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首陀羅,梵語s/u^dra,巴利語sudda。又作戍陀羅、戍達羅。略稱首陀。為印度四姓中地位最低之奴隸階級。從事擔死人、除糞、養雞豬、捕獵、屠殺、沽酒、兵伍等卑賤職務。乃雅利安人所征服之土著,隨著婆羅門文化之隆盛而備受壓迫,亦無任何宗教特權,並受傳統婆羅門教輕蔑為無來生之賤民,
故稱為一生族。釋尊對此主張四姓平等,並允許首陀羅階級出家。在古印度四種姓中的最低等級,無任何權利,僅從事低賤、卑微的勞動,或為高級種姓服役,其實際地位無異於奴隸。
首陀羅後來因為反婆羅門教的印度東部的異端教派興起,地位得以提升,原本的位置由旃荼羅(caṇḍāla)填補。旃荼羅(或旃陀羅)是比首陀羅更低的種姓,多從事屠夫和劊子手等職業,被稱為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
含義
首陀羅在古印度是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絕大多數人沒有土地,沒有權利,只能在農村當佃、僱農,或在城市從事“不潔”行業,如洗衣、製革、屠宰、清掃等,人身和用過的東西都被認為是“齷齪”的,不能同其他種姓的人接觸,不能進入寺廟、學校等公共場所。
起源
概況
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種姓”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顏色”或“品質”。白膚色的雅利安人為品質高的種族,深膚色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為品質低的種族。此制度
用以區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後隨工作和職業的分化的發展,出現了四姓(四個種姓)的劃分。最高的種姓是婆羅門(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後來也可以當國王);其次是剎帝利(掌握軍政的國王、武士階層);吠舍(商人,手工業者,亦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下的種姓是首陀羅(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前三者為雅利安人,後者為非雅利安人。各種姓有它的世襲的職業,不許被婚姻混亂,尤禁首陀羅與其它的種姓混亂。對首陀羅男子與別的種姓女子所生的混血種,特別訂有法律,給予一種賤名,例如首陀羅男子與別的種姓女子所生的混血種名為旃陀羅。地位是最低賤的,不能和一般人接觸,被稱為“不可觸者”。這種人世世代代操著當時認為下賤的職業,如抬死屍、屠宰、當劊子手之類。種姓制度不僅訂在法律裡面,而且神聖地位不可動搖地規定於宗教教義與教條中。在婆羅門教勢力強盛的“中部”地區,種姓最為嚴格。
後來隨著雅利安人勢力的發展,這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當然也都存在著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所遇之困難就比較多得多。
一,在這些國家時在,土著人所占比例大;
二,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混合情況比較普遍;
三,為了鞏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統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領通過入婆羅門教儀式被安排在剎帝利之列。
種族矛盾
在種姓制度下,統治階層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間一向存在著矛盾,尤以非雅利安人的剎帝利對婆羅門的優越地位的反抗更為顯著。據資料,摩揭陀國的人多半是半雅利安、半野蠻的下等種族。後來統一印度的摩揭陀國的阿育王,據說就是首陀羅的血統。在這種情況下,反對婆羅門種姓制度的教義的學說,則比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和歡迎,而釋迦牟尼所倡導的“四姓平等”之說,事實上反映著當時
新興國家的人民對種姓制度的不滿。
土著文明
近代在印度河流域的發掘,證明在公元前3500-2700年之間,那裡的土著民族(可能是達羅毗荼族),早已成了驚人的城市文明。有城市規劃,有下水道,有兩三層磚建樓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的貨攤和店鋪,有紡織業和陶業。據發掘材料看,土著民族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而且可以斷定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至於雅利安人定居下來很長時間(大概一千年)以後,到了種姓制度確立了的時期,那裡的社會是否仍然是奴隸社會,值得研究。從婆羅門法典上來看,首陀羅並不是奴隸,只有一部分人是奴隸,而奴隸只從事雜役勞動,不參加生產,顯然奴隸不是主要生產者,因此很難斷定當時是奴隸社會。無奴派創始人黃現璠教授通過對首陀羅深入研究後在《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中斷言:“首陀羅絕非奴隸,古印度社會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中國當代所有主張古印度社會經歷過奴隸社會階段的學說,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有關印度論述的曲解以及對首陀羅族裔認識的無知和社會地位的誤識。”同時認為:“首陀羅與其它三個種姓同為雅利安人後裔,只不過因為首陀羅在四個種姓中地位最低,後來混入了一些其他族裔,以致造成後人對首陀羅族裔的誤識。”黃氏的四個種姓“同種論”與季羨林教授主張的四個種姓“同色論”同符合契,不謀而合。
佛經記載
佛經中有資料記載,當時的國王每一年都有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里舉行親耕儀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這與婆羅門法典規定的首陀羅人要靠自己勞動向國王納稅條文相符合。據中國古代譯師的注釋,“剎帝利”的原意是“田主”。從此線索推斷,似乎“種姓”制度開始完備確立時期,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而到釋迦牟尼時代,在新興國家裡,則又發生了變化。據佛經資料,當時的商業發達,有相當規模的陸運與航運的商隊,商人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力量,比如把一座林園送與佛的大富商須達多,有力量以黃金布地並和拘薩羅王子比富。手工業也很發達,有細密的分工,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產上占重要地位。當時有了納稅的自由農民,有佃農。可以構想,在吠舍人和首陀羅人混合種族的新興國家裡,剎帝利可能不是領主,而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印度早在公元前一千年間已有了鐵器,此時鐵器更為普遍使用,農業上生產力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在當時情況之下,封建領主的割據,是不利於工業,手工業,特別是農業發展的。歷史證明,統一興修水利和灌溉系統是促成阿育王統一印度的重要原因。阿育王雖然是佛逝世兩百年後的人,但佛在世時,人們就有“轉輪王統一天下”的理想。佛幼年時,他的父王和國人曾期望他做轉輪王。佛雖然捨棄了王位,但也推崇轉輪王那樣的理想人物。“轉輪王”思想,實際上反映著一種當時一般人要求有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來代替領主割據的願望。這個要求和願望必然要和種姓制度發生衝突。
故事
獅子與奴隸從前,城裡有位財主叫首陀羅,雖然家財萬貫,但一直沒有孩子。於是首陀羅收養了一個棄兒。
首陀羅的妻子懷孕了。首陀羅喜出望外,有心想遺棄收養的棄兒。趁半夜把孩子扔到乾涸的小河溝里。牧羊人發現了,便把孩子抱回去,每天用羊奶餵養。首陀羅知道後,覺得很慚愧,也有點兒後悔,便把孩子重新收養下來。
撿來的老大天性聰明,過目能誦;首陀羅親生的孩子,只是個頑皮瞎鬧的小傻瓜。首陀羅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升起爐火,又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把老大除掉,以免後患。
首陀羅要老大去給郊外的鐵匠送信,剛走到城門口,正好碰上老二在與一群小孩子彈胡桃玩。老二已輸得一塌糊塗,看到老大過來,叫道:“你替我彈胡桃,我替你送信。”老二來到鐵匠家,把信交給鐵匠。鐵匠打開信,只見信上寫著:“自從這個孩子來到我家之後,我家疾病不斷,雞犬不寧,財產不斷消耗,家畜不斷死亡,我請婆羅門占過卦,婆羅門說:‘這一切完全是這個孩子造成的。’接到我這封信,你馬上將這個孩子給我扔到火里燒死。”鐵匠看完信,二話不說,抓過老二就扔到爐里去了。
於是首陀羅要老大去管理自己的莊園。首陀羅有個弟弟,正好住在莊園附近。老大便帶著僕人先去拜訪叔叔。首陀羅的弟弟舉辦酒宴,歡迎老大。首陀羅的弟弟有個女兒,容貌艷麗,聰慧過人,看到堂兄,心裡暗暗起了愛慕之情,偷偷打開老大的背囊,取出信件,打了開來,只見信上寫著:“等這孩子一到,馬上捆起來,綁上大石頭,扔到深淵中去。”
姑娘她想救自己的堂兄。想出一條妙計,模仿伯父的筆跡寫道:“我已年近古稀,最近疾病纏身,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我的弟弟有個女兒,聰明賢慧,知書達禮,我將娶為兒媳婦。接到這封信後,請馬上準備種種聘禮,務必要選最精美,最好的東西,親自去把這門親事訂下來,並儘快舉行婚禮。”然後她把信裝回原來的信封中,按原樣封好,悄悄地放回去。
莊園總管看完主人的來信,馬上按照信中的吩咐,準備了許多金銀珠寶,綾羅綢緞,親自來到姑娘家求婚。即刻舉辦婚禮。婚事一辦完,總管馬上派人向主人匯報。
首陀羅聽說老大已與弟弟的女兒成親,氣得說不出話,翻了幾下白眼,蹬了幾下腿,就咽了氣。夫妻兩人把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周到。全城的人誇獎他們是孝子孝媳。
佛說做人的道理:首陀羅本想借著棄兒的好命讓自己更加富貴,可是有了親生兒子後卻又惡念頻起,一心想把聰明優秀的養子除掉,結果卻一次次令自己遭到惡運,最後還賠上自己的性命。人啊,當真是不該有惡念,否則只會讓自己跌進惡運的深淵。
文獻
佛經裡面再三強調它不重視種姓差別,一入佛教,就如眾流歸海,一切差別不復存在。這樣一來,又怎樣理解沙門和婆羅門的對立呢?不重視種姓差別這件事實本身就是對婆羅門的反抗,因為婆羅門教是十分重視種姓差別而且是只代表婆羅門的利益的。
但是,佛教也並不是真對一切種姓一視同仁。它當然首先就會反對婆羅門。在婆羅門教的經典里,四姓的順序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而在佛教的經典里則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釋迦牟尼自稱是剎帝利。釋迦族原來不大可能有什麼種姓制度,這只是受了婆羅門教的影響而模擬出來的。他們自稱是剎帝利,據我看,這也是冒牌貨。不管怎樣,既然自稱為剎帝利,就必須為剎帝利辯護,竭力抬高它的地位。《長阿含經.阿摩晝經》就是一個例子。新興的國王(其中也有一些是冒牌的)也努力抬高剎帝利的地位,於是一拍即合,他們也就信奉起、支持起佛教來了。
第一次說法以後,以陳如為首的五人成了佛的弟子。接著是迦屍城富家子耶捨入教。他又帶了五十四人入教,此時已有比丘六十人。跟著是苦行仙人迦葉兄弟三個人入教,三人原都是婆羅門。三迦葉有弟子五百人,都受了正法。五百這個數目不可靠,這樣整齊的數目是後來捏造出來的。在王舍城竹林,又收舍利弗、大目犍連為弟子。後來成了如來佛的大弟子,二人也都是婆羅門。總之是弟子越受越多。僧伽形成了。而且諸大弟子各有所長,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羅睺羅持戒第一,大迦葉弟子頭陀第一名,但據估算,終釋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過五百人。
從社會地位來看,他確實收了一些低級種姓的人,比如大弟子優波離就出身剃頭匠,弟子中還有淫女、強盜、殺人犯、商人、獵人,但出身婆羅門的更多。釋迦牟尼禁止奴隸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規定。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說:“從今已往,汝等苾芻不應與奴出家。若有求者,當可問之:‘汝是奴不?’若與奴出家,得越法罪。”第23卷,第1033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