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兒流涎多見於1歲左右的嬰兒,常發生於斷奶前後,是一種以流口水較多為特徵的病症。
不同年齡的流口水
一般來說,寶貝流口水屬於階段性現象,有一定的規律性。寶貝在新生兒時期唾液腺不發達,生後第1周,其唾液分泌量一晝夜約為50-80ml,是成人的1/20-1/25。嬰兒唾液分泌量約4個月時才增加到每晝夜200-240ml,到5個月後,才顯著地增加。
0-3個月以內:口水少
新生寶貝是不會流口水的,因為唾液腺不發達,分泌的唾液較少。加上此時寶貝大多是母乳或乳類餵養,並不需要唾液酶參與消化,也不會刺激唾液腺分泌。
4-6個月:開始流口水
給寶貝添加的米粉等澱粉類食物,會反射性刺激唾液腺分泌,至寶貝5-6個月時唾液分泌明顯增多。但寶貝口腔容積相對較小,吞咽調節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尚不能及時吞咽所分泌的唾液,因此會出現口水外流。
7-18個月:口水旺盛
口水流得最頻繁的時期,恰好處在寶貝的萌牙期。乳牙萌出時頂出牙齦,會引起牙齦組織輕度腫脹不適,刺激牙齦上的神經,也可激發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
2歲之前:停止流口水
大部分寶貝在兩歲之前,因為肌肉運動功能的成熟,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嘴邊也不再濕乎乎的了。但也有一些寶貝兩歲以後還是不斷地流口水。
應對口水
寶貝流口水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但如果不小心,還是有可能影響寶貝健康的。由於寶貝的皮膚較薄,而口水中又含有一些具有腐蝕性的消化酵酸,所以當口水流到嘴角、臉龐、脖子甚至是胸部皮膚時,很容易讓皮膚的角質層被腐蝕,或是因為潮濕而導致黴菌感染,產生髮紅或濕疹、發炎等症狀。
媽咪應該經常幫寶貝擦拭不小心流出來的口水,讓寶貝的臉部、頸部保持乾爽,以避免濕疹的發生——
1.手帕:給寶寶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質地柔軟,吸水性強,以棉布質地或毛巾為宜,要經常洗燙。擦時不可用力,輕輕將口水拭乾即可,以免損傷局部皮膚。用過的手帕要經常清洗並曬乾。
2.圍嘴:給寶貝戴圍嘴,防止口水弄髒衣服。
3.白開水:給寶貝餵些白開水,保持口腔清潔。
4.清潔:寶貝的上衣、枕頭、被褥常常被口水污染,要勤洗勤曬,以免滋生細菌。
特別提示:
並非所有的流口水都屬於正常情況,某些時候寶貝流口水是疾病的徵兆——
*流口水的同時還伴有口角破潰發炎的,或者是口腔黏膜充血或潰爛,拒食煩躁等,這是口腔炎導致的流涎症。
*如果伴有一側或雙側面部肌肉萎縮、咀嚼無力,這是由於消化不良、腸道蛔蟲症所致的流涎症。
*假如出現智力發育不全、痴呆,這是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所致。
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寶貝的“長流水”,不過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口腔炎,媽咪需要特別關注,如果寶貝口水流得特別嚴重,就要去醫院檢查,看看他的口腔內有無異常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
病理概述
小兒流涎,俗稱小兒流口水,較多見於一歲左右的嬰兒,常發生於其斷奶前後。嬰兒長到六個月齡以後,身體各器官明顯地發生變化。此時嬰兒所需營養已不能局限於母乳,要逐步用米糊,菜泥等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輔食品來補充。有些母親用母乳餵養小兒到15個月以上才斷奶,斷奶後再餵輔食,這樣的小兒脾胃比較虛弱,容易發生消化不良,這時候小兒流涎發生率最高。小兒流涎持續時間較長,最長可達半年以上,如調理醫治得當,一般一個月內可治癒。
口腔特點
新生兒的口腔內沒有牙齒,舌短而寬,兩頰部有厚的脂肪層,面部肌肉發育良好,頜骨的黏膜增厚凸起。這些都是有利於吃奶時捉住奶頭和協調吸吮動作的。嬰兒由於牙齒未萌出,牙槽突尚未發育,齶部和口底比較淺。6—7個月時小兒唾液量分泌逐漸增加,而這時期小兒吞咽反射不靈敏,口腔分泌唾液既沒牙槽突的阻擋又不會把它咽下。所以,此時小兒常出現流口水的現象,這時期流口水是一種生理性流涎,無需治療。隨著生長發育,牙齒的萌出,牙槽突逐漸形成齶部慢慢增高,口底漸漸加深,以及有吞咽動作的訓練,流口水現象會好轉。
病理原因
嬰幼兒時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後2-4個月開始流涎,以後越來越多,特別是在5-6個月時更加顯著。這是因為初生時唾液腺還沒有發育好,到3-4個月以後發育逐漸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漸增加,到5-6個月出牙時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經,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這時小兒尚不習慣於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淺,所以唾液不斷往外流,這是正常生理現象。隨著年齡漸長,到孩子能吞咽過多的唾液後,這種現象會自行消失。家長不必緊張,也不必治療。如果3歲以上仍流口水應結合智力發育和動作發育來綜合衡量。如果生長、智力和動作發育都落後,那麽流口水便是智力發育落後的一種表現。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閉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則就不一定有問題。
如果本來唾液不多,短期內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過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後又出現流涎,則要觀察小兒有無哭吵、發熱,再看看口頰黏膜是否充血,有無潰瘍或白點。如果出現面部癱瘓,或有其他神經系統變化,造成臉部及口腔肌肉運動失調,影響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發生流口水。應請醫生進一步檢查病因,以便進行治療。
咽喉中的腺樣體肥大,或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常須張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動作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較常發生,便應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治療。
病理病症
1、生理性流涎
(1)食物刺激小兒生後4-6個月,多數以母乳為主要食物。這一時期的小兒口中沒有牙齒,舌短而寬,兩頰有較厚的脂肪層,面部肌肉發育良好,頜骨的黏膜增厚凸起,這些結構特點都對吃奶時捉住乳頭和協調吸吮動作十分有利,此時唾液腺的功用不大,唾液分泌量少。4-6個月後,單純母乳餵養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開始添加輔食,食物對神經、唾液腺的刺激較強,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強,唾液明顯增多。(2)乳牙萌生乳齒萌生時會對牙齦感覺神經產生機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時小兒口腔較淺,吞咽反射不靈敏,不能及時將過多的唾液吞下,導致唾液在口腔內不斷蓄積而外溢。隨著乳牙的萌出,唾液的分泌量會逐漸轉為正常,同時牙突也逐漸形成,齶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漸加深,能夠容納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動作逐漸訓練成熟,能夠將唾液及時咽下,流涎自然止。
2、病理性流涎
(1)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有些母親錯誤地認為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越好,將母乳餵養延長至1歲以後,甚至在斷奶以後再添加輔食。這種做法不利於小兒脾胃的正常發育,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脾胃虛弱,失於調攝,故而流涎,且常伴有消化不良。(2)腮腺機械性損傷有些孩子的父母和親友出於喜愛,經常捏壓孩子的面頰部,這種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機械性損傷,導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過正常小兒,從而出現流涎。
(3)口腔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細菌感染性口炎、皰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導致流涎,此時流出的唾液多為黃色或血色,氣味臭穢,常伴發熱、煩躁不安、拒食等症狀。
3、神經系統疾病
(1)中樞性神經系統疾病唾液腺由交感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主管它們的神經中樞在丘腦,因此丘腦的各種損傷和病變都可能導致流涎,如CO中毒、腦炎等。(2)周圍性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的患兒由於局部神經功能減退或消失,影響到唾液腺的分泌調節能力,也會出現流涎。
4、先天性疾病
一些先天性疾病三體綜合徵、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等,也常有流涎現象,同時伴有智慧型低下、反應遲鈍、目光呆滯、哭鬧無常、舌頭伸出口外等症狀。這是因為唾液腺由交感、吞咽神經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經的中樞神經受損,故而造成流涎。治療方法
小兒流口水也就是小兒流涎,中醫稱“滯頤”。3-6個月的嬰兒唾液腺發育漸完善,唾液分泌增多,當乳牙萌出時,刺激三叉神經使唾液分泌增加而流涎,屬於生理現象。如果孩子超過6個月時還是流涎,應考慮是病理現象,多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攝納精液所致,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燥濕和胃,補腎攝涎為主。制南星30克,生蒲黃12克。上兩味藥共研成細末,加適量的米醋調成餅狀,敷於雙足的湧泉穴,12小時換一次,一般用5-7次。然後,配合明礬15-20克,將明礬研成末,用開水化開,再加溫水,浸泡雙足,水量以浸沒足背為宜。一般用3-5次。
另外,1.生理性流涎不需要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腔深度增加,嬰兒能吞咽過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2.無論是生理性流涎還是病理性流涎,均應該及時處理,保持口周、下頜、頸部等部位的乾燥,可在頸部塗擦爽身粉,並要及時更換頜下墊物。
按摩療法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家長以掌心在腹部作順時針方向團摩5分鐘。
(2)患兒仰臥,家長以兩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20-50次。
(3)清補脾經各100次,揉板門300次。
(4)患兒俯臥,家長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鐘。
(5)按揉足三里、三陰交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脾胃虛寒型:症見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而滑。常用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
①補脾經至300次。
③推三關100次,揉小天心200次。
(2)脾胃氣虛型:症見流涎清稀,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體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
①補脾經至300次。
②補肺經300次。
③推三關300次。
④推四橫紋100次,運內八卦100次。
(3)脾胃積熱型:症見小兒流涎,涎熱而粘,口角糜爛,口臭而渴,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常用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
①退六腑200次。清天河水100次。
②清胃經200次。
③揉湧泉100次。
(4)心脾郁熱型:症見小兒口涎外流,涎液粘稠而熱,心煩不安,口赤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常用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
①清小腸300次,退六腑200次。
②清心經200次。
③揉小天心100次。
生活調理
1、培養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清潔口腔。2、積極治療引起流涎的原發病如面神經麻痹、腦炎後遺症等。
中醫
在中醫看來,小兒流涎的原因有脾氣虛寒、脾經蘊熱兩種情況。
一、脾氣虛寒:這種原因流涎,口水清澈,色白不稠,大便不實,小便清長,舌質胖嫩,舌苔薄白。病機為脾陽不足,胃腑虛冷,脾寒則涎無約制而外溢。治療當用溫補脾陽之法,可服溫脾散或六君子湯加木香。
二、脾經蘊熱:這種原因造成的流涎,口水較稠,浸濕胸前,進食時更多,伴有面色潮紅,大便偏乾,小便短少,舌紅,苔薄黃。其病機或由素體陽盛,或由食積化火,致使脾經積熱,而廉泉不能約制而成。故治療套用清瀉脾熱之法,可服用瀉脾散。
當然,有些小兒症狀不太典型,也缺乏全身症狀的參考依據,對這樣的病例,可以用益智仁、烏藥各100克,石榴皮50克,酒煮山藥150克,搗爛為丸,每日用4次,用淡鹽水沖服。加外,也可在每晚臨睡前用熱水一盆,加入白礬10克,溶化後浸洗雙腳。
食療
一攝涎餅
1原料
炒白朮20-30克,益智仁20-30克,鮮生薑50克,白糖50克白麵粉適量
2製作
先把炒白朮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內,研成細末;把生薑洗淨後搗爛絞汁;再把藥末同白麵粉、白糖和勻,加入薑汁和清水和勻,做成小餅15-20塊,入鍋內,如常法烙熟,備用。
3用法
早晚2次,每次1塊,嚼食,連用7-10天。
4功效
健脾攝涎。適用於小兒流涎。
二、益智粥
1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2製作
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乾後,一併放入碾槽內研為細末;將大米淘淨後煮成稀薄粥,待粥將熟時每次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
3用法
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熱服食,連用5-7天。
4功效益脾,暖腎,固氣。適用於小兒遺尿,用於小兒流涎。
三、薑糖神曲茶天。
4功效
健脾攝涎。適用於小兒流涎。
流涎便方
方1
組成制南星30克、生蒲黃12克,醋適量。
用法前2味共研細末,醋製成餅,包在小兒足心稍前湧泉穴處,男左女右,12小時更換新藥。
主治流涎。
方2
組成天南星1個、醋適量。
用法天南星研末,醋調,敷小兒兩足心,布包固定,每日換藥1次。
主治流涎。
方3
組成綠茶2克、白朮12克、甘草3克。
用法後2味加水600毫升,煮沸10分鐘,加入綠茶,分3次溫服,復泡再飲,每日1劑。
主治小兒流涎。
推薦食譜
鮮石榴飲
·原材料:鮮石榴適量,適量溫開水
·製作過程:
1.鮮石榴洗淨去皮後將其搗爛;2.加適量溫開水調勻,取石榴汁塗於口腔。
·作用:適用於脾胃積熱引起的流涎。
綠豆涼粥
·原材料:綠豆100g,苦瓜50g,薏米150g,大米100g
·製作過程:
1.將綠豆、苦瓜、薏米、大米分別洗淨,備用;
2.將洗淨的綠豆、苦瓜、薏米、大米放入鍋中一同煮成粥,放涼後給患兒食用。
艷陽之舞
·原材料:西瓜150g,櫻桃利口酒適量,七喜、檸檬汁、糖水各少許
·製作過程:
1.西瓜去皮切粒;
2.將西瓜、櫻桃利口酒、檸檬汁、糖水放入攪拌機中加冰粒,高速攪拌1分鐘,將汁濾入杯中;
3.在注入七喜,杯邊飾以西瓜球、西瓜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