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潭鄉

大龍潭鄉

大龍潭鄉位於雲南省峨山縣西北部,距縣城85公里,地處東經119。10′—25′,北緯24。22′—32′之間,跨經度15′,緯度10′。東與甸中接壤,南與富良棚鄉相連,北與易門縣十街毗鄰,西與楚雄州雙柏縣安龍堡鄉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0.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0公里。土地面積21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圖)大龍潭鄉大龍潭鄉

概述

(圖)水稻水稻

大龍潭鄉位於玉溪市西部,峨山縣西北部。東經102。01´~102。10´、北緯24。23´~24。32´之間。東連甸中鎮,南接富良棚鄉,西與雙柏縣安龍堡鄉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十街鄉毗鄰。轄區面積212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1平方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紅塔區112公里,距省會昆明市203公里。全鄉轄7個村委會(司城、各雪、迭所、魚塘、班德、綠溪、以他斗),57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全鄉共有3721戶,12979人,其中,農業人口3404戶12342人,占總人口的95.09 %;非農業人口317戶637人,占總人口的4.91%;鄉內居住有彝、哈尼等少數民族8種10221人,占總人口的78.75%。耕地面積20921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70畝。2006年,全鄉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8376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90.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21元,人均儲蓄存款2158元。
大龍潭鄉境內群山環繞,峰巒重疊,溪壑交錯,既有低熱河谷又有溫涼山區,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大部分地區屬溫涼山區,綠汁江流域和扒河流域沿岸屬低熱河谷區,光熱資源豐富。最高海拔橄欖甸尖山2284米,最低海拔峨臘沙壩970米。年均氣溫15.7℃。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主產烤菸稻穀蠶豆玉米小麥甘蔗。特產有花椒乾巴菌雞樅羊肝菌等菌類。

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各族人民以農業為基礎,真抓實幹,緊緊圍繞“生態立鄉、烤菸富鄉、畜牧興鄉”發展思路,念好“山字經”,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搞好資源開發,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個私經濟,著力搞好農業科技的推廣套用,提高勞動者的科技素質,增強農業發展後勁,不斷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全鄉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均產糧由1978年的322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480公斤;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86元提高到2007年的2585元;人均儲蓄由1978年的7.38元增加到2007年的3444元;財政收入由1986年的99.08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520.3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685.18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7806萬元。2007年全鄉通車裡程達315公里,實現村村組組通電通公路。開通了1463部數字程控電話,建設了46個電話村,電話普及率45部/百戶;於2001年6月19日建成開通了移動通訊網路,2003年1月15日開通無線接入CDMA信號(聯通);有線電視入網戶778戶,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8%和95%。中國小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逐年提高,鄉小集鎮建設迅速發展,建設規模已初具端倪。

歷史文化

(圖)綠汁江綠汁江

一、歷史沿革

大龍潭明設興衣鄉置巡檢司;清為興衣頭、興衣尾兩鄉;民國建立後為興衣鄉;民國23年(1934)屬第四區清平、謐安、雙河3鄉地;民國27年(1938),3鄉合併為謐安鄉;1949年屬中心區為謐安鄉;1950年為第三區謐安鄉;1952年為第三區的司城、各雪、塔克沖、法吾、綠溪、以他斗6鄉地;1958年屬富沖公社;1960年屬富良棚公社;1961年始由富良棚公社分出設各雪公社;1962年改為各雪區,1963年改稱第五區;1969年改五區為紅星公社。1981年更名為大龍潭公社,1983年分設為大龍潭、迭所兩個鄉,1984年兩鄉合併改設大龍潭區,1988年改大龍潭區為大龍潭鄉。轄司城、各雪、綠溪、以他斗、班德、魚塘、迭所7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61個自然村。
二、風景名勝
作為典型的山區鄉,大龍潭立體氣候明顯,景色秀麗,風土人情濃郁。“漂綠汁險灘,看猴子戲台,登魚跳龍門,吃小麻銀魚,泡龍潭溫泉”已是眾多外來客商和本地民眾首選的旅遊項目。綠汁江蜿蜒千里,其江面時而舒緩,時而奔騰,夾岸群山,以奇秀險峻而著稱,非常適合漂流探險。隨著近年鄰縣沿江旅遊項目的開發,大龍潭境內綠汁江沿岸的旅遊價值也突顯出來。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綠汁江畔的“猴子戲台”和“魚跳龍門”,兩景點相隔不遠,“魚跳龍門”因兩山緊挨,綠汁江仿佛破山而過,對岸兩山山勢險峻而得名,其懸崖峭壁如刀削斧劈,懸崖旁樹木叢生,時有金絲猴出沒,而猴子又最愛在靠近魚跳龍門旁的一狀如戲台的石崖上嬉戲,因而,得名“猴子戲台”,隨著近年人們對環保,生態意識的不斷增強,猴子數量在不斷增多,人、猴同處已不再是鮮事。曾有因人、猴和睦相處,猴子拿走打火機引起山火一事在該地發生。感山水之奇麗,享自然之和諧,一切盡可在此兩山一河中體味。
游山水,品美味,是歷代遊客的嗜好。漂流遊玩過後,一道美食,在大龍潭,若是夏季,滿山鮮菌你隨手可得,種類繁多的野生菌,可做出多種美味,但最好一道,不在山上而在水中,那便是產在水清魚肥的小麻水庫的銀魚,一道清水銀魚會讓你感到何為綠色環保食品,何是色香味俱全。吃完銀魚,帶著一身的疲憊,你可悠閒漫步到龍潭水庫旁,水清見底的龍潭水庫,時而清風陣陣,時而魚躍水面。晚風漸起時,你可跺步至龍潭溫泉,美美的泡上一個溫泉澡,洗去你一天的疲勞。

人口衛生

(圖)衛生衛生

大龍潭鄉轄7個村委會,57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著漢族、彝族、哈尼族等9個民族。2006年末,全鄉總人口12979人,其中,男6566人,占總人口的口50.59 %,女6413人,占總人口的49.41%;農業人口12342人,占總人口的95.09 %;非農業人口637人,占總人口的4.91%;少數民族人口10221人,占總人口的78.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1人。
有鄉級衛生院1所,病床12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人。村級衛生所7所,鄉村醫生20名。傳染病發病率54例/10萬人。“四苗”覆蓋率98%。已婚育齡婦女2424人,已落實節育措施2143人,節育率88.41%。領取獨生子女證41戶。完成了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2個。成立了大龍潭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3298戶11936人,參合率97.27%。共有2100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5戶473人享受低保。

文化教育

(圖)小學生在上課小學生在上課

全鄉有各類學校 10所,其中私立幼稚園1所,國小7所,初級中學1 所,鄉黨職技校1所。有在校學生 1696人,教職工149人,其中:專任教師13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有文化站1個,藏書2355冊,村級黨員活動室7個,村文化活動室53個,業餘文藝宣傳隊33支。有線電視覆蓋率26%,廣播覆蓋率100%。
2006年末,全鄉有各類科技人員27人,其中:中級職稱 6人,初級職稱21人.

新農村建設

(圖)花椒花椒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始終堅持“生態立鄉、烤菸富鄉、畜牧興鄉”的發展思路,以抓好“基礎產業、基本素質、基礎設施、基本保障、基本隊伍”為重點內容,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從五方面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鞏固傳統產業,發展新產業。
鞏固烤菸支柱地位。烤菸是大龍潭的支柱產業,是致富之本、發展之基、財力之源,具有其他產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推進烤菸生產可持續發展是實施“烤菸富鄉”發展思路的具體措施,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是推進大龍潭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鄉種植烤菸11400畝,收購菸葉149萬公斤,實現交售收入1600萬元以上,稅收350萬元以上,平均單價11元以上。
加快畜牧業發展。以生豬、家禽和草食牲畜為重點,充分發揮科技帶動作用和養豬合作社的中介作用,促進畜牧業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實現畜牧業產值1550萬元。
拓展農民增收新渠道。依託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高粱800畝、除蟲菊400畝、油菜3500畝、辣椒500畝、魔芋100畝。抓好秋冬農業開發,抓緊低熱河谷地區的冬早、春早、秋季蔬菜產業開發。全面完成57個村民小組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以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引進種植膏桐、核桃等經濟林果。
(二)努力提高農民素質,持續抓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進一步完善勞務信息、技能培訓、法律援助等服務體系,做好農民外出務工的指導、培訓、組織和服務工作,有組織轉移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不少於220人,實現務工收入不低於450萬元。建立勞動力技能培訓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興水治旱為著力點,加大投入力度,確保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供應正常,提高民眾的飲水質量。做好大木箐、麥沖箐2個小壩塘的除險加固和魚都母、子母廠、土嘎等組的人畜飲水工程。以“鄉村公路等級化”為目標,加快全鄉公路建設,爭取綠溪至攀枝花水泥路建設儘快開工。做好草壩、大木箐、河口、麥沖箐、塔克沖等5個組的整村推進扶貧工程和大吉等組街道硬化工程。抓好以他斗片的基本煙田建設。加強城鎮管理,做好停車場、客運站、拉圾填埋場的可行性論證及開工建設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四)落實好農村基本保障制度。
完善糧食直補政策,確保糧食安全。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完善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等制度。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不低於98%。
(五)抓好乾部隊伍建設。
認真抓好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完成村“兩委”換屆工作,建設一支能真正帶領民眾致富的幹部隊伍。依託鄉黨職技校,力爭使50%的村組幹部輪訓一次。

農村經濟

(圖)畜牧業畜牧業

2006年全鄉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8376萬元,比上年增長12.18%。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第一產業完成5541萬元,比上年增長4.68%;第二產業完成1770萬元,比上年增長36.15%;第三產業完成1065萬元,比上年增長21.99%,第一、二、三產業比重66:21:13。農村經濟總收入71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221元。實現地方財政收一般預算入490.84萬元。全年糧食總產569.91萬公斤,人均產糧440公斤。2006年,農業總產值(現價)5541萬元,比上年增4.68%,其中:農業產值3612萬元,比上年增3.88%;林業產值290萬元,比上年增23.73%,牧業產值1505萬元,比上年增3.84%;漁業產值19萬元,比上年減12.04% ;服務業產值115萬元。農村實有勞動力7862人,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1065人。年末耕地面積 20921畝,人均占有耕地1.61畝,農民人均產糧461公斤,比上年減1.28% 。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569.91萬公斤,比上年增3.84% ;烤菸交售量148萬公斤,比上年減7.31%,上等煙達64%,均價10.99元,農民在烤菸上實現人均收入1323元;油料總產45.15萬公斤;甘蔗產量4841噸。完成5000畝退耕還林項目的封山育林工程,800畝珠防工程易地造林和100畝重點公益林補植補造工程。年末生豬存欄16977頭,出欄16578頭;山羊存欄4627隻,出欄2905隻;大牲畜存欄3912頭,出欄1272頭,肉蛋奶總產量158.18萬公斤,農民人均從畜牧業上獲得收入1225元。新建小水窖410口,人蓄飲水工程8件,完成農田水利建設587件,水利化程度達69%。

民風民俗

(圖)祭龍祭龍

大龍潭鄉多民族雜居,以彝、哈尼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9%,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
彝族村寨多數居於依山傍水,周圍有樹、背風向陽的地方。舊時彝族住宅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俗稱土掌房。
8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多數彝族居民居住著磚木結構瓦房和鋼混結構的樓房。彝族男子大多數善飲酒,當遠方來客時,主人取出陳年釀酒,殺雞宰鴨款待;彝族男子嗜吸水煙筒,客人進彝家山寨主人首先換上煙筒水,擦淨恭敬遞給客人。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這裡都舉行彝族的傳統節日“祭龍節”,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火把節日活動,村民最喜愛和最有特色的娛樂方式就是跳樂、跳花鼓、民間舞蹈、煙合舞、武藝阿乖樂、彝族對歌,只有人號召或逢節日,村民就穿上自己喜愛的民族服裝,歡集一堂,歡快起舞,整個場面洋溢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