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麻病

中醫病症名。又名假麻奶疹。西醫病名:幼兒急疹、嬰兒玫瑰疹。奶麻是因感受時邪疫毒所致。以哺乳期嬰兒驟起高熱,熱退後肌膚出現玫瑰色細散皮疹為主要表現的出疹類疾病

診斷依據

1.多發生於1歲左右的乳嬰兒,冬春季多見。
2.起病急驟,突起高熱,持續3~4天,熱退同時或熱退後出現玫瑰色細小丘疹,以軀幹、頸背、腰、臀部較多,面部及肘膝等處較少,疹出後1~2天即消退乾淨,無色素沉著,也不脫屑。疹出前可有耳後核腫大。
3.全身狀況一般良好。
4.實驗室檢查:血中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鑑別診斷

1.麻疹:發熱,咳嗽,羞明流淚,麻疹黏膜斑,出疹時體溫更高,疹退時脫屑並留有棕色色素沉著。
2.風痧:低熱、輕咳,全身皮疹,耳後及枕部核腫大。
3.爛喉丹痧:有發熱,咽喉腫痛糜爛,皮膚出現瀰漫性猩紅疹點為主要表現,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細胞增多。

辨證論治

1.邪襲衛表證:突然高熱,輕咳咽紅,食欲不振,精神如常,或伴有輕度嘔吐、腹瀉、驚跳,舌苔薄白或黃,指紋色紫見於風關。疏風清熱。
2.胃熱陰虛證:發熱減退,全身出現玫瑰紅色細小丘疹,唇乾口渴,胃納欠佳,舌紅少苔。清熱養陰。

症狀

奶麻發病急驟,突然高熱,發熱持續3~4天之後,熱度驟然下降,熱退之後,全身即出現玫瑰色的紅疹,疹子由頸部、軀幹漸及全身,以軀幹腰部最多,面部和肘膝極少或全無。除疹子與疹子之間仍可看到健康皮膚這一點類似於麻疹外,其他症狀均不同於麻疹。疹出後1~2日即消退,既無脫屑,也不遺留痕跡。本病雖有高熱,但患兒一般全身情況較好,除有咽喉發紅外,少數有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狀,除個別病人在開始高熱時驚厥外,一般食慾、嬉戲如常,精神也無大的變化。

治療

奶麻的治療以中醫中藥為主。初起高熱時,以辛涼解表為主。方藥:金銀花12g,連翹12g,牛蒡子10g,淡豆豉10g,荊芥10g,薄荷10g,桔梗10g,竹葉10g,蘆根6g,甘草4g。熱退疹出時,以清熱解毒為主,方藥:金銀花10g,連翹10g,生石膏12g,知母10g,粳米10g,甘草6g。亦可少加涼血藥物,如丹皮、赤芍等。

護理

1.供給足夠的水分,以防患兒脫水。飲食應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
2.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流通,注意避風寒,防止感冒。
3.高熱時,為防止高熱抽搐,可用冷毛巾敷頭部;或用25%的酒精兌熱水擦浴,儘量少從退熱劑。

預防

1.平時儘量少帶小兒到公共場所,以減少發病機會。
2.發現病兒立即隔離,在集體兒童場所中,如託兒所、幼稚園,小兒發熱可疑者,應隔離觀察數日。
3.平時需加強戶外活動,合理調配飲食,以增強小兒防病、抗病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