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
1963年,宜春京劇團從上海請來了一位著名的琴師夏慶濤。
收徒
夏慶濤手音優美。每次演出,都能獲得雷鳴般的掌聲。年輕的楊正泰也被這美妙的琴聲吸引,聽得入迷時甚至忘記了自己還要上台演戲。楊正泰愛上了京胡,每天偷偷學著拉,主動和夏老師接近,並儘量為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夏慶濤有所察覺,只是在楊正泰練琴時站在後面聽一聽,一句話也不說。
一年以後,夏慶濤主動找到楊正泰說:“你手音很好,手指也靈活,是個拉琴的料。如果你父母同意的話,我願意收你為徒。”楊正泰喜出望外,把這個好訊息告訴父親,他的父親急忙從上栗趕來劇團,送給夏老師兩個一斤重的月餅,算作拜師禮。 從此,楊正泰開始正式學習京胡。
開始時,夏慶濤只是要他拉空弦,在練京胡時禁止他拉歌二胡。夏老師告訴他,京胡的執弓、運弓、力度、指法、姿勢都與歌二胡不同,京胡的韻味不能有半點雜音,講究的是一個“純”字。 後來,楊正泰和夏慶濤一起調到了萍鄉市京劇團。
嚴師
夏慶濤是一位嚴師,無論春夏秋冬他都陪著學生一塊練琴。楊正泰先生回憶說:“記得有一年冬天,我和夏老師一起在萍鄉市的東門山上練琴。
下著大雪,氣溫在零度以下,我冷得直哆嗦,把手放在棉衣袖子裡坐在石頭上,不願拿出手來練琴。但老師的琴聲已經響了,他只是回頭用眼睛望了我一會,一句話也不說。我趕緊取出琴,想起夏老師給我講的前人用雪裹於腕,將雪練化的故事,想著老師冒著風雪,早上6點鐘就起來陪我練琴,這都是想我早日成材啊。
那天,我們師徒二人在風雪中練琴的往事,印象特別深。” 夏慶濤常常教導楊正泰,拉琴要像蜻蜓點水,乾脆利落,字字清楚,韻味要足,但不宜過分造作,演奏者必須要有深厚的藝術底蘊,熟悉演員的演唱方法,才能真正拉好京胡。
名師高徒
名師出高徒。在夏慶濤的精心教誨下,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楊正泰迅速成長起來了。他在師娘萍鄉京劇院著名演員趙小蘭的幫助下,迅速熟悉了京劇唱腔,為大型古典京劇《獄卒平冤》、《追魚》和現代京劇(趙小蘭是夏慶濤的夫人)《最後一幕》等設計唱腔的音樂並伴奏。
1975年,夏慶濤調往北京京劇院工作,楊正泰作為“楊派”京胡第三代嫡傳弟子,繼任了萍鄉市京劇團首席京胡兼作曲。1981年,楊正泰著的《京胡技巧演奏淺談》一文,連續21篇在《江西企業報》上發表,1981年,江西省青年演員匯演,楊正泰操琴的劇目《蝶戀花》、《古道別》被省電視台選中,專題錄音,留作資料。他精良的演奏技法獲得了同行的讚美。
盤點京劇琴師
京劇演出前,在打字幕時,除打出什麼演員扮演什麼角色之外,還有琴師和鼓師的名字是必須示之於眾的,稱之為“操琴”與“司鼓”,可見這兩個行當的崇榮地位。本任務走近京劇琴師。完善本任務人物詞條,要求從個人簡介、藝術生平、藝術特色、主要作品、藝術影響等方面完善詞條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