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譜構成
早餐有粥、米糕、滷蛋、雪菜、芒果汁。午餐和晚餐同樣是2種主食、3個菜、1個小菜、1個水果罐頭和1個湯。
加餐和點心,品種也很豐富:朱古力、雞翅、杏仁、豆乾和酸乳飲料。
不過,這只是第一天的食譜,以後4天都會有所調整。一個周期的飲食每天不同。航天員可享用的食品達100多種。而且這個食譜要參考本次任務的工作負荷和多次地面實驗的驗證結果,再根據航天員的性別、年齡加以調整。
搭配原則
除了載重限制,食譜安排還與航天食品的特點有關。與我們平常吃的烹飪食物不同,航天食品多為加工食品,食品中營養素的損失比烹飪食品更大,因此更需要關注營養素平衡的問題。
口感
因為是加工食品,航天食品的口感是一個重要課題。在食品研製與評判環節,航天員中心會邀請“感官評價員”對新研發的航天食品進行評價。通過評測後,會再請航天員測試口感。航天員對幾個菜比較中意,特意囑咐出任務時可以多來點。如雪菜兔肉、松仁玉米、油燜筍、麻辣花生等。
肉類食品與我們常吃的口感差別不大,其他食品與烹飪食品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這是加工食品的特點,但總體而言味道不錯。
營養
太空飲食不是營養齊全這么簡單。要讓航天員保持良好的在軌工作狀態,飲食上要儘量做到跟地面一致,即“太空飲食地面化”。同時,進餐過程也可以將航天員從繁忙的工作中暫時解脫出來,他們可以邊吃邊交流,在休閒時光中放鬆精神。
食材種類
航天食品一般分為六大類,即“3食3品”: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和功能食品。其中,副食中的菜餚一直是航天食品研發的難點。綠葉蔬菜還是很難帶到天上去。航天食品需要有12個月的保質期,一般需要加熱殺菌,加熱後蔬菜的色香味等感官條件都不太理想。目前(2016年11月)的菜餚,中國主要以根莖類和菌類為主,比如胡蘿蔔、土豆、山藥和木耳等都是常見的太空食材。
一頓太空魚香肉絲要炒幾十公斤。為了保證品質,航天食品都是工業化生產。以魚香肉絲為例,事先將木耳、竹筍和肉類分別處理後再加入“大鍋”的投料口,由機器控制烹飪所需的時間和火候。
地面出鍋的魚香肉絲都是半熟的。航天食品在封裝後還需要經過殺菌處理,殺菌中的加熱過程會將食物烹飪到“熟”。之前航天食品採用的是高溫滅菌法,但這樣的做法會讓菜餚的口感變差,所以更傾向於用多階段加熱殺菌或冷熱殺菌相結合的方式,儘量提高菜餚的色香味。
特色菜餚
太空冰淇淋
太空冰淇淋就是在這台機器里製作完成的。景海鵬、陳冬所吃的冰淇淋其實是將製成的冰淇淋冷凍後升華,將其中已經變成凍的水分子迅速抽離。咬上一口,太空冰淇淋除了沒有普通冰淇淋的冰感外,口味沒有差別,味道還挺贊。太空豬排
由於太空飛行器內較怕油污和碎屑,一些看似普通的家常菜製作起來卻不那么簡單。以“紅燴豬排”為例,製作時需要人工挑出其中的骨頭、碎骨,還需要去除油脂。僅就去除油脂而言,除了在下鍋前剔除肥肉外,製作後還要包裹麵包屑放入烤箱中烤制。太空豬排可以理解成無骨的肉,可以“一口悶”。
同理,太空中的餅乾都是一口大小,餅乾屑不會吃得滿“天”都是。
太空泡茶
這次在太空中,景海鵬和陳冬基本上天天泡茶喝。
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中泡茶。本次製備的茶有兩種:一種類似於我們平常用的茶包;另一種則是茶粉。茶粉可以理解成類似‘果珍’一樣的‘茶珍’,比如有檸檬茶口味的。兩者“泡”法一樣,並不繁瑣,通過專用水槍對茶包復水後放入電熱箱加熱即可。
烹飪方法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實驗室,擺放著一台3D食物印表機。這是他們研發的第一代3D食物印表機。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在嘗試,讓航天員在天上自己“烹飪”食物。
早期國外的航天食品是軟管狀的,每次吃飯需要像“擠牙膏”一樣將食物擠入口中。隨著美國在太空飛行器上成功配置冰櫃,外國太空人的飲食跟地面的區別越來越小。
中國的航天食品都是加工好的“熟食”,為了減輕重量,一些食物在地面上先經過脫水處理。在太空中,航天員先對食品復水,再放入電熱箱中加熱食用。“現在市面上的紫菜蛋花湯包就是源自這種航天脫水技術。
如果太空列印食物能夠實現,航天員就可以帶著麵粉上天,再通過3D印表機“打”出新鮮的饅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