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

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體育亦隨之出現,從世界各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羅馬等,都可找到體育的源頭,看到它的最初狀態,近代體育便是從那裡發展而來的。

外國古代體育史

正文

━━━━━━━━━━━━━━━━━━━━━━━━
古代埃及體育
古代兩河流域及波斯體
古代印度體育
古代希臘體育
斯巴達體育
雅典體育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古希臘哲學家論體育
古代羅馬體育
━━━━━━━━━━━━━━━━━━━━━━━━
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體育亦隨之出現,從世界各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希臘羅馬等,都可找到體育的源頭,看到它的最初狀態,近代體育便是從那裡發展而來的。

古代埃及體育


埃及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公元前3000年建立第 1王朝,開始了以法老(國王)為首的奴隸主專制統治。奴隸制的產生,在當時是一大進步。富饒的尼羅河谷地孕育著燦爛的文化,貴族陵墓和神廟中的繪畫浮雕,展現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畫面,提供了古代埃及體育活動的形象史料。
古代埃及體育尚未形成獨立的體系,在青少年教育中並未占有重要地位,它只是職業訓練、宗教活動和娛樂的一部分。如士兵、舞蹈家和摔跤手,為了職業的需要進行身體訓練;宗教活動中加進某些舞蹈和運動競技;一般人為了消遣進行身體活動或觀賞競技表演。
角力、擊劍 這是古代埃及較普及的競技項目,尤以角力最為盛行。最古老的角力形象是第 5王朝布依街魯·普塔──郝台普墓中的浮雕(前2300)。新王國時期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中的浮雕(前1160)特別引人注目,從這裡可以看到在高級官吏和外國使節面前進行擊劍和角力的情景(圖1)。從浮雕畫面上可以看出,角力者為男性,角力時裸體,或系白色腰帶,抓把方法多樣,姿勢自由,幾乎始終站立。挑戰的叫喊和抓把成功的歡呼伴隨著整個比賽。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從新王國時期開始,在繪畫和浮雕中出現使用木刀擊劍的形象。在泰勒阿馬爾奈墓(約前1355)發現的繪畫中,擊劍者通常右手握木刀,左小臂系有狹窄的木盾用以護面。有的雙手持木刀或持紙莎草莖。畫面上能看到擊劍的有關禮節:賽前行站立禮,向觀眾低頭問候,木刀交叉表示開始;結束時,優勝者雙手上舉,失敗者單手掩面低頭。
狩獵、射箭 狩獵是古代人類賴以生存的一種生產勞動,它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同樣古老,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大量石鏃、骨鏃證實了這一點。埃及人最初為了除害和獲得食物而狩獵,用長桿撐著小船,手持棍棒、魚叉、弓箭等在尼羅河三角洲沼澤地打鳥、捕魚、刺河馬,在草原上獵取動物。後來狩獵成為法老和貴族們非常喜好的運動項目,它逐漸從生產中分離出來,且規模日趨盛大。
用於狩獵的弓箭,也是戰鬥的武器。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士兵”這個詞用引弓握矢跪著的男子表示。王和王子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勇也練習射箭。
游泳、划船 古代埃及人離不開尼羅河,游泳和划船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保存在柏林州立博物館的古王國末期的象形文字(前2200)顯示了埃及游泳者普遍採用同近代自由式類似的游法。在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的浮雕上,刻畫著激烈的划船比賽形象,銘文中還有法老讓王子和王室少年們一起練習游泳的記載。新王國時期,陶器上畫著少女在沼澤地遊動著追捕魚鴨,並發現少女持球游泳形狀的飾物。有關卡迭石戰爭(第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與西臺人爭奪敘利亞,會戰於卡迭石)的浮雕(前1250),生動地描畫了游泳姿勢,援救落水者以及救活溺水者的方法。划船最初是生產勞動的一部分,後來逐漸成為上層社會的一項娛樂活動。
兒童遊戲、祭祀競技及其他 早在史前時代,球便作為孩子們的陪葬品。考古發掘發現了許多球,有皮製的、木製的、粘土及棕櫚葉制的。當時,玩球的方式主要是投球(圖2)。兒童遊戲中還有一些體育活動內容,如平衡、4人鏇轉、投擲、拔河、比力氣、運送俘虜等。古代埃及人信仰神靈,在反映古老的宗教活動的畫面上,可見到豐富的舞蹈內容。其中有些動作類似技巧運動,如“下橋”、“手翻”、“側手翻”、“雙人滾翻”、“疊羅漢”等(圖3)。古代埃及的跑、跳、投擲、舉重等活動也被記錄下來。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斯芬克斯碑 1936年在吉薩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附近發現的石碑,是研究古代埃及體育的重要文物。石碑上的銘文很誇張地讚頌了法老阿美諾菲斯二世(前1438~前1412)的競技事跡。碑文中說,這位法老同200個划船手一道划船,他用20英尺長的槳一口氣劃了3英里,而其餘的人劃了半英里就癱倒了。法老力量超群,沒有人能拉開他使用的弓。為評定弓的優劣,他曾一口氣引試 300張最強的弓(1898年他的墓被發掘,發現其陪葬品中有一張保存完好的弓)。碑文中還說,阿美諾菲斯二世善於馴馬和駕駛戰車;一次乘戰車連續射穿 4個亞洲銅靶(每個銅靶有一個手掌寬的厚度,銅靶之間相隔20英尺)(圖4)。

古代兩河流域及波斯體育


亞洲西部的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亦稱美索不達米亞)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搖籃。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兩河流域平原上已形成許多奴隸制城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 6世紀,這裡曾先後崛起 3個奴隸制帝國:巴比倫、亞述新巴比倫。兩河流域文化,特別是巴比倫文化,曾給鄰近許多國家以巨大影響。
兩河流域諸國是建立在武力征伐基礎上的君主專制國家, 其教育、 體育同軍事密切相關。在這裡,騎馬、鬥劍、投槍、射箭、游泳等軍事體育活動十分盛行。亞述人的馬術尤為精良,能在馬奔跑時上下自如。在亞述軍隊里,曾裝備充氣的皮水袋,專供士兵浮游之用。現存英國博物館內的一件亞述半浮雕,證明亞述人游泳時已採用近乎俯泳和側泳的姿勢。為保持戰鬥狀態和增長體力,亞述貴族們還經常從事狩獵。在民間,也有一些娛樂性的舞蹈及兒童遊戲。
與兩河流域鄰近的伊朗高原,是古代波斯人的故鄉。公元前 6世紀中期,波斯各部落在居魯士的領導下統一起來,建立了波斯帝國(中國史書上稱為“安息”)之後,經岡比西斯和大流士一世多年向外侵略擴張,波斯更一度成為橫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
波斯帝國的武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對青少年的嚴格教育。這個國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勇敢善戰的士兵。男子自 5歲起就受到騎馬、射箭的教育和有關誠實的道德教育;7歲以後,由國家統一管理、訓練,孩子們在日出前即開始練習跑步、射箭、騎馬、投石和投槍等。他們還經常從事狩獵,練習忍受嚴寒酷暑,遠距離行軍,野外露宿,忍飢挨餓,以及不使武器沾水的渡河等等。兒童少年們的馬術訓練極為嚴格,除練習在馬疾馳時上下馬背之外,還要求乘奔馬用箭射中目標(騎射)和用槍投中目標。男孩15歲以後即在軍隊服役,直到50歲。波斯的這種教育,曾造成古代亞洲最有戰鬥力的騎兵部隊;波斯的騎射技藝,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兵制與體育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中國自漢代以後,曾通過絲綢之路與波斯廣泛進行經濟、文化與體育交流;唐代擊鞠與波斯的馬球運動,也有引人注目的關係。

古代印度體育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了城市文化──哈拉巴文化。從吠陀時代笈多王朝時期,古印度文明,尤其是醫學上的成就和佛教的興起,對亞洲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進入階級社會後,形成了森嚴的"種姓制度",掌握神權的“婆羅門”與軍事貴族“剎帝利”構成奴隸主階級,統治著小生產者“吠舍”和奴隸階級“首陀羅”。各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兒童受教育的程度與教育內容,均因種姓區別而不同。婆羅門教和佛教,要求人們放棄今生,追求來世、忽視肉體、重視靈魂,實行禁慾主義。這些都直接影響體育的發展。
印度古代體育往往是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進行的。軍人們為了服役而練習投槍、鬥劍、投石、射箭等,閒暇時進行運動競技和狩獵。為贖罪而進入寺院的舞女,從兒童時起便學習宗教舞蹈,同時讀書、學習音樂。有的國王為顯示武勇也練習射箭;據說王族一年中約有一半時間用於狩獵。此外,古代印度尚有馬球、角力、釣魚等競技和消遣活動,孩子們多進行活動性遊戲。
古代印度重視公共衛生和保健,5000年前的城市中便有密閉式的排水系統,一些家庭里設有澡塘。婆羅門教要求前 3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身心清潔,每日必行水浴,洗淨罪惡,飯前洗手淨齒,禁止飲酒至醉。《阿達婆吠陀》中記載了77種病名以及相應的對症藥。闍羅迦在他的著作中說到營養、睡眠和節食為人體健康的 3大因素。一些醫學家鼓勵通過身體運動、塗油、按摩等維持和恢復健康。如卡拉卡主張通過運動預防疾病,減少肥胖,幫助消化,修整容貌,推遲老化。他把按摩分成運動、醫療、衛生 3種類型。按摩技術有:摩擦、捋、搓、揉、活動關節、振動、扣敲、指壓、撫摸、發汗等。印度宗教活動“瑜伽”,由許多不同的靜坐姿勢和呼吸規則組成,修行者在忘我的冥想之中解除精神緊張,修身養性,這與中國導引術有類似之處。

古代希臘體育


希臘半島孕育了歐洲最古老的文明。古希臘在體育方面的成就有廣泛而久遠的影響:它的主要運動項目至今仍在全世界流傳;奧林匹克的競技形式也得以保留和發展;它的體育辭彙已演變為各民族的體育辭彙;它的體育思想對當今的體育理論還在發揮作用。
公元前 8世紀以前,希臘人的生活記載於荷馬史詩伊里昂紀》和《奧德修紀》中。從這裡可以了解到,古希臘人是最熱衷於體育運動的民族,當時曾進行過拳擊、角力、賽跑、射箭、投槍、擲石餅及戰車賽等競技活動。
公元前8世紀以後,希臘形成許多奴隸制城邦國,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斯巴達。這兩個國家於公元前6世紀已形成教育體系,體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斯巴達體育 斯巴達是希臘最大的城邦國,它在用武力征服異族的過程中形成。斯巴達的教育由國家進行,目的是把奴隸主子弟訓練成勇敢、堅韌、絕對服從的軍人,以便有效地維護奴隸制統治。
嬰兒出生後由長老檢查身體,強壯合格者方允許生存。7歲前由母親進行教育。男孩滿7歲便離開家庭,編入教育組織,過集體生活,由選出的“優秀”市民進行嚴格訓練,直到成年。少年兒童生活艱苦,終年只穿1件外衣,光頭赤腳,食物不足,常受鞭撻,以培養意志力。兒童被縱容偷竊食物,以訓練敏捷與機智。18歲進入“埃弗比"團參加軍事演習和夜間捕殺奴隸的"偷襲活動"。20歲正式成為軍人。30歲取得市民權,可以結婚,但繼續住在軍營服兵役,直到60歲。這樣,斯巴達男子幾乎一生都過軍營生活,每天進行規定的身體訓練,從不間斷。身體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軍事需要,但已注意到年齡特點。訓練項目有:跑、跳、拳擊、擊劍、角力、擲鐵餅、擲標槍、游泳、騎馬、狩獵、徒步旅行、球類比賽以及同軍事相結合的舞蹈等。還進行一種拳擊和角力相結合的粗暴的搏鬥──“潘克拉蒂奧”(pancratium)(圖5)。女子在20歲以前也編班參加身體訓練,目的是保衛家園和養育健壯的後代。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由於終生運動,斯巴達人從公元前 720年起,經過一個多世紀,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一直保持優勝。後因斯巴達的專制制度日趨保守,才逐漸失去其競技優勢。
雅典體育 雅典是希臘的另一個大城邦國,它的教育制度也是為了培養統治者,同樣重視體育。但雅典的體育不僅是為了軍事需要,也是為了培養完美的人。因此體育和智育、美育、德育是結合進行的。在健身方面,注重身體的協調、勻稱、強壯、健美。裸體競技者被看作人體美的代表,因而成為古希臘繪畫雕塑常採用的題材,運動會上的冠軍被作為英雄載入史冊。
和斯巴達不同,在雅典,國家幾乎不控制教育,新生兒由父母決定取捨,上學前由雙親安排教育,體育活動主要是進行遊戲。 7歲男童開始通過兩種私立學校接受初等教育,少年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輕鬆的活動:跑、跳、爬繩、跳舞、游泳、球類比賽、投標槍和擲小鐵餅(圖6)。年齡再大些的則增加拳擊、角力、戰車賽之類。當時已注意按身體能力編組,未成年前不進行劇烈活動。大型運動會所包括的項目幾乎都納入教學計畫。由於學校要收學費,少年受教育的年限和對教師的選擇,均由其家庭經濟情況來決定。初等學校畢業後,升入角力學校,學習五項競技(角力、賽跑、跳遠、擲鐵餅、投標槍)和游泳, 學習 2年或3年之久。學習結束後富有者可以進體操館,繼續練習體操。18~20歲的青年在“埃弗比”團接受軍事訓練。雅典女子不能和男子一起參加社會生活,只在家裡從事家務勞動。
公元前 5世紀,希臘對波斯的戰爭取得勝利後,孩子們雖然仍進角力學校,但經濟的繁榮、科學的發達,使人們熱衷於學習知識,對青少年身體的關心逐漸淡薄;而處於“黃金時代”的商業城市雅典,享樂氣氛濃厚,市民們樂於觀看競技表演而懶於親自從事運動,至多只是為了健康長壽而做一些輕鬆的保健活動。這就促使競技日漸專業化,普遍的體育活動開始走下坡路。體操館、祭典競技活動雖保留下來了,但已失去原有的性質。一些接受希臘文化的國家,也都受到這種影響。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古希臘常在祭神日舉行運動會,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奧林匹克 (Olympic)、伊斯特摩斯 (isthmus)、皮托(Pytho)、尼米亞(Nemea);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自公元前776年開始,每4年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奧林匹亞村宙斯神宗教儀式中舉行,會期一般為5天(見彩圖)。此時,各城邦務必休戰,最初競技在草地上進行,觀眾站在山坡上觀看。婦女不準進入會場。參加比賽的所有運動員都必須是純希臘血統並獲得市民權的人。獎勵偏重於榮譽,而非金錢。優勝者被戴上橄欖枝編成的花冠,在其故鄉要舉行慶祝遊行和宴會,以歡迎健兒榮歸。競賽項目多是平常訓練的內容,主要有賽跑和角力,以後又增加五項競技、拳擊、戰車賽和“潘克拉蒂奧”。跑,在運動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奧林匹克競技中, 賽跑按“斯泰德”計程(1個斯泰德約相當於185~225米),最初只有短跑(1個斯泰德),後來逐漸增加了往復跑(兩個斯泰德)、長跑(7~24個斯泰德)以及武裝賽跑和火炬賽跑 (圖7)。短跑有預決賽;有的祭典還按年齡或身體狀況分組。跑的姿勢和今天大體相同。大會期間,來自希臘各地的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藝術家等,在會址發表演說,展覽作品,所以泛希臘競技活動也是各城邦的一次思想交流,它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繁榮。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古希臘哲學家論體育 公元前 5世紀,希臘處於奴隸制經濟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一些著名的哲學家針對希臘市民貪圖安逸、放棄身體訓練和競技職業化現象提出了批評,並對體育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
蘇格拉底(約前469~前399)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離不開身體。他反覆告誡青年要為準備保衛城邦,為增進健康而鍛鍊自己的身體。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欲使傳統的希臘競技再生,他主張“用體操鍛鍊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教育史上第 1個實行按年齡分期的人,他的有關體育、德育、智育、美育相互聯繫的意見十分可貴。他認為智力的健全依賴於身體的健全,因此體育應該先於智育。他主張學前兒童應逐步鍛鍊身體;初等教育時期,兒童要學習體操、讀書、寫字、文法、計算、圖畫和歌唱。他對遊戲曾發表過許多新的見解。在體育實踐中,他強調養成“健美的體格而不是野蠻的獸性的體格”,還主張在身體未臻健全時採用運動量較小的項目。他的體育思想,對後世體育理論有很大影響。

古代羅馬體育


古代羅馬曾經是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橫跨歐、亞、非 3洲的奴隸制大帝國。羅馬體育繼承了古希臘體育的某些方面,對後世歐洲、特別是地中海沿岸影響頗大。
羅馬氏族時期(公元前 6世紀以前),孩子的教育由雙親、社會和兵營 3方面進行。嬰兒出生後,如父親決定撫養,便送到河裡經受冷水鍛鍊。兒童從小即參加各種勞動。在兒童少年的遊戲中包括馴馬、射箭和狩獵。稍大,便由父親帶到馬爾斯訓練場進行軍事的和身體的訓練,其內容有:投槍、扭打、騎馬、拳擊,以及練習耐寒耐暑、在激流中游泳等。14~17歲獲得市民權後,大多被征入伍,然後在軍營里繼續進行軍事體育訓練。這個時期的競技受希臘影響很深,競技場已設看台,以車馬賽為主要比賽項目。
羅馬共和時期(前6世紀~公元1世紀)體育呈現一個轉折:在建立地中海霸業以前,參加戰爭是青年人的神聖職責,其體育訓練仍以軍事為目標。至共和末期完成地中海霸業之後,建立了希臘式的教育體系,貴族用希臘保姆和希臘教師代替雙親教育子弟,平民子弟進入初等學校學習讀、寫、算。由於政治生活的變化,上層人物需擅長演說和辯論,文法學校和高等修辭學校便應運而生。羅馬大學還培養學識廣博的學者。這時的教育,注重發展智慧型、學習知識,對體育已不太關心,學校里不開設體育課;只有軍人和職業選手進行身體訓練,一般市民為了健康和消遣,只進行一些簡單而輕鬆的運動。祭祀競技是羅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但市民們只喜歡當觀眾,他們認為象希臘人那樣在別人監督下受幾個月訓練,特別是裸體進行運動,是有損尊嚴的。
羅馬帝政時期(前30~公元 476),奴隸主尋歡作樂、揮霍無度,在豪華的競技場觀看殘忍而激烈的劍斗表演是他們最愛好的娛樂(圖8)。著名的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占地2.43公頃,有48.7米高的牆壁,能容納9萬名觀眾。有的競技場長達640米,寬約182米,3面都有階梯座位。最大的競技場,可容納26萬觀眾,這裡僱傭了專業人員;地下室設有劍鬥士房間、動物檻欄等。場內有通風噴水設備,退場門有的多達64個(圖9)。被迫參加劍斗的大多是奴隸、“罪犯”和俘虜。他們在富人辦的劍鬥士訓練所受過嚴格的訓練,最大的訓練所有兩萬劍鬥士。這裡舉行有刺激性的、乃至流血的競技表演,如鬥劍、戰車比賽、拳擊、斗猛獸、步騎兵模擬戰和模擬海戰等。賽車時常翻車;拳擊手套帶鐵釘;鬥劍常以一方死亡而結束;鬥獸者有時被獸吞噬。在一次有 19000人參加的模擬海戰中,競有數百人喪生。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外國古代體育史外國古代體育史
羅馬帝國時期有一種特殊的消遣場所──浴場。其中體育設備與希臘的角力學校和體操館差不多。浴場富麗堂皇,拱門聳立,設有浴室、蒸氣浴室、室外游泳池、進行球類遊戲和體育活動的房間,以及更衣室、塗油室等。有的浴場還備有圖書室、談話室、畫廊和食堂。巨大的浴場長達 220米,寬 114米, 1次可供1600人入浴。貴族在這裡消遣:或由奴隸為其洗浴、塗油、按摩,或進行賭博與輕鬆的球類活動等。
羅馬人曾開展多種球類遊戲,其中有的類似曲棍球、足球和手球,還有同時拋接兩個球的遊戲。當時的球,有填毛髮的,也有充氣的。
奧林匹克運動會雖然一直沿襲下來。但古希臘的業餘運動精神已經失去,此時的競技者幾乎完全職業化。公元393年舉行了第293屆後,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以奧林匹克與基督教相牴觸,下令禁止這個延續了1000多年的運動盛會,並破壞了奧林匹亞的神殿和運動場的許多設施,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遂告終止。
帝政時期的羅馬體育由畸形發展而至衰敗沒落,此種現象曾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在體育問題上,有的學者發表了一些卓越的見解。如著名詩人D.J.尤維納利斯(約60~ 127)提出“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這一格言,為近現代許多教育家和體育家所引用。著名醫學家C.蓋倫(131~201)對職業選手的劇烈、過度的訓練曾提出批評。他相信體育鍛鍊能使身體協調、勻稱和健康地發展;其所著《解剖學詳論》15卷對後世醫學、體育均有較大影響。
古代奴隸制國家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可以說,沒有古代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所奠定的基礎,就沒有現代的歐洲;同樣,沒有古代希臘和羅馬的體育,也就沒有歐洲的現代體育。(見彩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