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古墓溝 |
孔雀河古墓溝位於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上,地勢較周圍稍高的一片小沙丘上,東距乾涸的羅布泊約70公里,海拔847米,在東經88 °55',北緯40°40'處,墓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墓地所在沙丘地勢平緩,地表有環形的地樁標誌,就象一座美麗的圓城,仿佛人們死後於此走向這神聖的圓滿。據科學測定這是3800年左右羅布泊地區土著民族的文化遺存。
簡介
古墓溝位於孔雀河下游北岸一片沙丘,距羅布泊北岸70公里,在平緩的沙地隱約可見環狀排列的木樁,即古墓溝所在。古墓溝所以成為羅布泊著名的墓地是因為其年代早於樓蘭古國,而且古墓溝的墓群集中,形狀特異,大多墓穴的地表有七圈規整的環狀木樁,用意稀奇。此外,其特殊的意義還在於古墓溝的發掘,將樓蘭古國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它是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羅布泊第一次發現並發掘的古墓址,所發掘的文物前所未有,為該地區的考古提供了許多新的資料,揭示了當時羅布泊人的經濟生活狀況及社會形態。但又帶來新的諸多疑問,至今仍為專家研討。
類型
第一類型,無環形列木,只部分墓才有1根立木露出地表,為豎穴沙室,木質葬具結構簡單,棺木無底,只有兩塊木板相向而立,兩側又豎1塊木板為擋土板,蓋板同樣是無規則的多塊小板,胡楊木質,上面蓋著草皮、草繩等,個別墓葬中有合葬兩人或3人,其餘均葬1人,男女老少均有,死者全部仰身直肢,頭東腳西,裸體包毛布,平臥墓中,此類墓共見36座,墓中出土的有毛毯毛布,尖頂氈帽,氈帽上插禽鳥翎羽,足穿皮鞋,左胸部有麻黃碎枝一小包,同時還有一草編小簍,內盛小麥粒,自10粒至100粒不等, 可見當時羅布人在由單一的食魚民族向農業民族跨越。腕、腰、頸部見玉骨珠飾,在部分墓中,有隨葬的木質人和石質人,可見當時羅布人已走出了活人陪葬的怪圈,不斷向著人類文明進發,仿佛聽到了他們所前進的腳步聲。
第二類型,地表有7圈規整的環列木樁,木樁由內而外,粗細有序,環圈外,有呈放射狀的四向展開的列木,井然不亂,墓穴環列木圈內,木質葬具,均已朽爛成灰,可見,蓋板和矩形邊板的灰痕,死者屍體均為男性,余葬法同第一類型相同,由於靠近孔雀河深埋朽爛,僅6座。出土文物有刻木、骨椎、骨珠、 木雕人像等。
出土文物
兩類墓地出土文物中毛布、毛毯最多,幅寬達118厘米, 是原始豎形織布機所造,可見當時羅布人和人類文明進步是相一致的。出土的小草蔞編織精巧,平整細密,為之字波紋,5件木雕人像,用紅、黑色劃道,象徵性表示了眼、鼻、嘴部,形體構造形象簡潔,逼真大方,還出土了3件紅銅器,造型均美觀精巧。
孔雀河古墓溝的發現,把羅布人的歷史確鑿地引向3800年前古代,給人們提供了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和意識形態方面嶄新的實物標本,成為研究中國歷史和新疆歷史又一重要的古文物證明。
孔雀河
孔雀河在博斯騰湖流出,經鐵門關迂迴南下,向東注入羅布泊。由於鐵門關水電站的修建等,60年代孔雀河終斷流於尉犁縣東部的浣溪河。在庫爾勒市郊,還可看到綠玉般的河水,出了尉犁後,只剩有涸河道了。孔雀河的流向基本沿著庫魯克塔格山南麓的邊緣朝東伸延。河道的南邊是荒漠,北邊則是呈傘形狀態的平緩坡體。離開尉犁不遠還可見綠洲,越向東行越荒涼,老開屏以西的乾涸河道兩岸只有稀稀落落的活胡楊。
孔雀河在遠古時候,水流充沛,水質清澈,滋潤著河道兩岸的土地,也養育著古老的民族和生命。至今沿孔雀河古河道兩岸存在多種文物古蹟,最負盛名的有營盤、古墓溝和孔雀河三角洲,古樓蘭城就位於孔雀河下游。有如羅布泊中諸多古遺址的命運,它們曾一齊輝煌,一齊消失。
孔雀河河道大部分還十分清晰,河床為沙礫,兩岸為土台,圓滑的卵石時常可見。河岸土台上常有倒地的胡楊林殘軀,走在河床鬆軟的沙土上,空氣似乎凝固,連呼吸時發出的輕微聲都可聽得見,沒有一絲綠色,十分的荒蕪,只有死亡的氛圍。在孔雀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區,曾經河網密布,為漁獵之區,至今還有漁村遺址,具有鮮明的特點。該地區4000年前存在著畜牧、農業並存的原始人類部落,已種植小麥,有特殊的宗教意識,人種為古歐洲人種,並且該民族的存在比樓蘭古城還要早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