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十街鄉鄉政府距離易門縣城36公里,全鄉國土面積159.1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61.2%,礦產資源儲量達75萬噸,耕地總面積18862.28畝,其中,田9807.07畝,地9055.21畝。轄8個村民委員會,85個村民小組,86個自然村,境內最高海拔2364米(馬頭大山),最低海拔1066米(占馬田),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8.2℃,最低氣溫5℃,最高氣溫39℃。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雨季集中6至9月,平均日照2160小時,無霜期350天,適宜種植烤菸、水稻、包穀、甘蔗及冬早蔬菜、塔拉。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27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47元,本級財政收入237萬元。面對今後新的發展機遇,鄉黨委、政府將發展思路定位為“生態立鄉、產業富民、文化興鄉、開放活鄉”,決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培育農產品基地建設為重點,以建立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突破口,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大力培植糧食、畜牧、烤菸、油菜、林果、蔬菜、塔拉7個上千萬元的特色產業,確保全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歷史文化
十街鄉歷史悠久,萬曆二年(1574年),馬頭山彝族首領王東海率眾起義,巡撫鄒應龍剿平之,立石柱於馬頭山頂,建八角亭,削石壁鐫刻“斬”字,示以削平馬頭,易名為“斬馬山”,至今已有430餘年歷史。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民族舞蹈“花鼓舞”、“大娛樂”、“煙盒舞”、“彝族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彝家兒女盛穿民族服裝在火把節、春節及有關活動濃郁的彝家風情得到充分的展現。十街鄉的腳家店恐龍化石群,位於腳家店山10平方公里範圍內。1974年修建公路時曾挖出上百具的恐龍化石,1987年2月,國小教師李長友再次發現,並向縣文化館報告。1987年8月,雲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張永興及市、縣有關領導組成調研組現場進行考證認定,腳家店恐龍生長在一億五千萬年前。恐龍分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三大類,屬“晰龍動物群”,腳家店恐龍化石群則屬新發現的“勺齒龍動物群”,比“晰龍動物群”更進步,是當今世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1987年9月易門縣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腳家店恐龍化石保護區的通告》,把該地區納入重點保護。1998年5月10日,“易門恐龍”參與了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古動物展》。1999年5月,應美國利文斯頓市博物館的邀請,把兩條“易門恐龍”展出在該市半年,深受美國觀眾的喜愛。
基礎建設
歷屆鄉黨委、政府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來抓,積極爭取省、市、縣有關部門投資項目。對十街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老百姓從中得到受益。2007年全鄉86個自然村通公路,通公路里程達245公里。19個自然村,村莊道路進行硬化,3511戶飲用自來水,3511戶通電。全鄉擁有電視機農戶317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2202戶,其中行動電話1726戶,裝有太陽能467戶。全鄉住房結構磚(鋼)混結構121戶,磚木結構的274戶,土木結構3092戶。建沼氣池農戶1943戶,建小水窖2255口。全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6座、小水壩11個,畜水量達500萬立方,13.7公里0.5個流量沙衣大溝進行三面光混泥土結構改造。15.2公里1.5個流量大谷廠低乾渠順利暢通,水利化程度達78%。建占地3319平方米客運站1個,建占地5006平方米集貿市場1個,有效地解決了出門難和商品交易混亂等問題。2005年至2007年,國家對十街鄉項目投資包括“煙田整治”、“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生態治理”、“水利設施建設”、“整村推進”、“沼氣建設”、“客運站建設”、“村村通工程”、“小水窖建設”等投資項目達21項,投資金額達943萬元。
農村經濟
十街鄉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鄉第七次黨代會、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和“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生態立鄉、產業富民、文化興鄉、開放活鄉”發展思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路子,通過艱苦努力,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2007年全鄉農作物種植44877畝,糧食作物24463畝,比重55%,經濟作物19695畝,比重44%,其中,烤菸種植11496畝,種植業收入3547萬元。肥豬和大牲畜出欄30465頭,畜牧業收入2188.39萬元;勞務收入2304.69萬元,其它林業、建築、運輸、商引、服務等行業收入1232.12萬元,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9272.2萬元,人均總收入71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47元。比2006年經濟總收入增670萬元,人均總收入增52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350元。
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項事業的發展。一是農村居住條件改善,121戶住進磚(鋼)混結構房屋,274戶住進磚木結構新居,309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的房屋中。同時縣殘聯的大力支持,28戶殘疾戶搬進新居。二是3511戶用上自來水,86個自然村,85個農業組通電、通公路。三是享受到黨和政府對老百姓種糧補貼、農機補貼、母豬能繁補貼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惠農政策。全鄉參合戶達3306戶,參合人9952人,參合率達94%。十街鄉特色產業發展:一是發展以烤菸為主的支柱產業;二是發展以生豬為主的畜牧養殖業;三是發展以冬早菜為重點蔬菜產業;四是發展以塔拉為突破口林果產業;五是發展以油菜、早蠶豆為主的後繼產業。同時加大勞務輸出力度,花大力氣做好煙、豬、果、蔬、油五篇文章。
文化教育
十街中學占地面積20010平方米,建築面積7781平方米,綠化面積4000平方米,操場740平方米,田徑場250平方米,教學設備有複印機、印表機、電腦48台,遠程教育系統、多媒體教室、餐飯系統,2007年共有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15人,有教職工55人,其中教師50人,工人3人,臨時工5人,校醫1人,50名教師中:本科19人,專科22人,中專9人,有中學高級教師4人,中學一級教師8人。一學年來,學校強化德育工作,嚴抓教學管理,加大教學科研力度,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2007年上玉溪一中錄取線3人,上易門一中錄取線45人,上市民中、玉溪附中11人。近兩年來,“獲市級綠色學校”、“獲市一級國中”、“獲市級文明學校”。兩年來,共投資62萬元,建蓋學生宿舍,修養道路、球場。
十街中心國小2007年共有8所村完小56個教學班,在校生1246人,有教職工118人,其中教師87人,工人1人,臨時班27人,87名專職教師中本科13人,專科38人,中專36人,國小高級教師40人,國小一級教師36人。學校占地面積25836平方米,建築面積23521.9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1500平方米。一學年來,抓好教職工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規。確立德育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位置。通過常抓不懈,先後被各部委辦局授予2005年度“六•一”兒童節,獲縣教育局“文藝調演一等獎”,2005年獲縣委、政府“防雷減災先進集體”,2007年被縣委、政府評為“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2007年被縣委、政府授予“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學校”。兩年內,共投資130.5萬元,完成腳家店國小學生住宿樓23萬元,完成建蓋馬頭國小教學樓及食堂、廁所46萬元。完成建蓋中心國小廁所8萬元。完成老吾國小教師宿舍樓、球場、廚房42萬元,完成金田國小廁所4.5萬元,完成大村國小大門及圍牆7萬元。鄉文化站1個,職工3人。主要工作職責:認真履行好文化教育服務職能,抓好文化宣傳陣地建設,挖掘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抓文化市場管理和文化保護。2007年配合縣文工團創作,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舞蹈、“龍頭舞”、“刀鐮舞”、“納蘇笆旯筒”、“琴情歡歌”、“花鼓舞”、排練後在十街鄉第六屆火把節展演,深受觀眾歡迎,“龍頭舞”在易門縣第二屆食用菌交易會開幕式上展演。以春節、火把節為契機,組織25支業餘文化宣傳隊,演出花燈、小品、相聲、民族舞蹈等110場(次),圖書室接待讀者210人次,書籍流通總量500冊。總冊數2100冊。村、組文化活動室27個,業餘文藝宣傳隊25支,基本能滿足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和文化生活的要求。
民風民俗
十街鄉是一個典型的彝族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49.7%,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延續發展,形成了十街彝族獨特的民風民俗,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彝家的寨子各自燃起篝火,狂歡到黎明。二OO一年開始舉行第一屆火把節,議程有開幕式、民族舞蹈展演、點火儀式、篝火狂歡。今年第七屆火把節各代表隊展演“竹桿舞”、“山神舞”、“煙桐舞”、“花鼓舞”、“龍燈舞”、“龍頭舞”、“刀鐮舞”等各有特色展示於觀眾。在篝火狂歡時,彝家兒女及各民族兄弟跳起歡快的“大彝樂”、“煙盒舞”及“左腳舞”。用山歌對唱的形式,不少青年男女唱出深厚的感情,尋找到意中的戀人。整個場面壯觀、快樂洋溢在歡樂的海洋之中。彝家山寨代代相傳,自繁飼養土雞,進村寨常年可品嘗土雞、土雞蛋。每年中秋節前後,可品嘗特色泡核桃。各民族兄弟還有吹嗩吶的風俗,如老人去世吹嗩吶,婚嫁吹嗩吶各種喜慶活動吹嗩吶,採用各種不同的曲調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氣氛,吹嗩吶習俗流傳至今近20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