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安吉縣博物館1984年從縣文化館分離後,單獨設定。1986年9月吳昌碩紀念館落成,兩館合署。館址位於縣城遞鋪鎮蓮溪路89號,與昌碩公園毗鄰。
1994年紀念館二期工程竣工,新館建在公園內,兩館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館內現有“安吉史跡陳列”和“吳昌碩生平、作品陳列”兩個固定展覽,每年還舉辦10次以上的臨時展覽,全年觀眾人次達5萬左右。日本國書畫代表團與本館交往較頻繁。近年來,本館為配合基本建設,搶救性發掘了距今6000年的密墩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馬家濱文化時期的人體遺骸及松澤、良諸文化的石。陶、玉器等,並對高禹、良朋地區的漢代墓葬群進行大面積地清理髮掘,出土釉陶器、銅鏡等文物一批,豐富了館藏。目前縣境內省級文保單位5處,縣級文保單位12處,縣文保點五處。
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方針指導下,先後對省級文保單位五代靈芝塔、明代安城城牆;縣文保單位南宋獨松關、清代樂平亭進行了維修。近年還配合公安部門多次打擊盜掘、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動,接受縣公安局移交的文物500餘件。本館藏品二千餘件,其中商代青銅鼎、青銅覦,戰國楚金幣鄂表、青銅劍,西晉青瓷雞首壺、三足洗、誰塑罐,北宋金塗塔,元釋這牟尼銅坐像,明青花爐、如耳瓶,清吳昌碩書畫等為館藏珍品。1994年《館藏吳昌碩作品集》出版發行。目前館在職人員問名,均為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4人,初級8人。
歷史
安吉縣博物館始設於1976年,位於安吉縣城昌碩公園內。1986年吳昌碩紀念館落成,博物館與紀館同一館舍辦公,擔負著全縣的文物保護、收藏、陳列和研究安吉歷史、經濟、文化及吳昌碩書畫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工作任務。長期以來,安吉縣博物館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把蒐集、搶救安吉歷史文化遺產工作放在首位,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了文物收集、整理、研究、陳列工作。目前博物館收藏有一大批各時代的珍貴文物,特別是安樂遺址出土的崧澤文化玉佩飾,三官周灣商墓出土的青銅鼎、觚、爵,壠壩戰國土墩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和戰國玉龍佩,良朋戰國楚墓出土的精美漆耳杯和木俑,高禹天子崗三國墓出土的青瓷胡人騎羊花插和青瓷洗、雞首壺、堆塑罐等,均為浙江地區所罕見;另有成親王、鄭板橋、翁同龢及吳昌碩、沈尹默、陳半丁、沙孟海、王個簃、諸樂三、費新我、方介堪、錢君匋、譚建承、程十髮、劉伯年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
安吉縣博物館、吳昌碩紀念館作為安吉對外宣傳的重要視窗和全縣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其固定陳列始終堅持常年開放並不斷更新,臨時展廳則堅持配合縣委、縣府的中心工作,以“三貼近”為宗旨,推出健康向上的各種展覽,為我縣精神文明建設和愛祖國、愛家鄉,進行歷史唯物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發揮出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天目苕水安且吉兮-安吉史跡文物陳列”、“吳昌碩生平陳列”二個固定展覽,以精美的文物展示,新穎的陳列手法,給觀眾和行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縣政府已計畫新建安吉縣博物館,為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安吉增添又一靚麗的藝術風景線,為傳播民族優秀文化、打造“人文安吉”、建設“生態文化大縣”發揮應有的作用。
發展
長期以來,安吉縣博物館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把蒐集、搶救安吉歷史文化遺產工作放在首位,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了文物收集、整理、研究、陳列工作。目前博物館收藏有一大批各時代的珍貴文物,特別是安樂遺址出土的崧澤文化玉佩飾,三官周灣商墓出土的青銅鼎、觚、爵,壠壩戰國土墩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和戰國玉龍佩,良朋戰國楚墓出土的精美漆耳杯和木俑,高禹天子崗三國墓出土的青瓷胡人騎羊花插和青瓷洗、雞首壺、堆塑罐等,均為浙江地區所罕見;另有成親王、鄭板橋、翁同龢及吳昌碩、沈尹默、陳半丁、沙孟海、王個簃、諸樂三、費新我、方介堪、錢君匋、譚建承、程十髮、劉伯年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 安吉縣博物館、吳昌碩紀念館作為安吉對外宣傳的重要視窗和全縣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其固定陳列始終堅持常年開放並不斷更新,臨時展廳則堅持配合縣委、縣府的中心工作,以“三貼近”為宗旨,推出健康向上的各種展覽,為我縣精神文明建設和愛祖國、愛家鄉,進行歷史唯物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發揮出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天目苕水安且吉兮—安吉史跡文物陳列”、“吳昌碩生平陳列”二個固定展覽,以精美的文物展示,新穎的陳列手法,給觀眾和行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縣政府已計畫新建安吉縣博物館,為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安吉增添又一靚麗的藝術風景線,為傳播民族優秀文化、打造“人文安吉”、建設“生態文化大縣”發揮應有的作用。
館藏文物
吉羊尊
深鎖庫房的館藏文物,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社會作用,安吉縣博物館為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適逢安吉竹文化節的召開,安吉縣博物館複製了一批館藏三國胡人騎羊青瓷尊——吉羊尊,作為文化節的饋贈禮品,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館藏三國胡人騎羊青瓷尊,羊背騎人,羊,性情溫順;人,神情飄逸,羊人合一,渾然一體,體現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妙意境,為中國陶瓷藝術之極品,乃三國(東吳)朝廷貢品,系王公貴族祈吉祥、保平安之賞物。複製品吉羊尊,按原件的1比1.2複製而成,器形、釉色、燒制等均符合原件之要素。
通過這次嘗試,安吉縣博物館找到了一條館藏文物再利用的途徑,在嚴格保護原件的基礎上,今後,將有更多的一些造型優美、意義深刻的館藏文物複製品走向社會,走向大眾。
瑟
位於太湖南岸地區的天子湖工業園楚文化古墓發掘現場首次發現了一把保存完整的古琴,與此同時還出土了一大批的鼎、盒、鍅、耳杯、木梳、玉篦以及部分絲織物、漆器等文物。此次出土的棺槨保存相當完好,均系楠木和紅木系列木材製成。工作人員從一棺一箱組成的墓葬中,依次發掘出了2具三足鼎、2個盒、2具鍅、4座木俑、6個耳杯,以及木梳、玉篦、漆酒杯各一件。最後出土的陪葬品古琴引起了專家的高度關注。安吉縣博物館館長程亦勝認為,不久前在高禹鎮五福村考古發現中也有樂器出現,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那一件屬於瑟,此次出土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琴樂器。從表面來看,出土的琴樂器約50厘米,屬木質,表面有考究的漆飾紋路,不過在實物上並沒有發現琴弦等演奏用的跡象存在。程亦勝同時謹慎地表示,在太湖南岸發現戰國晚期到西漢初期的琴樂器,尚沒有記載。因此它的發現對研究太湖南岸該時段的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現場看,棺材內的屍骨均未保存。在清理棺內的器物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雙麻狀質地的鞋類物品。至於棺內的其他器物、墓主人的身份、鞋狀文物的最後確定等,還待專家進一步考證。不過,據現場考古專家介紹,此次的楚墓出土文物之多,保存之完整,是目前所罕見的
浙江絲綢
近日,在浙江安吉五福村一處戰國末到西漢初墓葬中出土的絲織品得到了清理和保護。該館中國紡織品鑑定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暘清理了一件原為銅鏡紐帶的絲織品,其結果竟然是當時極為珍貴的菱紋羅。這種菱紋羅距今2100多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也出土過,而在浙江則為首次露面。這種菱紋羅是省文物考古所和安吉縣博物館共同組成的考古隊發掘出土的。據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趙豐介紹,菱紋羅是一種由相鄰經線糾絞而織成的羅織物,其圖案與當時十分流行的耳杯相似,所以當時稱為杯文。當時的耳杯是橢圓形的,但橢圓形很難編織,織成後,大致為菱形,現在一般稱之為菱紋羅。馬王堆漢墓也出土過類似的羅,但圖案上較此更為簡單一些。
趙豐說,這種菱紋羅的發現,填補了浙江絲綢史的空白。浙江自湖州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約4000年前)以來,絲織品的發現一直到五代才有。其中的3000年間幾乎沒有任何絲織品出土。它對研究浙江絲綢之府的形成也具有重大意義。原來認為浙江絲綢興起要在南朝開始,中唐發展,南宋才真正形成絲綢之府。從這次發現的實物來看,浙江絲綢在西漢初期已經很發達。
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宮曾出土過吳越國時期的越羅,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趙豐表示,越羅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菱紋羅。而且,菱紋羅在圖案上更為精美。越羅在唐代已很有名,杜甫的《白絲行》中已經將越羅與四川的蜀錦相提並論:“越羅蜀錦金粟尺”,意思是越羅和蜀錦一樣非常珍貴,要用金粟尺來量,金粟尺是富貴人家的用品,尺上的星點用金粟嵌成。菱紋羅的編織難度極高。目前,鑑定保護中心的羅群工程師把此作為課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剛剛復原成功了這種菱紋羅。昨天,記者在博物館看到,安吉出土的菱紋羅已成殘片狀,絲織物中,依稀可見菱形。目前,這批菱紋羅仍在整理保護中。
據介紹,從已有的菱紋羅的出土情況來看,長沙馬王堆、廣州南越王墓等都是等級很高的貴族墓。專家推測,安吉出土的這種菱紋羅的主人可能是當時高等級的貴族。
珍貴藏品
商代青銅鼎 侈口、平沿、立耳微外撇,鬲襠腹,三錐足,頸飾一周捲曲紋,腹部飾獸面紋,三條扉棱與足對應。西漢漆木盒 子母口,腹壁微弧,圈足,缽式蓋,蓋頂置圓圈捉手,器表黑地朱漆,飾雲邑紋,器型規整。
三國青瓷胡人騎羊插座 羊體身軀肥壯,呈臥伏狀,背附插管和騎羊胡人,施釉呈青綠色,有冰裂紋,釉面勻淨無瑕。
明代玉透雕飾組件 黃色,半透明,有桃型、圭型、葉型等,雙層透雕,人物、花卉形象生動,工藝精細。
漆木器修復
安吉是浙江乃至太湖南岸地區楚文化遺存最多的地方,近年來,配合基本建設搶救發掘了近十座楚文化木槨墓,出土百餘件漆木器,其中不乏有國家級珍品,如卮、奩、盒、案、瑟、平幾、耳杯及大量的彩繪俑等,這些文物保存完整、器形各異、製作精緻、色質亮麗、彩繪圖案清晰、線條流暢。其中很多是浙江境內僅有的,所以,尤其顯得珍貴和重要,科學地保護好這批瑰寶,對於研究楚文化在吳越地區的傳播及與吳越文化的齊放,研究楚文化的葬制葬俗,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這批館藏漆木器脫水修復的專項經費已得到落實。不久的將來,瑰寶神秘的風采將向世人展現。
人物
(1844——1927),名俊、俊卿,初字香補,中年更字昌碩、倉石,1919年起以字行,別號缶廬、苦鐵等,敬慕者以“缶翁”稱之。他成功最早的是篆刻,雄渾蒼老,創為一派;功力最深的是書法,尤擅長石鼓文;影響最大的是國畫,以篆書、狂草入畫,喜作大寫意花卉。他的藝術達到熔詩、書、畫、印“四絕”於一爐,為近代書畫藝術大師。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公元1844年9月12日),出生於孝豐縣(今安吉縣)鄣吳村。6歲就跟著父親念書,14歲學習刻印,沒有石章,就用磚刻印,反覆不已。他父親見他那么喜歡刻印,便加以引導,從此“與印不一日離”。鹹豐年(1860),為避兵災,先後兩次遠走他鄉,歷盡艱辛。同治三年(1864)返回鄣吳村,與父親相依為命。第二年,隨父親遷移至安吉城(今安城鎮址),買地建宅,宅名“蕪園”。這一年,昌碩考中秀才,並跟同里施浴升學詩,兼學各家書法、篆刻。吳昌碩在鄣吳村和蕪園生活期間,曾參與農業生產,為日後作畫積累了素材。
吳昌碩在他父親逝世的第二年,開始四出遊學,尋訪師友,刻苦學藝。在杭州,跟經學大師俞曲學文辭章。在嘉興結識畫家蒲作英,切磋畫藝,得益良多。在湖州,跟“潛園六才子”之一的施補華學詩詞。在蘇州,有機會盡覽文物收藏家吳平齋所藏書畫篆刻彝器,藝術視野大開;與畫家任伯年結交,請教畫藝;又得潘瘦弟所贈石鼓精本,從此對石鼓文的研習無一日中斷。在上海,識金石學家吳大徵,於金石學頗有進益。這些經歷,為他後來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吳大徵師北上,他參與戎幕隨行。當得悉北洋艦隊傾覆,悲憤填膺,賦詩痛悼陣亡將士。光緒二十四年,回到鄣吳村重修《吳氏宗譜》10卷。第二年,出任安東(今江蘇省漣水)縣令,因不善官場逢迎,只一月即掛冠南歸。宣統元年(1909),與蒲作英等發起創設上海書畫同善會,規定入會者合作之書畫作品須陳列會中待沽,所售金額之一半用作慈善賑災事宜。
1913年重陽節,許多著名篆刻家聚會杭州,創立“西泠印社”,公推吳昌碩為社長。印社成立後,每當春秋佳日,舉行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活動,吳昌碩必往參與,並先後作《西泠社圖》、《西泠印社記》、《隱間樓記》等。印社所藏珍貴文物之一《漢三老諱字忌日碑》,為浙江省現存的兩種漢代以前石刻之一,被譽為“浙東第一石”。20世紀初,此碑曾被輾轉盜賣,1921年運到上海,一個旅滬日僑準備以重價購買此碑,以運往日本。旅滬浙人聞知此事,就與吳昌碩商議,吳昌碩毅然以搶救這一珍貴文物為已以任,邀集同志,撰發文啟,奔走呼籲,不辭勞。經努力終於募集8000元巨款,將這塊碑贖回,由西泠印社建造石室永久保存。1916年,吳昌碩校刊由諸宗元所贈《元蓋副草》孤本20卷,使明代後期詩人吳稼澄(吳維岳之子、鄣吳村人)的詩集得以傳世,自己則以書畫義賣賑災。
吳昌碩不僅學而不厭,且也誨人不倦,先後投其門下執弟子禮的有:諸聞韻、諸樂三、劉玉庵、王一亭、
楊植之、荀慧生、沙孟海、潘天壽等,後來大多成為書畫界名家。
吳昌碩聲譽不名滿神州,而且譽揚海外,在日本尤為隆高。日本漢學家中與他交誼最厚的是日下部鳴鶴與長尾雨山。鳴鶴逝世,他親書篆文墓碑,至今屹立在鳴鶴故土,與鳴鶴於杭州紫雲洞名刻石隔海遙望。來華執弟子禮求教的以河井仙郎和水野疏梅最著名,後來均為日本書畫篆刻名家。他的成就隨日本友人和弟子的推崇,在日本的聲譽日隆,而其作品大量遠播日本,雖渠道不一,然與“六三園”尤為有關。“六三園”是日本人白石六三郎在滬經營的日本式餐館,日本人常聚飲於此。園主愛重吳昌碩的藝術,不僅數數請他宴飲,且盛張其作品於席間,還在園內專為他舉辦個人書畫篆刻展覽。由於“六三園”的媒介,其作品遂大量流向日本。日本人臨仿習研者日多,刊專輯、辦展覽、制銅像,珍惜愛重,儼如國寶。
吳昌碩成名後,生活上仍然保持艱苦樸素的習慣,反對奢糜,衣、食、住名方面都十分簡單。然而,他待人卻一點也不吝嗇,樂於助人。如遇親友有病,他就出錢幫助醫療;對身後蕭條的,他毅然以料理喪葬和撫育遺孤為已任。吳昌碩於1927年11月29日因病在上海寓所逝世,享年84歲。其傳世著作有、等多種。按吳昌碩生前遺願,其墓建在餘杭超山。鄣吳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吳昌碩紀念室。1984年,在遞鋪鎮建吳昌碩紀念館;1987年,修復其在鄣吳村的故居;縣裡成立了“吳昌碩書畫會”和“昌碩印社”。
安吉縣
安吉縣位於浙江省西北部,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迅速崛起的一個對外開放景區,北靠天目山,面向滬寧杭。全縣轄16個鄉鎮(開發區),人口45萬,面積1886平方公里,建縣於東漢中平二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漢靈帝賜名“安吉”取之《詩經》“安且吉兮”。安吉經濟發展迅速,竹製品、轉椅、茶葉、筍製品、農用機動車、建材等產品都有上規模生產,具有輕紡、造紙機械、食品、化工、礦產資源開發等門類齊全,上規模的基礎工業,出口產品多種,湧現多種省優、部優產品、一批國優產品。
安吉物產豐富,品質優良。毛竹蓄積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國第一,是著名的“中國竹鄉”。特產有白茶、冬筍乾、板栗、山核桃等。安吉又為全國聞名的“白茶之鄉”,安吉白茶在2000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茶博覽會國際名茶金獎。安吉礦產資源豐富,被譽為“金砂”的黃砂、石英石、花崗岩、膨潤土等資源儲量大,質量地好,開發前景廣闊。安吉境內群巒疊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秀竹連綿,是新崛起的生態旅遊縣。位於靈峰山麓的竹子博覽園,集旅遊、娛樂、休閒、科研為一體,占地600餘畝,各類竹種300餘種,被譽為“世界一流的竹種園”。龍王山海拔1587.4米,是黃浦江的源頭,奇峰怪石,古木異草,保存有1200畝的原始森林,為浙北第一峰,屬省級自然保護區,有許多稀有動植物,被稱為天然的物種園和基因庫。世界級特大型電力企業——華東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位於天荒坪大溪山巔,電站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規模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電站與奇峰翠竹渾然一體,煞是壯觀。附近有藏龍百瀑、九龍峽、龍慶園等景點。 安吉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獨特,古蹟較多。是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的故鄉,被譽為昌碩文化之鄉。縣內有其故居,衣冠冢和十年耕讀的“蕪園”,縣城建有吳昌碩紀念館和昌碩公園。靈峰山腳的靈峰山公園古木參天,始建於五代的靈峰寺在其景區內,是千年古剎,香火鼎盛。獨松關、靈芝塔、運鴻塔、奉憲禁碑、安城古城牆、古城遺址等古蹟均有源遠歷史。安吉生態環境優越,旅遊資源豐富,屬最佳人居環境。中國大竹海、白茶谷、九龍峽、芙蓉谷等景點,讓遊客領略獨特的自然風光、竹海、奇峰,山林中建有多處避暑山莊和度假村。
安吉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迅速,位於縣城的浙江省安吉經濟開發區,占地442公頃,地理位置優越,投資政策優惠。安吉有上規模的經濟工業園區多處,重點發展綠色工業。
博物館位置
地址:浙江省安吉縣遞鋪鎮天目路572#(昌碩公園內)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8:30-16:30(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