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栗村

大栗村

大栗村隸屬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營上鎮,地處鎮北邊,距營上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鎮道路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縣28公里。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截至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914畝(其中:水田103畝,旱地811畝),人均耕地2.13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08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桉樹等經濟林果;
大栗村經濟林
水面面積5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草地16000畝;荒山荒地2000畝,其他面積16972畝。

基礎設施

截至2010年底,該村委會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電話、道路四通,無路燈。有7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779戶通電,有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0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7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7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91戶(分別占總數的25%和14.8%)。
大栗村通電設施
該村委會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0輛,有農用車16輛,拖拉機19輛,機車144輛。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建有小水窖81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5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1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其他結構房屋的農戶數16戶。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70.6萬元,占總收入的59.31%;畜牧業收入477萬元,占總收入的32.4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88頭、肉牛340頭、肉羊823頭、雞7170隻);漁業收入0.9萬元,占總收入的0.06%;林業收入33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54.5萬元,占總收入的3.71%;工資性收入32萬元,占總收入的2.18%。農民人均純收入307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6人(占勞動力的3.81%),在省內務工86人。

特色產業

截至2010年底,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雲南省彌勒縣。全村銷售總收入4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06%。該村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木產業。

人口衛生

截至2010年底,該村共有農戶779戶,鄉村人口3416人,其中男性1835人,女性1581人。農業人口3416人,勞動力2258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62人,彝族3254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18人,占人口總數的85.4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62人,參合率92.56%;享受低保6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

文化教育

截至2010年底,該村委會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558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257人,距離東山鎮中學7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7人,其中小學生166人,中學生91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委會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88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91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年末集體總收入63萬元,有固定資產2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5.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公開、財務公開、黨務公開。

基層組織

截至2010年底,該村委會建有黨支部6個,共有黨員58人,少數民族黨員54人,其中男黨員53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兩委班子成員、民兵連長、調解主任、農科員、用農經輔導員等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委會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46人。

人文地理

大栗村委會位於東山鎮西邊,新新公路穿腹而過,交通便利,當地居民以彝族為主,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彝族的櫻花節,屆時舉行對歌比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節,屆時舉行摔跤、踢腳架、對山歌比寨。

發展重點

截至2010年底,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莊科到石坎、新新公路至大栗樹村的公路路況差,晴通雨阻,民眾出行難,影響民眾的生產生活,地邊水窖和水池少,覆蓋面小,民眾生產用水困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修整硬化莊科到石坎、新新公路至大栗樹村的公路,解決民眾出行難的問題,爭取上級支持,加大水利設施建設,解決民眾生產用水難的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