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名錦

中華名錦

中華名錦傣錦是傣族民間織錦,有棉布織錦和絲綢織錦之分。 中華名錦黎錦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 中華名錦苗錦,是中華織錦燦爛的有機組成部分。

雲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南京雲錦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雲錦的製作對絲綢的質量的工藝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從元朝開始到明朝,雲錦一直為皇家服飾專用品。

傣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傣錦是傣族民間織錦,有棉布織錦和絲綢織錦之分。從漢代開始,傣族就有織錦的習慣。傣錦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傣錦以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絢麗,美觀大方,堅牢耐用和富有濃郁民族風情而著稱。它的圖案豐富多彩,有各種珍禽異獸的動物圖案、五穀花卉的植物圖案和幾何圖案等。每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具體內容,如孔雀象徵吉祥,大象象徵五穀豐登等。傣錦主要產品有挎包(筒帕)、窗簾、被面、墊單、坐墊等其它實用裝飾品。

侗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侗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藝品,織造材料有棉紗和絲絨之分。既有單一材料織造,也有絲棉混織。一般侗家都有稱作陡機的織錦工具。洞錦圖案的線條都呈直線,常見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經過織錦姑娘的精心規劃,將這些圖案組成一幅幅簡練明快的畫面。畫面的內容大多取材于山區人民常見的事物。如描摹動物、植物、器皿等,少數大型侗錦也有取材於古代神話故事的。現在侗錦的品種也由過去一般的花邊、袖口、腰帶和頭巾發展到幾墊、檯布、提包等家具或日用品的裝飾上。

黎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黎錦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染料主要採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艷,不易褪色。居住於祖國最南端的海南島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愛,創造了多種織、染、繡技術。比如,白沙縣黎族人民有一種兩面加工的彩繡,製作精工,多姿多采,富有特色,有似蘇州"雙面繡"之美。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紡織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原漢族,元朝黃道婆將黎族的紡紗、織布等技術加以改進傳播到內地,迅速推動了長江下游棉紡業的發展。
黎錦在春秋時期就有盛名,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黎錦包括筒裙、頭巾、花帶、包帶、床單、被子(古稱“崖州被”)等,有紡、織、染、繡四大工藝,色彩一般是紅、黃、黑、白幾種,構成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和人物等豐富圖案。黎錦精細、輕軟、潔白、耐用,中原無可比擬。“黎錦光輝艷若雲”就是古人對黎族織錦工藝發出的由衷讚美。 古時中國南方各地的棉花是由原產地印度南美等地通過海路經海南島等地傳入。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紡織技術遠遠領先於中原漢族,元朝黃道婆將黎族的紡紗、織布等技術加以改進傳播到內地,迅速推動了長江下游棉紡業的發展,掀起了被海內外學者稱譽的持續數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織品取代麻織品成為生活必需品,黃道婆也成為中國紡織業的始祖。

古稱"吉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種特色花布。黎族人民採用木棉花蒴果內的棉毛、薴(zhu)麻纖維,及分別來自於美洲和印度的海島棉、巴西木棉、大陸棉和樹棉等灌木類棉花,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顏料,紡織成一種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別做經線和緯線)。因木棉又名吉貝,故黎錦也叫吉貝。黎錦精細、輕軟、潔白、耐用,古語稱"黎錦光輝若雲"。

魯錦

魯錦,是魯西南地區特有的民間純棉手工提花紡織品,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以抽象圖案的連續、平行、間隔、重複、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具有較高的實用、欣賞和收藏價值。八十年代以後,魯錦又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和現代裝飾藝術有了更緊密的結合。
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山東鄄城縣便出現了魯錦,當時的魯錦工藝比較粗糙,花色單調,品種較少。隨著紡織機械的更新和化工染料的套用,魯錦工藝有了很大提高,到了清代,鄄城魯錦被當地官吏作為貢品,上獻朝廷,這種土生土長的農家織錦,在錦衣玉食的統治者面前,成為珍貴的寶物。在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民間工藝品標本室里,至今還收藏著清末鄄城魯錦數百個品種。
魯錦的製作非常複雜,先後經過紡線、練染、布漿、挽經、做綜、闖杼、掏綜、織布等72道工序,形成1990多種絢麗多彩的織錦。諸如"十二生肖"、"孔雀開屏"、"棗花竹節"、"北京十二節"等。藍白相間,紅綠不等,山水花鳥,羅織其中,堪稱中國一絕。
2004年5月,魯錦在共青團中央、中國文藝家協會主辦的"金博士杯"全國鄉村青年工藝美術品設計大賽中榮獲優秀獎;2005年1月,鄄城魯錦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被山東省旅遊局確定為"山東省旅遊商品研發基地"。目前,魯錦及其製品已成為國際紡織市場的搶手貨,暢銷歐美及亞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創得大量外匯。

苗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苗錦,是中華織錦燦爛的有機組成部分。織錦在苗族中很盛行。其方法,是把牽好的經紗軸擱在織機上,再用一塊光滑的竹片按照花紋需要,向經紗的一根或數根挑通,而後引進一根緯線。苗錦主要產地為貴州貴定地區。《貴州通志》引《貴陽府志》、《峒溪纖志》、《遵義府志》、《滇行紀程》諸書:"苗錦出貴定。"苗錦多用於婦女服飾的領、襟、袖的裝飾,也有用於日常衣被。苗錦的圖案一般多由幾何形組成,有羊禾眼、狗腳花、螞拐花等名目,通常被用來做衣領、袖端、袖套、後肩、褲腳和裙采處的裝飾,也用來做頭巾和腿套。

蜀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蜀錦傳統織錦之一。系產於漢至三國時蜀郡(今四川成都地區)的織錦的統稱。自蜀地和中原地區相通以來,織錦工藝大興,品種和色彩紋樣也很豐富。諸葛亮曾以蜀錦作為國家重要物資而加以發展。直到唐宋元各代都很發達。其唐代蜀錦中的團花紋錦、赤獅鳳紋錦較有特色。清代蜀錦受江南織錦影響。蜀錦(包括經錦和緯錦)常以經向彩條為基礎,以彩條起彩,彩條添花為其特色。織造工藝有獲特的整經手法。至今蜀錦仍沿襲傳統的梁色熟絲織造法,圖案有流霞錦、雨絲錦、散地錦、浣花錦、方方錦、鋪地錦、條條錦等種類。

瑤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瑤錦主要流行於湖南廣西等地。瑤錦主要用於被面、服飾、背帶、頭飾等。瑤錦被面,當地人稱"八寶被"。瑤錦織法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織錦,是典型的經起花工藝,即經線為不同的單元顏色,緯線為單一底色,不斷緯,花紋由經線顯出,類似於花帶的織法。主要花紋有萬字紋、幾何紋、文字紋、植物紋、動物紋等。用於被面的瑤錦色彩素淨,線條古樸,花紋韻律性很強。用於服飾的瑤錦則色彩艷麗。

廣西瑤錦出自瑤族婦女之手,為廣西瑤族人民服裝或其他用品上織繡而成的裝飾品,常用於床毯、被面、腰帶、頭巾、背帶芯、綁腿等方面。分為織錦與繡錦兩種。由於繡錦全用手工,可隨時隨地操作,且花紋不受經緯線的限制,可得心應手繡制各種形象。瑤錦在色彩運用上亦極富本民族特色,調色大膽,善用強烈的對比色調,以紅、橙、 黃、綠、藍、白等色為主,五彩繽紛古艷厚重;而且瑤族人民善於巧妙運用黑、白色作間隔及連綴, 華而不俗,和諧統一,而又有強烈對比,使整個色調協調而又豐富,有新穎、獨特、渾厚的效果。

蘇州仿宋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蘇州織造的一種傳統織錦。明末漸失傳,清初又恢復。蘇州仿宋錦分大錦和小錦兩種。其中大錦又稱"重錦"主要用於裝裱和裝飾品;小錦又稱"盒錦",為製作錦盒和裝裱小件的。其製作工藝多採用"三枚斜紋組織",兩經三緯,經線用底經和面經,底經為有色熟絲,作地紋組織;面經用本色生絲,作緯線的結接經。緯線三種;一緯紋與地兼用,二緯專作紋緯,分段換色織造。其紋樣多為幾何紋骨架,其間飾的團花或折技小花,規整工致。幾何紋有八達暈、連環、飛字、龜背等。色彩多用調和色,不用對比色。

壯錦

中華名錦中華名錦
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使用傳統小木機,又稱竹籠機,機上設有"花籠"用以提織花紋圖案,用花籠起花為壯錦織機的最大特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