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秦以來,壯族先人歷代分別被稱為南越、濮、僚、俚、溪峒蠻、烏滸,在宋代史籍中稱為始被稱為“撞”、“僮”、“仲”,明清時也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的。解放後,廣西的僚人稱統稱“僮”(與‘壯’同音);而貴州省則採用了當地僚人比較普遍的自稱——“布依”來作為族稱;雲南省僚人則根據各支系自稱而分別上報了“儂族”“沙族”“土族”“天保”等民族稱呼,後來根據各支系語言文化比較結果,統稱僮族。現狀
1958年3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同年雲南省成立雲南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倡議下改族名為“壯族”,一直沿用至今。貴州省南部的僚人則堅持了“布依族”的族稱,並成立了黔西南、黔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