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據傳約起源於宋代。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於製做衣裙、巾被、背包、檯布等。主要產地分布於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傳統沿用的紋樣主要有二龍戲珠、回紋、水紋、雲紋、花卉、動物等20多種,又出現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團結”等80多種新圖案,富有民族風格。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壯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從宋代起,才改稱為僮,又改稱為壯。壯族有很古老的歷史,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國西南部的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南部分地區。壯錦又稱“僮錦”、“絨花被”,較厚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壯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壯錦又稱“僮錦”、“絨花被”,較厚實。壯錦最適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掛包、圍裙和檯布等。壯錦是用棉或麻的股紗作經線,以不加捻或者微捻兩種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對稱花紋,並將地組織完全復蓋,增加厚度,還有用多種彩緯挑出的,紋樣組織複雜,多用幾何形圖案,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
溯源
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其歷史也非常悠久。據說,早在漢代,當地就已經產生了"細者宜暑,柔熟者可禦寒"的"峒布"。聰明智慧的壯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纖維,織制出葛布,絡布作為衣料。據《廣東新語》轉引當時記載說,這種布料,“細者宜暑,柔熟者禦寒”。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唐代,據《唐六曲》和《元和郡縣誌》記載說:當時壯族人民所織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布、絲布,食單等九種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為貢品。唐人張籍的《白#歌》稱讚白薴布說:“皎皎白薴白且鮮,將作春衣稱少年”。意思說人們穿著白薴布縫製的衣服好像年輕多了。壯錦經歷了從單色到五彩斑斕,圖案花紋從簡單到繁複的發展變化。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的黑地桔紅回紋錦殘片,可看作是壯錦的濫觴。唐代,壯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斑布、絲布等已成為宮廷貢品。但真正能夠稱為"錦"的紡織品則出現於宋代。宋代"白質方紋,佳麗厚重"的布,就是早
期的壯錦。北宋元豐年間,呂大防在四川設蜀錦院,織錦四種之中,即有廣西錦(即壯錦),為上貢的錦帛之一,可見壯錦之名貴。據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記載,壯錦當時出產於廣西左右江,稱為"羰布"。當時左右“兩江州峒”出產的“淡布”,“如中國線羅,上有遍地小方勝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絨布“白質方紋,廣幅大縷,似中都之線羅,而佳麗厚重,誠南方之上服也”。所謂“白質方紋”就是指當時生產的壯錦,其裝飾花紋為方格幾何紋,其色調為單色,這是早期的壯錦,具備了“厚重”和織有方格紋圖案的基本特徵。到了宋代,壯族的手工紡織業更為發達當時,宋王朝需要“綢絹納布絲錦以供軍需”,在四川設了“蜀錦院”,有大量的蜀錦運來廣西,再由廣西輸出口外。壯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錦的工藝,著名的壯錦也就應運而生。(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當時,各州縣都有出產,"壯人愛采,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線雜以織,如花鳥狀"。"嫁奩,土錦被面決不可少,以本鄉人人能織故也。土錦以柳絨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價值五兩,未笄之女即學織"。壯錦不僅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編織壯錦更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壯錦是嫁妝中的不可或缺之物。清末民初,壯錦開始衰落。
主要特點
起源與傳說
壯錦是廣西壯族地區一項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藝品,也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主要產地為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忻城縣土司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相傳,有一位叫達尼妹的壯族姑娘,精心紡織而成——從此就產生了瑰麗的壯錦。
考古證實,早在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據《唐六曲》和《元和郡縣誌》記載:當時壯族人民所織出的多種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為貢品。但真正能夠稱為“錦”的紡織品則出現於宋代。宋代“白質方紋,佳麗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壯錦。
花式及用途
傳統的壯錦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於製做被面、褥面、背帶心、背包、掛包、圍裙等。壯錦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常見的花紋有大萬字、小萬字,以及較複雜的雙鳳朝陽、鳳棲牡丹、獅子滾球等。
原料及製作工藝
壯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蠶絲和棉紗,靠工生產。
絲絨:從種桑養蠶,到揀、夾、紡、漂、染,均由織錦者自己完成。
棉紗:從種棉到紡紗,經過去籽、彈花、紡、染、漿等工序。
染料:利用當地植物和有色土來進行。紅色用土朱、胭脂花、蘇木,黃色用黃泥、薑黃,藍色用藍靛,綠色用樹皮、綠草,灰色則用黑土、草灰。用土料搭配可染出多種顏色。
壯錦的織機是百年前就已經定型,再經過不斷改變的小木機。結構簡單,機織輕便,易於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頗低。全機由機身、裝紗、提紗、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組成。機身包括工具機、機架、坐板。裝紗包括卷經紗機頭、紗籠、布頭軸、綁腰、壓紗棒。提紗包括紗踩腳、紗吊手、小綜線。提花包括花踩腳、花吊手、花籠、編花竹、大綜線、綜線梁、重錘。打花包括筘、挑花尺、筒、絨梭、紗梭。
壯錦的編織是一門枯燥而複雜的工藝,雖然它對操作者的文化素質並沒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數萬次機械的動作確實是織錦人極大考驗。織錦時,藝人按著設計好的圖案,用挑花尺將花紋挑出,再用一條條編花竹和大綜線編排在花籠上。織造時,就按照花籠上的編花竹一條條地逐次轉移,通過縱線牽引,如此往復,便把花紋體現在錦面上。
傳承意義
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以壯錦藝術為典型代表的廣西民族織錦藝術已成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壯錦在廣西各族人民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產生豐富而精彩的紋樣,強烈地反映了他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凝聚著人們的美好嚮往,表達出真誠的情感,在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時,把物質的實用功能與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成為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壯錦是壯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可為我國少數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生動的實物材料,還可以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史增添活態的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起到積極的作
用。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的原因,壯錦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急需搶救和保護。而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大都靠口傳身授,艱難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輕一代望而卻步,也使得織錦技藝後繼乏人。因此,藝人工匠的個人生存條件,是民間技藝存在的前提。
發展之路
賓陽
在廣西,主要有賓陽、靖西和忻城三個地方與壯錦有較深的淵源。相對於忻城而言,鄰縣賓陽的壯錦發展較好。首先,賓陽當地政府的大力投資與支持是壯錦能有所發展的最有力保障。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時代,政府巨觀政策的支持是一些弱勢行業能立足於市場並得到發展的唯一路徑。從長期來看,這些行業得到發展,政府也可獲得收益,當地的經濟狀況也可某一個具有特色的行業的崛起而有很大的提高。賓陽政府對壯錦的扶持正是走了這樣一條路。可惜的是,忻城縣政府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抑或因為力不從心,畢竟忻城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財政上的支出並不能顧及到方方面面。靖西縣的壯錦發展也面臨著這樣的難題。
此外,賓陽的壯錦生產模式很好的符合了市場需求。當今社會,大眾消費看重的是物美價廉,賓陽選擇了壯錦機器化、規模化的道路。成本低了,產量提高了,機器織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完全可以在普通人的可接受範圍之內,自然賓陽壯錦的銷路也就更好。面對著如此情況,堅持手工織錦的忻城藝人們就不得不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降低價格來打開銷路,然而這樣將進一步壓榨手工藝人們的盈利空間和收入;第二,則是繼續堅持手工織造,以手工的品質來提升產品的檔次。
手工
採訪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這么一個命題:是否手工製品的品質一定比機器製造的品質更高?
英國著名汽車品牌勞斯萊斯,直到今天,它的發動機還完全是用手工製造。更令人稱奇的是,勞斯萊斯車頭散熱器的格柵完全是由熟練工人用手和眼來完成的,不用任何丈量的工具。而一台散熱器需要一個工人一整天時間才能製造出來,然後還需要5個小時對它進行加工打磨,而這在人工費相當高昂的英國,其成本可想而知。
我們曾經“擔心”過,人手畢竟不如機器,手工織的壯錦會否不如機器織的精美,比如出現線頭或者花紋的錯誤。
但正如勞斯萊斯一直以來都是高品質汽車的代名詞一樣,手工壯錦較機器產品色調更加鮮
艷,圖樣更加栩栩如生。從手工織品中可以體味到一種機器織品不可能具有的美,雖然手工織錦中“挑花頭”的工序限制了花型的多樣性,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受歡迎程度。另外,手工藝人們在織造的時候,經緯之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感受,通過再創作,揉合在壯錦裡面,使手工壯錦更具生活的氣息;加之其良好手感和畫面感,完全可以保證壯錦作為一種高消費產品的市場地位。
為此,我們大膽地提出,忻城的壯錦產業,以“手工織造”為主打,走向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一方面,有利於手工織錦技藝的傳承;另一方面,和賓陽壯錦採取不同的市場定位,競爭減少了,雙贏的機會增加了,民族記憶也得到了弘揚。
振興之路的思考
振興忻城壯錦產業,在確定了發展道路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進行市場推廣。織錦是一項技術工作,而想升級為一個產業,還需要引進管理人才和市場推廣人才——而不僅僅是“推銷人員”。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投資力度或者進行招商引資。我們知道,忻城縣如今在大力發展旅遊業;而作為忻城壯鄉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載體的壯錦則是忻城旅遊業推廣的一個很好的品牌。另外,作為中國四大名錦的壯錦,也可以嘗試著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來引起世人的關注,從而達到對少數民族傳統技藝保護的目的。
從時尚的角度,“背帶芯”提供了一個“芯”的好概念,可以推廣到各種“芯”,比如說靠墊、杯墊、桌布、手機帶以及各種飾品比如說大耳環。這是打年輕時尚的概念,顏色要以明亮,跳躍為主,打造成時尚消費的前沿。每件產品只需要很小很小的一塊縫在上面作為亮點,走特色經營的道路,這一點可以參考南鑼鼓巷的模式。
從高端的角度,蠶絲的作用不可小覷,定位為純手工工藝品,鑲在鏡框裡靜靜地展示的那種,看上去很有品位的家居飾品,牆上的點綴什麼的,掛毯等,價格可以定位在三到五位數。
而如何把手工壯錦推向更為廣闊的市場,讓廣大消費者接受,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則是最重要的。忻城壯錦最重要的品牌內涵是其“手工”“原生態”,但絕不意味著它要走“地攤”式的廉價手工藝品的道路。品牌的內涵必須堅持,這就要求品質必須保證——“手工”“民族”“原生態”“自然”……這些詞不僅僅能抓住國人的眼球,還能吸引那些那些留戀於什剎海等地渴望了解中國文化的老外們。
而另一種更大膽的構想則是與國際知名品牌聯手。昔日國人的“飛躍鞋”,通過法國設計師之手,在歐洲成了新銳時尚品牌,賣出了超過50歐元的價格。這也不失為一種的壯錦復興之路。若能拓寬壯錦如今僅限於背帶芯和被面等的傳統而狹窄的使用範圍,讓其能以更新更多樣化的面貌示人,如壁掛、背包、圍巾、衣服飾品等,這門即將褪色的手工藝必將得以再放異彩。
總而言之,壯錦,這項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建立在遵循傳統的創新的基礎之上。丟棄傳統,只能是加速壯錦的消亡;一味守舊,壯錦則會不斷地褪色和黯淡……模式上加以突破,不斷創新。只有精益求精的產品和合理的經營之道相結合時,手工壯錦才能打破近些年來不景氣的局面。
在此,又想到很多正在沒落的中國傳統技藝,它們與壯錦的現狀是何其相像。壯錦若能因此而振興,或許能為那些傳統技藝的重振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