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特別是金融危機後,在中國的台灣地區很多人失業,找不到工作,他們就在家中通過網路找一些兼職,做一些網路商務活動,宅經濟這詞就是從台灣紅起來。
本質
宅經濟本質上是網路發展的結果,無論是在家經商,還是在家兼 職,或是在家辦公,其基礎都是網路。雖然宅經濟的興起和這次金融危機在時間上重合,但是這只是偶然的巧合,即使是沒有金融危機,宅經濟也會興起,在家辦公、在家上班、在家兼 職,在家商務,都將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現象
失業後“宅”在家裡
經濟環境突然緊張起來,李樂鳴只好“宅”在家裡。“看孩子,儘量不出門,至少這樣還能節約支出。”“失敗就像一個漩渦,卷進去就很難出來。”李樂鳴蜷縮在家中沉浸在迷茫的情緒里。學生時代的李樂鳴充滿了抱負,“到30歲一定要做個百萬富翁。”然而而立之年已過,他仍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向。在李樂鳴的印象里,從2002年大學畢業之後,他失業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還要長。除了剛畢業時在設計院工作兩年以及一些短暫的工作外,他一直處於失業中。
李樂鳴最近的工作記憶還要追溯到去年9月。當經濟學家們還在討論經濟形勢一片光明的時候,他在省會西南高新區一家工程公司謀到一份差事,之後他趕往了四川。“災後重建肯定有不少工程,只要攬上一個我就發大財了。”然而,攬工程沒有他想像中那么簡單,於是他選擇了辭職。再之後,經濟環境突然緊張起來,只好“宅”在家裡。“看孩子,儘量不出門,至少這樣還能節約支出。”李樂鳴無奈地說。
網上購物替代逛商場
“現在買衣服都是從網上看好款式而後去商場試穿,如果感覺合適再從網上買,這樣能省下不少錢呢。”“現在買衣服都是從網上看好款式而後去商場試穿,如果感覺合適再從網上買,這樣能比直接去商場買省下不少錢呢。”田英是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金融危機後,業務受到了一些影響,雖然收入不算低,但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地花錢了。”田英說。金融危機給田英帶來了壓力,也讓田英找到了另一個購物的好途徑。“在商場試好了衣服,從網上買,衣服質量是一樣的,但有時能省下一半的錢呢。”現在田英的休息時間,除了充電,更多是泡在淘寶、有啊等購物網站上。
賣網遊裝備貼補生活
“胖貓”業餘時間最大的愛好已經改成了打網路遊戲。對他來說,網遊也是賺生活費的一個渠道。“50星法師攻防,本區排名前十,150元。”在一款網路遊戲里,“胖貓”正在吆喝著賣寶寶。“胖貓”是一個餐館的廚師,現在除了上班,業餘時間最大的愛好已經改成了打網路遊戲。對他來說,網遊不但是個休閒的方式,也是賺生活費的一個渠道。“上次帶小號升級,3天的時間掙了500塊錢,雖然比較辛苦,但也值了。”“胖貓”說,拿著“帶練”掙到的錢,首先給家裡裝上了寬頻。“這樣就更方便了,下班以後的時間都消磨在網遊里了,賣個寶寶能掙100多塊錢,而後再弄點裝備啥的擺擺攤。”雖然現在網遊里的裝備價格不斷下降,但“胖貓”仍然樂此不疲。“金融危機了,錢都不好掙,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這樣還能賺個飯費。”他說。
潛力
網上出現眾多適合在家在校兼職的工作,某專業代理出版社打字錄入排版業務的外包公司就在網上公開了招募條件,註明130元/萬字的薪資標準,而兼職人員的工資則通過支付寶、銀行轉帳等方式日結。
對於每日對著電腦的宅男宅女們來說,這應該是一份美差,在那些奔波於川流不息人海當中的上班族眼裡,可以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能賺錢,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然,這種“宅經濟”只是網際網路發達後的衍生物,而便捷的網上支付方式為這種不用見面的僱傭關係提供了第三方擔保。
據CNNIC於2009年01月公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08年我國網民達2.98億。網民規模較2007年增長8800萬人,年增長率為41.9%.隨著網民的不斷增多,宅人現象呈與日俱增的態勢,而伴隨著這一態勢而來的網上消費,自然而然地催熱“宅經濟”的迅猛增長,有報導顯示,“宅經濟”所引發的相應配送業務也正迅速升溫。
支付寶以成熟化與購買力強而成為網路主流用戶的認同,已形成一個中國網路消費的“支付寶現象”。隨著支付寶為代表的信任擔保支付的普及套用,在網購之外的眾多經濟生活服務領域也開始借鑑支付寶的信用擔保經驗,甚至直接借用支付寶推出各行業自己的“支付寶”,譬如目前出現的“房產支付寶”、“裝修支付寶”、“婚慶支付寶”等等,這種“支付寶現象”正呈逐步升溫的態勢。而所謂的“宅經濟”也正是以“支付寶”這種第三方信用擔保中介作為強勢依託。
新銳解讀
對於“宅經濟”的解讀非常新銳,不是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層面,而是一組以系列報導形式,選取獨特的角度,是對“商”的深挖式報導。就報導形式而言,這種圖文結合的新穎報導方式,可讀性很強。認為這組報導和商報的“商”字定位結合得很好。商報類似這種雜誌化的報導,對於鞏固商報的形象和提高公信力都極其有益。
“宅經濟”在一個時間段內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商業模式,和現有的實體商業模式互補。網路顛覆了人們在以往商品生產到消費者手中的流通方式,使這個過程更簡化了,而且也為很多年輕人或是小資本創業提供了可能,是對傳統行銷方式的補充。但從消費角度而言,大陸的信用體系還不是很健全,偶爾出現的極端案例會對整個經濟模式產生負面影響。就單純的網路經營而言,如果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僅靠單一渠道推廣確實存在一定難度。
所以從長遠來看“宅經濟”和傳統的商業模式將會互相滲透,傳統商業模式可能會吸納網路經濟作為另一種服務渠道,而網路經濟到一定程度也將會浮出水面,開實體店。
此外,智慧財產權自主產業化可能會是現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將流行的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品牌的創作者和經營將會分離的這種新經濟形式可能會興盛起來,這也是值得我們商報關注和探討的話題。
挖掘價值
某種程度上來說,“宅經濟”實際上可以說是網路經濟的一個“別稱”。從經濟學的角度它其實不是一個新東西,但是這種提法更為新潮,也更形象。從媒體報導而言,商報這種創新包裝的手法體現出了媒體對於讀者閱讀方式的理解,“宅經濟”這三個字初看時,覺得一頭霧水,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被吸引想進一步閱讀下去。就這組報導而言,可以說商報對於當前的經濟潮流動向把握的非常好,敏銳地感受到了經濟生活中發生的變化,從細微處著手,挖掘出了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而具體而微的深入式報導,也給讀者提供了非常具有可看性和參考性的信息。
而報導的形式也符合了“讀圖時代”的時代性。發掘出了已經成為消費“中堅力量”的80後的消費特性,可以說他們已登上歷史舞台並在推動經濟發展,現在商家如果要捕捉商機應該從他們身上挖掘。
現在網路提供的鋪天蓋地的信息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關於這個話題商報這組報導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是現在經濟研究很好的題材,關於這個話題還有很多可以衍生下去的東西。
就“宅經濟”帶來的“概念”,我覺得還有很多種概念可以探討,簡單而言,有如“信用經濟”、“道德經濟”、“自由經濟”、“最互利經濟”、“朝夕經濟”、“視覺經濟”、“手指經濟”等等,以後有機會我會把此形成文字和商報讀者交流。
此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宅經濟”模糊了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概念,就如我們在報導中提到的“家庭循環經濟”概念(此循環非彼循環)。就教學而言,未來類似於百貨管理公司的網路專業管理公司專業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透視金融危機下的經濟學名詞
金融風暴影響了世界的各個行業,政府以及民生大眾紛紛“自救”,一些有趣的經濟學相關的名詞開始走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