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Suidai qingci
隋代青瓷
工藝特色
造型
隋朝瓷器青瓷的造型主要有壺、罐、瓶、碗、高足盤等。壺有帶流與無流兩種,帶流者以雞頭作流,無流者都系盤口。雞頭壺由兩晉到唐沿用的時間很長,其造型為洗口,肩部貼附雙系,以雞頭作流為其主要特徵。盤口壺多流行於南方,基本特徵為盤口,有頸,系貼附在肩上。習慣上稱為“雞頭壺”與“盤口壺”。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見的器皿,北方多流行一種直口無頸,罐身近橢圓形,腹中部凸起弦紋一道,肩上貼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者居多,所以稱之為“四系罐”。四系罐在北方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青瓷的典型器物。南方較為常見的罐為罐身瘦長,口直而大,無頸,豐肩,瘦足而微外撇。肩部貼附六系、八系,一般稱其為“六系罐”或“八系罐”。瓶由北朝時期的洗口瓶演變而來,盤口,頸細長,腹徑闊大略呈橢圓形。高足盤的基本特徵是盤淺式,口沿微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圈線紋,沿線紋留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支燒痕跡,下承以空心叭高足。高足盤常與四系罐一起出土,也是隋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碗有兩種形制:一種深形口微斂,碗壁弧圓,小平底足;另一種侈口深形,碗壁直斜,底部較為豐滿,小平底足。前者具南朝特徵,後者多見於隋代青瓷之中。
胎體
隋代青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因產地不同而異,但以灰白色居多。釉為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者也為數不少。青瓷一般是在還原焰中燒成的,釉色不夠穩定,說明當時的窯爐結構以及在掌握還原焰的技術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器表釉常有流珠現象,器外施釉不到底等。從大量隋瓷上的燒痕以及各窯所使用的窯具上看,均屬疊燒,儘管筒形匣缽的出現使裝窯技術上有了一些突破,但仍停止在疊燒階段。多數器物的胎胚在窯內直接接觸火焰,受到煙火薰染,在不同程度上還粘上許多渣滓。化妝土的普遍運用是隋代制瓷工藝上的一大進步,採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彌補胎體表面粗糙之弊,同時也能增加胎胚的白度而使成品更加瑩潤美觀。
花紋
隋代青瓷上的花紋多種多樣,除南北朝時期所盛行的蓮花瓣紋外,多採用朵花、卷葉紋樣,並使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組成不同的圖案。一般是在瓶、罐之類的肩部和腹部,以朵花捲葉紋排列成帶狀紋樣,有的在盤類器物的中心部位,用這些題材所組成的圓形圖案為飾。隋瓷紋飾題材比較單調,由於匠師們運用多變的構圖方法,使圖案不僅無單調之感,反而顯得整齊端巧,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裝飾方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三類,以印花最為普遍。印花大都為朵花,印花模為圓戳式,刻劃花也很流行,貼花較為少見。各種裝飾方法配合使用,組成各種各樣的花紋裝飾及圓形圖案,是隋瓷裝飾藝術的重要特徵。
分布及燒造概況
隋代青瓷的窯址目前發現不多,已經發現與發掘的窯址初步揭示了隋代瓷業的分布及燒造概況。這些窯址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河南的安陽窯、鞏縣窯,河北磁縣窯,安徽淮南窯,湖南湘陰窯,江西豐城窯以及四川邛崍窯。在這些窯址所在地區的隋代墓葬中,出土的青瓷絕大多數為當地瓷窯所燒造,有些青瓷出於具有確鑿紀年的墓葬之中,如河南安陽小屯村隋仁壽三年 (603)墓、安徽合肥隋開皇三年 (583) 清河張氏墓、 合肥隋開皇六年(586)墓、亳縣隋開皇二十年(600)王乾墓以及江西清江開皇七年 (587)墓等。這些不同地區出土的青瓷,在造型、胎質、釉色以及花紋裝飾等方面,都與當地的青瓷窯燒制的同類器物相同,這不僅證明了窯址的所屬時代,而且解決了墓葬出土青瓷的具體窯口問題。
上述的河南安陽窯、鞏縣窯與河北磁縣窯的地理位置相近,情況基本相同。這些窯燒造的器物都以四系罐、高足盤與大小平底碗等為主。胎質厚重,呈灰白色,器表施青色或青中閃黃透明玻璃質釉,都有不同程度的流釉現象。窯具以支具為主,還有大小鋸鑿支托、三叉支具、扁圓形墊餅及筒形支具等,但未發現匣缽,說明三窯都為疊燒。三窯燒制器物以安陽窯為最精緻,有些器物還有花紋裝飾,除了一些生活用器外,小型雕塑品也十分精緻,這些器物代表了隋代北方青瓷的燒造水平。湖南湘陰窯燒制的器物品種較多,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多根據不同器物進行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江西豐城窯燒制的器物較為粗糙,但也注重花紋裝飾安徽的淮南窯燒制器物既有河南、河北青瓷風味,又有自己的特色,並有花紋裝飾。其釉青色,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但釉色不穩定,有時在積釉處產生一種紫翠色的窯變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四川邛崍窯燒制的器物,釉均較薄,不甚透明,因為胎質紫紅,胎與釉之間普遍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背景
公元581-618年是隋朝,共37年。在這樣短的時間裡,由於隋文帝推行一系列維護統一和發展經濟的政策,結束了豪強大族分裂割據的戰爭,使長期處於分裂割據戰爭中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統一在一個政權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商品流通,手工藝技術交流擴大,陶瓷手工業亦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青瓷、白瓷、黃釉、黑釉瓷、低溫釉陶大量生產出來。尤其青瓷的成就很突出。
特點
隋代青瓷突出的特點表現有三:
造型和裝飾更加豐富多彩
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相比,隋代青瓷廣泛吸收其他工藝品的優點和藝術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裝飾更加豐富多彩。常見的器物有碗、盤、杯、缽、盂、壺、壇、盆、缸、盒、枕、爐、博山爐、燭台、唾盂、硯台、水盂、腰鼓、棋盤等。此外還有俑類、獸座、憑几、凳、框等模型,以及青瓷權。
工藝水平的提高
隋代青瓷的胎體很堅硬,灰青,顏色比較淺,有的成灰白色。由於工藝水平的提高,南北朝時期青瓷胎體中含粗大沙粒的現象已經減少很多,變得相對細一些。胎體中起泡、窯裂、歪扭變形的現象基本看不到。釉質有的泛灰,有的泛黃,比較凝厚,有流釉現象,一般器物施釉前上化妝土,有的不上化妝土,施釉注意蓋口、頸、肩和上腹部,中下腹至底露胎,流釉成蠟淚。底的邊棱有的用刀輕國削一下。較原始青瓷,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上的縮釉及麻癩現象減少。四系罐、盤口四系尊一類器物頸肩交接的積釉地方出現美麗的乳濁釉塊斑。
隋代青瓷的裝飾技法多樣
隋代青瓷的裝飾技法主要刻花、劃花、捏塑和印花。花紋有圖案類、花卉類和動物類。圖案類有弦紋、繩紋、瓦溝紋、席紋、篦紋、聯珠紋、直線方塊紋、雙圈紋、雲頭紋等。花卉類有忍冬、蓮瓣、葵瓣、梅花、寶相花、團花、菊花等。動物類有龍、鳳、蟋螭等。捏塑的動物有龍頭、雞頭等。
隋代青瓷表現時代特點
隋代青瓷表現時代特點很明顯。南北朝時,北方瓷窯體系剛剛建立,作品造型風格雄放獷達,南方青瓷胎體較薄,比較精巧細緻。到隋代工藝融鑄南北,既有北方剛勁粗獷的風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點,而且很講究線型的陽剛之氣。各個地方區域性窯系的特點表現不明顯。
鑑定
關於隋代青瓷器的鑑定,首先是了解隋代青瓷的種類、胎釉及造型特徵,準確把它和南北朝、唐代青瓷區分開來。
其次,了解假古董的情況,隋代青瓷以前很少有人去仿製,在文物藝術品市場上沒有見到假隋瓷。在作假成風的20世紀80年代後期,文物藝術品市場上出現了假隋瓷。主要器物種類有盤口四系尊、席紋執壺、碗、四系罐等類器物。這些假古董做的很像,主要是造型很像,因為隋瓷時代特徵明顯,器物種類又只有那么幾種,結構比較簡單。釉的顏色和質地猛一看很像,都是漢代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青釉瓷,呈橄欖色,有的還做出縮釉和麻癩塊斑,釉層剝蝕脫離的特徵。尤其麻癩塊斑和剝蝕掉落釉層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讓人感到這是1300多年歲月侵蝕的結果。
我們如何來判斷其真假?
⒈造型似是而非。隋代青瓷造型飽滿,線型結構無論是直線或是弧線都很有力,直線硬挺,弧線富有彈性,如四系罐,肩和上腹部分的弧線弧度大,飽滿轉折有力,足部和下腹是直線,強壯的四個弧形耳高於口沿,所以形體優美大氣,充滿陽剛之美。假古董沒有這種時代感,線條軟弱無力。
⒉器物胎體比較薄,而為了增加手感,下腹、底足做的很厚,沒有渾然一體的敦實感。胎的質地根本不像,灰色較重,普通有沙粒的感覺,切削整齊,沒有隋瓷從窯里或匣缽取出,敲掉墊餅時出現的自然傷痕。
⒊沒有真品青釉的漂亮質感。隋瓷青釉是玻璃釉,比較明亮,縮釉和麻癩現象不多,而假品不透明,灰褐色顏色深。滿身從口到底每一個部分都是麻癩斑,讓人感到不舒服。普遍用強酸浸泡,釉層雖然不掉,但全器上下釉層被腐蝕,像削掉一層皮,用手撫摩刺手感覺明顯,這些就是贗品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