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板固定法
正文
骨折經正骨復位後,通過夾板等夾縛固定,保持整縛位置,達到理想癒合的外固定方法和技術。又稱夾縛固定法。簡史 夾板固定法開創於公元4世紀,《葛氏方》已載有竹簡固定法,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強調治療骨折要“善系縛”。唐代藺道人治骨折,骨幹骨折用杉樹皮固定;關節處骨折用絹帛麻繩包紮固定,固定後要時時作關節屈伸運動。這種固定骨折局部而不固定上下臨近關節,並時時作關節活動鍛鍊的原則與方法,就成為夾板固定法的獨特技術。宋代《永類鈐方》治療前臂骨折用4塊長短不一的夾板固定,與現代的固定方法相同,提出了扎帶鬆緊應根據骨折類型而定,有緊有松。橫斷骨折宜兩頭緊中間松;斜形骨折宜中間緊兩頭松。髕骨骨折採用竹箍固定,為後世抱膝器的前身。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論述束縛敷貼用藥甚詳,載有杉樹皮、竹皮雙重固定法。清代吳謙《醫宗金鑒》記載用牛皮製披肩固定肩部骨折,用杉木板制的通木固定脊柱損傷,用小竹片、小杉條制的竹簾杉籬固定四肢骨折,用抱膝治療髕骨骨折等。1949年以來,夾板固定法經過整理提高,套用於長骨幹骨折,縮短平均治癒日數約1/3。當前的研究側重在固定理論、套用範圍、固定材料、固定方法的改進。
器材 主要是夾板、壓墊和扎帶。①夾板。要求具有可塑性、有一定牢度和彈性三種性能。其材料有柳木、杉樹皮、竹片、塑膠板、三合板、馬糞紙、工業硬紙等。但用於股骨部位則需再加其他夾板雙重固定。夾板的規格、長度視骨折的部位不同,分不超關節和超關節夾板兩種。不超關節夾板長度以不超過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為準,超關節夾板用於關節附近或關節內骨折,超過該關節。夾板寬度可按肢體形狀分為大致相等的四塊或兩寬兩窄的四塊,包紮時夾板間留有0.5~1厘米的空隙。夾板兩端和邊緣要呈圓角鈍邊。木製、竹製或塑膠板的一面襯以毛氈並用棉織套包裹夾板。樹皮類夾板,兩端應錘成向上翹起的刷狀軟邊,使用時下襯棉花墊。三合板或硬紙類夾板套用時也要襯棉花墊。②壓墊。安放在夾板內,增加局部的固定力量,或補充夾板塑形上的不足,使固定力更好地作用到固定的部位。常選用質地柔軟、能吸潮、透氣、維持一定形態、對皮膚無刺激性的材料製作,如毛頭紙、棉花、氈墊等,按需要摺疊或剪裁成不同形狀和大小備用。常用壓墊的種類有平墊、梯形墊、塔形墊、空心墊、合骨墊、分骨墊等。壓墊的面積要足夠大,過小易在局部形成壓迫性潰瘍。③扎帶。常用1厘米左右寬的紗帶,其長度以能在夾板外環繞兩周並打結為度,也可用繃帶。
適應症 主要用於四肢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而創面較小或經處理創口已癒合者。陳舊性骨折適合於閉合復位的也可採用。下肢長骨骨折或某些不穩定的骨折,使用夾板固定的同時常加用牽引、支架等其他外固定方法。某些關節附近骨折或關節內骨折,如股骨頸骨折、肱骨內上髁骨折等,因夾板不易固定,可用其他方法。
方法 ①用於骨幹骨折(不包括股骨)的單純夾板固定;②用於部分近關節骨折及關節內骨折的超關節夾板固定;③用於股骨骨折和脛骨、腓骨不穩定骨折的夾板固定,結合骨牽引或外固定支架;④用於關節面已破壞的超關節夾板固定並結合骨牽引;⑤用於有分離移位的肱骨幹骨折和不穩定肱骨外科頸內收型骨折的夾板固定並結合支架等。
操作步驟 ①選用大小合適的夾板和壓墊。②局部塗敷油膏,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通經絡,塗敷範圍可大一些,表面應平整。③將繃帶鬆鬆地纏繞4~5圈後,再在適當的部位放置壓墊,並以膠布固定。④安放夾板,用4道扎帶捆縛,先捆縛中間兩道,再捆縛遠側和近側的,捆縛時兩手平均用力纏繞兩周后打結。扎帶的鬆緊以能在夾板面上上下移動1厘米為準。
另一種固定方法是放好壓墊後,先放對骨折固定起主要作用的兩塊相對的夾板,用繃帶在其中間纏扎幾周,再放其他夾板,並用繃帶在夾板外包裹,以維持各夾板的位置,最後撕開繃帶打結,或另用4道扎帶捆縛。
作用原理 夾板固定法可通過扎帶或繃帶約束夾板,並在壓墊部位增強擠壓作用,達到固定骨折斷端的目的。骨折復位後會發生再移位,因骨骼在折斷並移位時,骨骼折斷的形狀已有向移位方向移位的傾向,移位側骨膜撕裂,移位徑路上的軟組織遭受損傷,就形成了一系列不穩定的因素。復位後的骨骼存在著通過這些薄弱環節循原有移位徑路再移位的傾向。傷側遠段肢體的重量和肌肉牽拉促使發生再移位。夾板固定後,夾板本身的重量很輕,固定不包括關節,關節面以下遠段肢體的重量被外物支持,因此,傷側遠段肢體重量對骨折再移位的影響大為減少。而肌肉牽拉是由肌肉收縮活動所產生的,既能引起骨折再移位的不利一面,也可以是縱向擠壓,促使斷端緊密接觸,有利於維持復位後的位置和促進癒合。夾板固定後,通過扎帶、夾板、壓墊的綜合作用,能控制造成骨折端成角、鏇轉、分離等再移位的活動,又保留對向擠壓以利骨折癒合的活動。前者如在原成角側及對側的上下兩點共三點加壓墊防止再成角移位,以及與原移位方向一致的活動等。後者如前臂骨折後,通過握拳、伸指等活動,使與骨幹長軸一致的肌肉收縮和舒張,以對骨折端縱向加壓。而且在肌肉收縮時,肌肉的體積膨大,對壓墊、夾板有擠壓作用,被扎帶捆縛的夾板和壓墊又反過來以同樣大小的力作用於肢體,擠壓局部,增加骨折端的穩定,甚至可矯正殘餘移位(矯正移位靠手法復位,不能用夾板、壓墊的擠壓代替)。傷肢放在適當的位置上,也對維持骨折端的穩定有很大關係。
臨床注意事項 ①搬動病人時要防止骨折移位。②抬高患肢時注意肢端血壓。③根據患肢腫脹消退情況,適時調整布帶綑紮鬆緊。④經常檢查及時糾正錯位,固定後一周內X線複查兩次,如骨折有錯位,宜拆除夾板重新整復固定。⑤定期複查,更換藥膏,固定後兩周如X線檢查對位對線良好,骨折部位有纖維性粘連,可牽引換藥重新固定,每周複查一次直至癒合。⑥指導與協助患者作功能鍛鍊,加強生活護理,預防褥瘡。⑦拆除夾板可用熏洗、按摩等方法促進傷肢恢復肌力和關節運動。⑧先用手法或牽引復位後,再用此法外固定。⑨夾板固定的時間應在骨折端達到臨床癒合後。在骨折後三周,可依具體情況,在牽引下拆除夾板,並進行局部按摩,適度活動關節後再予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