾步。經常是別的地方剛開始準備開展某項工作的時候,東站十委就已經做完了。中央剛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譚竹青就決定要通過各種方式將東站十委建設成一個“和諧社區”,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家園的溫馨。

十委居民董學琴一直沒有工作,1997年愛人又下崗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完全失去了收入來源。正當夫妻倆一籌莫展時,正在病中的譚竹青爬了5層樓來到董學琴的家,安慰她不要太著急,為她在十委的露天市場裡找了個攤位,並借給她3萬元錢做起了炸雞骨架生意。如今,董學琴不但自家有了穩定的收入,還解決了5名下崗職工就業

社區有一戶姓王的人家,婆媳關係非常糟糕,兩人不說話則已,一說話就幹仗,兒子也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這件事傳到譚竹青耳朵里,她先後10多次到王家做婆媳兩人的工作,最後終於化解了兩人之間的矛盾,婆媳關係變得親如母女,這家人後來被居委會評為"文明家庭"。

一天下午,東站十委一居民的妹妹被婆家毆打,他們兄弟三人氣憤不過就叫了一幫鄰居前去報復,譚竹青聞訊,就追著他們的腳踏車進行勸阻,被他們甩下後,她又攔車趕了10多里路,趕到現場時,一場暴力衝突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狀態。譚竹青跑到人群當中,大喊“要打,先打死我”。準備打鬥的人群認出這位老太太是譚竹青,得知為了他們老人家趕了10多里路的事情後,非常慚愧,一場糾紛就這樣化於無形。

當網路剛剛普及的時候,譚竹青就敏感地預見到青少年沉溺網路可能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讓這些未成年人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好好學習,譚竹青組織起退休人員對社區所有的網咖進行監督,並召集社區里網咖的業主進行勸說和告誡,為社區的未成年人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同時,委上開辦了校外輔導站,聘請有經驗的老教師為孩子輔導功課,組織豐富的校外活動,並建成閱覽室、健身房等。譚竹青還經常帶著大家深入學校和家庭了解孩子們的情況。大家擔心她年紀大了,身體受不了,叫她別挨家跑了,她卻態度堅決地說:“那哪行!這是關係未來,關係下一代的事。我必須得參加。”

從2005年6月開始,譚竹青還辦起了鄰居節,把社區的人聚在一起吃飯,搞各種活動,很好地溝通了大家的感情,把社區變成了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很多搬走的人由於忍受不了外面鄰裡間的生疏,又紛紛搬了回來。如今的東站十委社去早已經成了長春有名的“文明社區”。

她是一個高尚的人

小巷總理小巷總理

在發展經濟、建設社區的路上,譚竹青步子大、思想新,走在了大多數人的前面。但在保持黨性、修身律己方面,她卻嚴格恪守著一名黨員的原則,沒有一絲一毫地僭越。

譚竹青相當固執,比如她的清廉。上個世紀70年代,譚竹青的丈夫宋國華在東站街道房管所當支部書記兼所長,按說譚竹青自家住房能隨便挑、可勁兒換。可是,她一家四口楞是在一間25平方米、常年見不到陽光的平房中住了幾十年。宋國華的父母、譚竹青的弟弟、弟媳也一度與她們同住。

1985年,為了蓋社區的幼稚園,譚竹青不顧兒媳婦的眼淚,硬是無償拆掉了自家半邊房子。由於房子幼稚園的接口處沒做任何防水處理,每次下雨,譚家都會變成水簾洞。譚竹青的女兒埋怨母親:“蓋幼稚園就蓋唄,地方不夠換個地方就行了,為何要把自家房子拆了。”譚竹青卻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時間耽誤不起呀!”

社區新房蓋好後,她又忙著安置別人,含弟弟在內的自家五口則擠在10多平方米的舊平房里過活。這種蝸居狹小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96年年底,十委安居工程全部竣工,她才隨最後一批回遷居民搬入新居。

走進譚竹青的家,給人帶來的震撼就是清貧。她家建築面積70多平方米,一組破舊的布沙發擺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陳舊的老式家具塞滿了屋子的邊邊角角,最現代化的電器就是那兩台老舊的彩色電視機

記者看到譚竹青四張工資記錄單:1981年至1989年,每月工資20元-30元;1990年至1995年,每月工資120元-150元;1996年至2000年,每月工資300元;2004年至2005年,每月工資890元。

在80年代,她曾有過四次提乾的機會,但想到委上的居民,她先後謝絕了這些機會,安於作一名小小的居委會主任。

十幾年來,按照街道辦事處經濟承包契約和計畫生育等單項承包契約規定,她理應得到獎金15萬元,可她硬是把錢全部拿出來用在了十委經濟的發展和救濟困難戶和軍烈屬項目上。

她是一個純粹的人

譚竹青沒有一大套道理來說明她保持清廉的根本原因。她的理由非常簡單: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譚竹青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十委是全國社區工作的典範,譚竹青少不了要外出開會。但她卻立下規矩:市內辦事一律坐公交!她年紀大了,有人勸她讓居委會買輛車,她卻嫌養太貴,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

有一次她去北京開會,由於捨不得買火車上的便當,就提前買了幾塊廉價蛋糕。吃飯時,同行的人見蛋糕發霉了,要她扔掉,她卻死活不肯,掰掉發霉的部位吃了下去。很多次,外國友人邀請她去考察,她總是一口謝絕,回頭對同事說:“咱們委上掙點錢不容易,必須省著點花!”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十委在南湖公園投資12萬興建了碰碰車遊戲場所。經營三年本錢收回後,居委會決定把該場所租賃出去。譚竹青的弟弟譚志強得知訊息後找到姐姐,譚竹青表示可以,但承包費要9萬。後在其他人的協調下,承包費降到6萬,條件是三個月內付清。譚志強認為這是故意刁難,只得作罷。

除了以身作則外,譚竹青始終不忘把社區的黨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譚竹青把黨建工作概括為三句話:“消除空白點,擴大覆蓋面,增強有效性。”她還根據黨員的特長和社區的實際需要,組成了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幫助居民維修住房、搞家政、進行治安巡邏和搞文藝演出,讓居民切實感受到了黨的溫暖。

譚竹青經常叮囑身邊的同志,要注意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傾聽民聲。社區每年都定期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和居民議事會,向居民匯報工作,反饋居民建議的辦理情況。此外,譚竹青還通過下發《居民自治、服務需求調查表》等形式讓居民民眾直接參與和監督社區工作。

譚竹青一生幫人無數,每次都是熱情萬分,可當別人帶著禮物去感謝她時,她總是立刻"晴轉陰天",別人要求她給個面子收下禮品,她總是臉一擺說:“這個面子我不能給,給了一個面子,就丟了一個原則!”

廉潔奉公的黨員本色,譚竹青到死都沒丟掉。在追悼會上,我們見到了譚竹青的女兒。當被問及老人死前有何交代時,她回答說:“媽媽叫我們不要大辦喪事,還要記得幫她交黨費。”

譚竹青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她的家人也為她交上了最後一筆2000多元的黨費。老人幹了48年的居委會主任,現在終於有空歇息一下了。這位“小巷總理”留給我們的也許不止是一個經濟繁榮、鄰里和睦的小區,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東西……

電視劇

小巷總理電視劇小巷總理

出品人:肖波

製片人:張岱均

編劇:薛立業

導演:曾曉欣

拍攝地點:吉林四平

拍攝年份:2005年

攝製:中央電視台影視部四平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陝西百年環億文化傳播公司

央視首播:2006年8月31日

演員表

汪詩萍---姜昕言飾

夏志遠---張子健飾

謝保芳---彭玉

楊桂花---普超英

李一民---曹力

吳金陵---許娣

阮 柔---郭崇聯

黎鳳珍---閆淑琴

米 香---邊怡苗

米老太---柏青

管盈利---宋力新

魏革命---王早來

郝如夢---張明亮

黎子游---劉伯勛

沙美麗---郭春英

田小禾---王潤青

陳富源---李躍民

米 倉---趙雨奎

潘小玉---辛影

趙教授---張運濟

方圓圓---吉靜

米 碗---蔣秀珍

趙 英---欒淑梅

夏小悅---田甜

米 囤---李大雨

夏大媽---劉凡

陸書記---李旗山

葉書記---張安健

項滿月---宋思寧

劉助理---楊寧

劇情簡介

伴隨中國社會的發展,大批的計畫經濟模式中的“單位人”漸漸演變成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人”。社會身份的改變決定了生存狀態的改變,這部分“社會人”的生活由誰來管?這一問題不可迴避地擺在了中國政府的面前。於是,“社區”作為一種新事物於十年前悄然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經歷了十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的社區作為嶄新的社會細胞漸漸為大眾所認識。

十年的發展歷程是如何走過來的?在認識上又是如何由陌生走向熟知,由輕視走向關注?社區工作者的命運在這一過程中又發生了何樣的變化?有了這樣的疑問,便有了創作和生產電視劇《小巷總理》的良好初衷。

故事緊緊圍繞幾位社區主任的命運而展開,女人主公汪詩萍的奮鬥與犧牲令人感動、令人敬佩、令人振奮,也令人憂傷。

這一天,大學機械系畢業生汪詩萍下崗了,而她的戀人黎子游則拿到了耶魯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命運的兩極走向給兩個人的戀情帶來了陰影。汪詩萍做出了無奈的選擇,到社區當了一名主任,這種社會角色的變化被黎子游的母親看成一種“墮落”,於是改造了汪、黎之間的信件導致兩人分手。汪詩萍帶著心靈的創傷投入了社區建設,飽嘗了苦辣辛酸。

社區是人文景觀的萬花筒,汪詩萍在工作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社區內的百姓,贏得了大家的信賴。她用自己屈辱的眼淚換來了百姓感動的眼淚,魯青社區由混亂走向和諧。在保障和提高弱勢群體生活的前提下,社區的民主建設、文化建設都初露端倪。

在這一過程中,汪詩萍救助了靠撿垃圾為生的夏大媽及其孫女夏小悅,並在夏大媽亡故後主動承擔了撫養夏小悅的責任。夏小悅的父親夏志遠曾經是一位廠長,幾年前因工作失誤入獄,他獲釋後主動參與了社區工作,並與汪詩萍產生了戀情。汪詩萍在工作中得罪了社會渣滓郝如夢,有一天郝如夢想強姦汪詩萍被夏志遠解救,郝如夢用刀扎傷了夏志遠,汪詩萍與夏志遠的感情在災難中得以升華。就在兩個人談婚論嫁的時候,黎子游在國外偶遇災難回國了,汪詩萍得知黎母作弊的內情心疼不已,陷入了情感鏇渦。

黎子游想恢復與汪詩萍的戀情,而汪詩萍則無法拋棄現實回歸歷史,夏志遠又對汪詩萍的感情產生懷疑,於是三個人便展開了一場追逐。夏志遠躲開了汪詩萍,汪詩萍又躲開了黎子游,去另一個艱苦的社區創業去了。經歷了一番情感磨難,汪詩萍恢復了夏志遠對她的信任,黎子游也放棄了汪詩萍。黎子游與母親一起為汪詩萍和夏志遠主持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夏志遠與黎子游也成了患難朋友。

這座城市畢竟令黎子游憂傷,他要離開這裡去北京闖天下。這時候他母親已經患有腦血栓,在他無力前行的情況下,汪詩萍與夏志遠承擔了照顧黎母的責任,令黎子游一心無掛地上路了。

伴隨著汪詩萍的命運走向,社區建設也是芝麻開花。汪詩萍親手改造了兩個社區,贏得了民政局長李一民的信任。李一民任區委書記後搞了一次改革嘗試,在街道層面上建了一個大社區。汪詩萍在事業上又向前邁了一步,當了大社區的主任

汪詩萍的個人命運與社區建設緊密相連。當汪詩萍戰勝了種種生活磨難之後,她為之奮鬥的社區建設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分集介紹

第一集

這一天令汪詩萍終生難忘——她所在的工廠破產了,這位大學機械系畢業生不得不接受下崗的現實;與此同時,她的男友黎子游則順利地通過了托福考試,馬上就可以出國留學。

汪詩萍開始尋找出路。黎子游勸汪詩萍也像他一樣考托福出國,而汪詩萍則需要一份工作支持弟弟讀書,境遇的不同培養了兩人矛盾的萌芽。伴隨著命運的兩極走向,這對同窗戀人不得不正視情感世界的隱憂。

一天,汪詩萍邂逅了大學同學方圓圓,獲得了一些關於社區方面的信息。不久前,方圓圓滿懷一腔抱負去魯青社區“了解社會”,當了幾天社區主任後,因吃不了苦而中途撂了挑子。汪詩萍譏笑方圓圓“沒出息”,方圓圓則說汪詩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兩個人於是打了一個賭:賭汪詩萍能不能到社區幹上一年。

方圓圓帶著汪詩萍去見市民政局局長李一民,談了她們的想法。李一民聽了很高興,說中國的社區建設任重道遠,需要大批的年輕人、知識分子投身進來。李一民肯定了汪詩萍的勇氣,答應為她安排。

汪詩萍把自己的想法說與黎子游,黎子游堅決反對。在黎子游的印象中,今天的社區與當年的居委會完全重合。他認為汪詩萍是要做老大媽所做的事,無非是走街串巷發鼠藥、收衛生費。在他看來,一個大學生做出這種選擇純粹是一種墮落。

黎子游偷偷跟當幹部的母親黎鳳珍商量,希望她給汪詩萍找一份體面的工作。黎鳳珍一直反對兒子這樁婚事,理由是汪詩萍出身卑微,所以黎子游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她斷然回絕了。她希望兒子能面對現實:一個正往上走,一個在往下滑,背道而馳又怎么能走到一起?她的觀點是懸崖勒馬還來得及汪詩萍在李一民的安排下見了街道主任陳福源,陳福源又給魯青社區主任謝保芳打了個電話,讓她安排汪詩萍以臨時聘用人員的身分到社區工作。謝保芳是退了休的京戲演員、老居委會主任。這人作風跋扈,當官意識很強,方圓圓就是跟她合不來才開了小差,所以謝保芳對大學生沒有好看法,對汪詩萍自然也懷有一點敵意。

汪詩萍上班了,辦公地點是租用的一套民房。謝保芳一邊洗腳一邊分工,她讓副手吳金陵負責民事調解,吳金陵不服從,這任務便落在了汪詩萍的身上。正開著會,民事調解的任務就來了:一位老大媽找上門來討要醫藥費,稱鄰居家的狗突然叫喚,把她的心臟病嚇犯了。謝保芳擦著腳開始派任務,讓汪詩萍前去解決糾紛。

汪詩萍來到居民樓里,敲養狗人家的門,裡面沒有反應。好不容易敲開了,裡面卻鑽出個猛張飛,沖她們大喊大叫。那人叫管盈利,是個開飯館的。汪詩萍無可奈何地聽任管盈利與老大媽爭吵,卻無力解決矛盾,後來管盈利和老大媽竟形成統一戰線,把她趕了回來。

謝保芳罵了聲“大學生真沒用”,然後到樓里各打五十大板,雙方不服,揚言要告狀,謝保芳留下一句:“愛上哪告上哪告!”然後揚長而去。

汪詩萍下了班回到工廠的單身宿舍,見黎子游正在門口等她。黎子游問汪詩萍感覺如何,汪詩萍懶得回答。黎子游心知肚明,斷言汪詩萍乾不長,也就是兩天新鮮。

社區門前貼出了一張享受“低保”人員名單,管盈利竟然也榜上有名。一石激起千層浪,沒得到“低保”的窮人來社區大吼大叫,說“低保”發放不公平。一位婦女甚至背來了抽風的丈夫,說是被社區氣抽的,向社區討說法。謝保芳也有辦法,找來幾個享受“低保”的人維持秩序,背走了抽風的,勸走了大家,並許諾一定解決問題,讓大家滿意。

謝保芳的解決辦法竟是讓汪詩萍去各家做思想工作,讓大家接受現實。汪詩萍接受任務到各家走訪,沒完成謝保芳交代的任務,卻看到了一些不公平的事實。她走進管盈利的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兩條汪汪叫喚的寵物狗——養得起名貴的狗還沒錢吃飯嗎?她走進一個離異女人的家,看到的是高檔的彩電家具,她木然地聽著女人講她的理由,心裡卻大惑不解。而當她走進張奶奶家時,卻被眼前的一幕打動了——那才叫家徒四壁,一位小女孩正收拾撿來的垃圾——那是奶奶撿來的,她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小女孩叫小悅,她的父親夏志遠還在獄中服刑,拾垃圾的老太太正病在床上。汪詩萍從小悅口中知道,奶奶用自己吃藥的錢買了補品,準備帶給獄中的爸爸。更讓汪詩萍感動的是,老人竟十分大度,領不到“低保”竟毫無怨言,說社區也有社區的難處。截然不同的兩極人格,令汪詩萍感慨萬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